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国荒政史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6
转发:0
评论:0
汉朝汉朝延平元年大水,皇帝下诏说“撤膳损服,庶有补焉。其减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诸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汉宣帝时,耿寿昌首建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载:“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南北朝南北朝有“六疾馆”和“孤独园”,专收穷人和孤儿。《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载:“太子与竟陵王子良具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梁书·武帝纪下》载:“辛巳,舆驾亲祠南郊。诏曰:‘春司御气,虔恭报祀,陶匏克诚,苍璧礼备,思随干覆,布兹亭育。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戊子,大赫天下。”隋朝隋朝有义仓,《隋书·长孙平传》载:“开皇三年,征拜平度支尚书,奉令民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上,贫...

汉朝

汉朝延平元年大水,皇帝下诏说“撤膳损服,庶有补焉。其减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诸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

汉宣帝时,耿寿昌首建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载:“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南北朝

南北朝有“六疾馆”和“孤独园”,专收穷人和孤儿。《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载:“太子与竟陵王子良具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梁书·武帝纪下》载:“辛巳,舆驾亲祠南郊。诏曰:‘春司御气,虔恭报祀,陶匏克诚,苍璧礼备,思随干覆,布兹亭育。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戊子,大赫天下。”

隋朝

隋朝有义仓,《隋书·长孙平传》载:“开皇三年,征拜平度支尚书,奉令民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上,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开皇十六年朝廷下诏规定,社仓每秋收谷积储分上中下三等,“上户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

隋代设立疠人坊是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病院。《续高僧传》卷二记载: “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

唐朝

唐代发展出病坊。《通鉴正误》载,“至德二载(757年),两京市各置济病坊,嗣后各州普遍之,多设于庙宇”。

宋朝

宋朝对急难救助发展到新的层次,史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邓拓统计过“两宋前后四百八十七年,遭受各种灾害,总计八百七十四次”。

宋朝的急难救助单位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等。宋朝还有负责助葬的机构,即漏泽园。真宗天禧元年(1021年),“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瘗尸,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

《宋史·徽宗本纪》载:“辛未,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崇宁元年(1102年)置安济坊于各路,收容贫病无靠者给予医药。”也有地方士绅出资者,《宋史·苏轼传》载:“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槖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八月二十三日药局改名为“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南宋董煟编著《救荒活民书》是第一本救荒专书。

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创办“五夫社仓”,并制订《社仓事目》。《社仓事目》规定:“丰年如遇人户请贷,即开两仓,存留一仓,若遇饥歉,则开第三仓,专赈贷深山穷谷耕田之民,庶几丰荒赈贷有节。”

朱熹分析说,“本军(指南康军)目前灾伤,人户多致流移,一离乡土,道路艰辛,往往失所。甚者横有死亡,抛下坟墓,田园、屋宇,便无人为主,一向狼籍,至今遗迹尚有存者。……今劝人户各体州县多方救恤之意,仰俟朝廷非常宽大之恩,各自安心着业。……不可容易流移,别致后悔”

穆武王高继勋知嬴州时,“属岁大饥,谷价翔起,即召诸里富人谓曰:‘今半境之人,将转而入之沟壑。若等家固多积粟,能发而赈济之,若发济州将之命。’于是皆争出粟,王亦以其直予之,蒙活者万余人”

罗彦辅在溧阳,道馑至相枕藉,乃“亟请常平米,又劝有米家,量力而出,下皆乐输。而就哺者,至不远百里,赖公以生者,不可胜计”。

向经知河阳,遇“大旱蝗,民乏食。经度官廪岁支无余,乃先以己圭田所入租赈救之”,“已而富人皆争效慕出粟,所全活甚众”。

元朝

元代设有广济提举司和惠民局。《元史·百官制》:“广济提举司,达鲁花赤一员,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掌修合药饵,以施贫民。”中统二年(1261年)设置惠民局于大都,“大都惠民局,秩从五品。掌收官钱,经营出息,市药修剂,以惠贫民。”

至元八年在全国广设安乐堂,《元史·世祖本纪》载:“诏湖南行省于戍军还途,每四、五十里立安乐堂,疾者医之,饥者廪之,死者槁葬之,官给其需。”

元朝爆发灾害统计有513次。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州有刘福通起事,“明知王法”,但“饥饿难当”,日后红巾军开始作乱,直到帝国灭亡。

明朝

朱元璋出身贫农阶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对灾荒认识最深刻的一位帝王,他最重视民生,“即位九载,每度四时,虑恐失序而不调,独劳思于甚者”,因此明代前期对荒政较为重视,荒政执行情况良好。洪武十年,朱元璋还杀延误救荒时机的钦差赵干。

洪武三年(1370年)广设惠民药局。《明史·职官志》载:“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

洪武七年(1374年),设养济院,《明史·食货志》载:“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靠者,月给粮。设漏泽院葬贫民。”

自洪武以后,“有司杂务日繁,前项便民之事,率无暇及。该部虽有行移,亦皆视为具文。是以一遇水旱饥荒,民无所赖,官无所措,公私交窘。”,明朝中期以后更是“无岁不告灾伤,一灾动连数省”。

张居正在改革期间并没有对荒政加以重视,朝廷官员们也没有在整顿荒政方面作出建设性的努力。

崇祯初年荒象频现,之后渐次“流移满道,千里而内,十室九空……流民死者已众,未死者亦终死,其可幸无死者,独强悍无良之辈耳。”到了崇祯十三,“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清朝

乾隆最重视赈灾事谊,当时常平仓发展快速,超过四千万石,由于官仓积粮过多,甚至造成米价波动。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13日)酉时发生宁夏府大地震,由于宁夏将军阿鲁处理得宜,伤亡不大。乾隆十三年全国储备米粮仍有三千三百七十九万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甚至爆发了甘肃冒赈案。

参考书目

王先进《唐代太宗朝荒政述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陈关龙《明代荒政简论》,《中州学刊》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荒政
参见中国荒政史参考书目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献研究》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中国荒政书集成》.天津古籍.2010年3月.ISBN9-787806-966044.
· 宋仁宗荒政禁宫告急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宋仁宗困扰于朝廷的内部矛盾时,又传来了让他更为震惊的消息: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二十八日,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军发生了王则领导的起义。在贝州城下遭到义军顽强抵抗的宋军损兵折将。宋仁宗又派宦官携带敕榜招安义军,也遭到了王则的拒绝。一个月过去了,起义依然没有被平定,带着十分忧虑的心情的宋仁宗不禁慨叹说:“大臣没有一个能为朕分忧解难的,天天上殿又有什么意义?”参知政事的文彦博主动提出赴河北起义,这才使焦虑的宋仁宗略感安慰。庆历八年(1048)正月初,文彦博奉宋仁宗之命为河北宣抚使,明镐为副,倾尽全力急速攻打贝州城。军校刘遵的建议被文彦博采纳,以大军急攻北城,乘义军不备,在南城墙下挖凿地道,选精锐士卒潜入城门,打开了城门,宋军纷涌人城。王则看到宋朝加大了兵力,先用火牛不断地冲击宋军,想借机突围,最后因寡不敌众,大部分义军在突围中战死,王则、张峦、吉卜...
· 中国吏治史
周朝《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魏晋南北朝严耕望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级地方官自由任用本府属吏,上级和中央政府绝不干涉。”当时“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唐朝唐朝士子读经书,诵疏文,不习政务,赵匡在《选举议》中说:“及临人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柳宗元《封建论》中说:“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旧唐书》一百六《杨国忠传》:杨国忠历、兼四十余官,事务“皆责成胥吏”。近代学者瞿同祖认为:“秦汉法律为法家系统,不包含儒家礼的成分在内。儒家以礼入法的企图在汉代已开始。虽因受条文的拘束,只能在解释法律及应用经义决狱方面努力,但儒家化运动的成为风气,日益根深蒂固,实胚胎酝酿于此时,时机早已成熟,所以曹魏一旦制律,儒...
· 中国简史——安史之乱
关键词:马嵬驿之变755年~763年在开元年间,唐玄宗能够做到励精图治,采取各种积极的政策振兴唐朝,因此才有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然而到了天宝年间,志得意满的唐玄宗在后宫宠信杨贵妃,纵情声色,挥霍无度;在朝政上,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荒废政务;在军事上,他将地方的军政、经济大权毫无限制地交给安禄山等地方节度使,使得国家军事力量外实而内虚,整个唐朝被巨大的社会危机所笼罩。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今属河北)起兵作乱,一场规模空前的安史之乱彻底打碎了唐帝国的盛世迷梦。安禄山的发迹安禄山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其父早逝,做女巫的母亲阿史德氏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改姓安,改名禄山。安禄山既善于处理各种纠纷,又敢于同当地的恶少争斗,以勇敢善斗闻名于幽州。后来投军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由于他为人狡诈,善于揣度人心,所以很受张守珪的青睐,甚至被张守珪收为义子。因此,他也不断...
· 中国制茶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