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自性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2
转发:0
评论:0
概论梵文:svabhāva,由स्व(sav-,自己的)与bhāva(有)所组成,这个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原指法(dhárma)存有自身的性质。与古希腊形而上学中的本体、本质、实体,及康

概论

梵文:svabhāva,由स्व(sav-,自己的)与bhāva(有)所组成,这个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原指法(dhárma)存有自身的性质。与古希腊形而上学中的本体、本质、实体,及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德语:das Ding an sich)的意义接近。在佛教采用之后,自性又被用来作为真如、法性与实际等的同义词,唯有觉悟圣者才能了知。这两种观点,形成世俗自性,与胜义自性的区别。佛教主张无常、无我,因此一般来说,不承认世俗自性存有,而改以空性来取代。但是在不同学派中,对于胜义自性是否存有,其见解不一,例如,如来藏学派认为如来藏拥有不变的本性,为胜义自性。

在佛教文献中,它与本性(prakṛti)或我(ātman)经常被视为同义词,但自性的起源较晚,直到部派佛教的论藏中才使用这个术语。

各派学说

般若经与中观学派

公元前1世纪般若经文献中已言诸法无自性、诸法空,甚至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五蕴皆空。

公元2世纪中观学派的祖师龙树,上承般若思想传统,继续发扬无自性的空义。他认为般若文献的空只是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刻观察,但并未提出严密论证去证立空的本性,因而只有空的思想,而没有空的哲学及空的理论。

龙树主张严格论证。在《中论》中,龙树并不是从正面去证明物件的自性空。相反,他采用反证法,先假设物件有自性,分别从4方面(因果关系、同一性与别异性、运动与时间、作用者与对象)去导出种种矛盾(亦即物件之自性,将会破坏世间法),去反证事物不拥有自性。

如来藏学派

《楞伽经》中提出七种性自性,包括,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参考条目

空性

分体本质论

参考文献

‘空の论理 中観 〈仏教の思想3〉’ 梶山雄一、上山春平共著、角川书店(全10巻)、初版1969年

Richard H. Robinson, "Some Logical Aspects of Nagarjuna"s System."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Jan. 1957, pp. 291-3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