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概念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指定慧双修。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又作寂照、明静。
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故称“止观不二”。
止观十门
止观十门,又称十乘观法,十法而成止观。
心行称理摄散名止。
止不滞寂,不碍观事。
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
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
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碍一味而心境。
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
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今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
由前中六则一多相入而非一。七则一多相是而非异,此二不二同一法界,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二门,同一法界而无散动。
由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
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故顿照普门法界时,必摄一切为伴,无尽无尽。
十乘观法
天台宗十乘观法所观之境,即:阴界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增上慢、二乘、菩萨。
止观方法
主要有三种方式,即:
止观舍
止观舍,是指天台宗止观修行中的差别。
修止观意义
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修而生,皆为止观所摄。止能遮结;观能断惑。
不放逸、庄严大智、得自在。或为观生死恶果报、增长善根、破诸烦恼。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将禅那表达为心的特质“安止”(appanā),经由奢摩他和毘钵舍那,即将心固守在一个特别的对象上,和以慧对它进行观察与思索,而进入四种禅那,进而得到解脱智。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将止观二者具体化为:
奢摩他禅修(samattha bhāvanā):止寂禅以坐姿为主,且不宜变换姿势,若身体不适须要换姿势,也要守住所缘(目标)。止禅于所缘,保持“寻”(vitakka﹐专注目标)、“伺”(vicāra﹐继续专注目标),所缘是概念法(世俗谛)。
毘钵舍那禅修(vipassanā bhavanā):内观禅不拘姿势。观禅寻、伺(专注、继续专注)对象,所缘是究竟法(真实谛),如:观“触”:呼吸的触、腹部起伏(=风触色)、坐姿及臀部的触等、感受、声音的生灭;其它的蕴、处、界,不宜当初始观禅的对象;观“色的集法”(rūpassa samudayo),则可观察具有身、心、鼻才有吸气,与具有身、心、鼻才有呼气,又从众缘生可悟入无常,导致更高阶的智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