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第一次英缅战争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3
转发:0
评论:0
背景1795年,英国大使迈克尔·赛姆斯在国王波道帕耶位于阿马拉布拉的皇宫访问。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就成为欧洲殖民者竞相争夺的目标。由于地形复杂,尤其是在雨季期间,使得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每年年初和年终的几个月。起因至1822年,缅甸对曼尼普尔邦和阿萨姆邦的征服使得英属印度和缅甸王国之间有着漫长的边境线。然而,在加尔各答的基础上,英国在该地区有自己的规划,因而积极支持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和若开邦对缅甸王国的叛乱,同时,加尔各答单方面宣布察查县、贾因提亚受英国保护并派驻部队。英军对新占领地的越境袭击令缅甸很恼火,在确认战争不可避免之后,缅军总司令班都拉、王后梅努和她的兄弟沙林领主等人主张对英开战。班都拉认为,决定性的胜利可以使缅甸王国巩固其在新的西方领土(若开邦、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察...

背景

第一次英缅战争

  1795年,英国大使迈克尔·赛姆斯在国王波道帕耶位于阿马拉布拉的皇宫访问。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就成为欧洲殖民者竞相争夺的目标。由于地形复杂,尤其是在雨季期间,使得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每年年初和年终的几个月。

起因

至1822年,缅甸对曼尼普尔邦和阿萨姆邦的征服使得英属印度和缅甸王国之间有着漫长的边境线。然而,在加尔各答的基础上,英国在该地区有自己的规划,因而积极支持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和若开邦对缅甸王国的叛乱,同时,加尔各答单方面宣布察查县、贾因提亚受英国保护并派驻部队。英军对新占领地的越境袭击令缅甸很恼火,在确认战争不可避免之后,缅军总司令班都拉、王后梅努和她的兄弟沙林领主等人主张对英开战。班都拉认为,决定性的胜利可以使缅甸王国巩固其在新的西方领土(若开邦、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察查县和贾因提亚)的收益的同时,接管东孟加拉。

1824年1月,班都拉派乌扎纳(Thado Thiri Maha Uzana)前往察查县和贾因提亚以驱逐叛军。英国也派出自己的部队前往察查县以阻拦缅军,这导致两者之间的第一次冲突。在若开邦的边界冲突之后,于1824年3月5日,战争爆发。

战争经过

西部战区

缅军总司令班都拉集结了包括其嫡系部队在内的12支精锐部队,共计10,000人和500匹马。班都拉的计划是在两条战线上攻击英国:即在若开邦从东南方进攻吉大港,以及在察查县和贾因提亚从北方进攻锡尔赫特。班都拉若开邦战区,而乌扎纳负责指挥察查县和贾因提亚战区。

战争前期,久经沙场的缅甸部队已在曼尼普尔邦和阿萨姆邦的丛林中战斗了近十年,更熟悉这个“对欧洲军队而言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而缅甸能够击退英国的军队。1824年1月,乌扎纳在察查县和贾因提亚击败英军。同年5月,由渺瓦底领主乌萨率领的缅军(约4,000人)在前往孟加拉的路上遭遇英军,并于5月17日在科克斯巴扎尔以东10英里的拉穆将其击败。乌萨与班都拉会师后击败了驻扎在乔多帕琳的英军,之后攻占了科克斯巴扎尔。缅军的胜利在吉大港和加尔各答引发了极度的恐慌。东孟加拉的欧洲移民组织了民兵部队,大部分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船员登陆以协助加尔各答防御。

但班都拉不想分散兵力,他命令乌萨的部队停止向吉大港进军。然而班都拉并不知道吉大港此时防卫空虚,他错失了一直攻到加尔各答城下的良机(缅甸因为装备的差距无法赢得战争,而一旦他们可以对加尔各答造成威胁,他们在之后的和平谈判中便可以取得更有利的条件)。

缅甸境内

第一次英缅战争

  1824年5月,英国海军舰队驶入仰光港

第一次英缅战争

  1824年6月10日,英军攻打位于九文台(仰光附近)的一个小型营寨

仰光战役(1824年5月-12月)

与其在不利的地形上战斗,英国更愿意将战火烧到缅甸本土。1824年5月11日,一支超过10,000人(5,000名英国士兵和超过5,000人的印度兵)的英国海军进入仰光的港口,奇袭缅甸。缅甸执行焦土政策,留下一座空城,而并未选择在城外沿东西方向长达10英里的弧线巩固阵地。阿奇博尔德·坎贝尔将军率领的英军占据了一个加固的仰光大金寺的院落。英国对缅甸的防线发动袭击,至1824年7月,已成功地从大金寺向甘马育推进了5英里。9月,缅甸试图夺回大金寺,但以失败告终。

国王巴吉道下令西线若开邦和孟加拉的班都拉一部及阿萨姆邦、察查县和贾因提亚的乌扎纳一部全部撤军,以迎击出现在仰光的敌人。班都拉率军在雨季中穿过若开山脉。上万人行进在3,000英尺高的若开山脉或10,000英尺高的阿萨姆山脉上,森林茂密,道路狭窄,猛兽侵袭,即使在天气好的时候,行进也颇为不易,在绵绵雨季则更加艰难。然而班都拉和乌扎纳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证明了他们卓越的将才和后勤能力。国王因此授予二人最高军衔Agga Maha Thenapati。班都拉也成为了锡当总督。

至11月,班都拉在仰光外集结了30,000人。他相信自己可以直面10,000名装备精良的英军。缅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只有15,000支滑膛枪;缅军的火炮只能发射实心炮弹,而英军的大炮发射的是爆炸性炮弹。班都拉也并不知道英军刚刚收到此战中的第一批新式武器:缅军从未见过的康格里夫火箭。​而缅军在若开山脉和阿萨姆山脉的急行军使士兵们疲惫不堪,战斗力也并不强盛。

11月30日,班都拉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他下令从正面对英军阵地展开进攻。英军在武器上的极大优势,使得他们在大金塔堡顶住了缅军数波英勇的冲锋,杀死了数千人。至12月7日,英军在火箭的支持下,已开始占据上风。12月15日,缅军被赶出了他们在高金最后的据点,30,000人最终只剩下7,000人。

德努漂战役(1825年3月-4月)

第一次英缅战争

  班都拉在德努漂的瞭望树,上有四支枪。

班都拉撤至在德努漂(仰光附近的一个小镇,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后方基地。由于在仰光失去了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兵,此时的缅军良莠不齐,约10,000人中既有国王的精锐,也有许多未经训练、缺乏武装的义务兵。

1825年3月,4,000名英军在一支炮艇舰队的掩护下进攻德努漂。英军第一次攻击失败,同时班都拉组织了一次反击,包括步兵,骑兵和17头战象。但战象被火箭所阻止,而骑兵也无法在英军不间断的炮火下行动。

4月1日,英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大炮和火箭轰向每一处缅军阵地。 班都拉被一枚迫击炮弹炸死。此前他无视将军们的警告,配戴着徽章,于耀眼的金伞下,穿梭在阵地中以鼓舞士气,这使他成为了英军的靶子。 班都拉阵亡后,缅军撤离了德努漂。

若开战役(1825年2月-4月)

1824年8月,班都拉率主力部队被召回迎击仰光的英军之后,乌萨负责指挥若开邦其余的缅军。当战争的焦点聚焦在仰光时,乌萨整个1824年都驻守在若开邦。1824年12月,阿奇博尔德·坎贝尔在仰光战役中击败班都拉后,英军的视线转向了若开邦。 1825年2月1日,在沿海炮艇舰队的和武装巡洋舰的掩护下,约瑟夫·万顿·莫里森将军率领11000名士兵和一个骑兵中队袭击了若开邦的缅军阵地。尽管英军在数量和武器上均占据优势,但也花了近两个月才击败了顽强抵抗的缅军,到达缅军位于谬杭(若开邦的首府)的主要驻地。

1825年3月29日,英军开始进攻谬杭。(与此同时,坎贝尔发动了德努漂战役。)经过几天的战斗,谬杭的缅军在4月1日被击败。巧合的是,在同一天,班都拉在德努漂阵亡。 乌萨带领剩余的缅军撤离若开邦。英军则占领了若开邦的剩余地区。

停战

1825年9月17日,双方停战一个月。在整个夏天中,约瑟夫·华顿·莫里森将军已经征服了若开邦;在北部,缅军已被逐出阿萨姆邦;英军在察查县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茂密的森林最终迫使他们停步。

9月,两国开始和平谈判。英国要求缅甸至少割让包括若开邦、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和丹那沙林地区在内的西部领土,以及200万英镑的赔款。缅甸拒绝了割让若开邦和大笔赔款的要求。谈判于10月初破裂。

卑谬战役(1825年11月-12月)

1825年11月,缅甸决定孤注一掷。从11月中旬开始,主要由掸族兵团组成的缅军在他们诏法的带领下,大胆地沿着一条弧线进军,几乎包围了卑谬,并切断了该镇与仰光的通信。

最终,英军以火炮和火箭弹的火力优势胜出。12月1日,坎贝尔将军与2,500名欧洲士兵和1,500名印度兵在炮艇舰队的掩护下,对卑谬外的缅军主阵地展开攻击。12月2日,缅军指挥官内苗被弹片击中身亡。他阵亡后,英军于12月5日击退了缅军。

在卑谬战败后,缅军兵败如山倒,从此一触即溃。12月26日,他们向英军阵地打出休战旗。谈判开始,然而只有接受相应条款,他们才会得到和平。至1826年2月,缅甸被迫接受英国方面提出的杨达波条约以结束战争。

杨达波条约

缅甸同意英国的下述要求:

将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若开邦和丹那沙林在萨尔温江以南的部分割让给英国;

停止一切对察查县和贾因提亚的干涉;

分四期支付一百万英镑的赔款;

允许互相派驻外交代表;

在适当的时候签署通商条约。

第一批赔偿立即支付,在签署该条约后100天内支付第二批,其余两批在两年内支付。在第二批赔款支付之前,英军不会离开仰光。

1826年2月24日,英方代表坎贝尔将军,缅方代表Legaing(今敏巫区内)总督敏拉觉廷(Maha Min Hla Kyaw Htin)签署了《杨达波条约》。缅甸以金条和银条支付了首期25万英镑的赔款,并释放英军战俘。战争遂告结束,英军南移。英军驻扎在缅甸割让的领地和已被占领数年的仰光地区等地,以保证缅甸依约付款。

后果

这场战争中,英国在人力财力上付出的沉重代价。英军和印度军共计大约有40,000人参战,其中15,000人阵亡。约1300万英镑的对英属印度的财政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至1833年,孟加拉多家代理行破产,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失去了包括对中国贸易的垄断在内的多项特权。

对于缅甸来说,这场战斗使他们失去了整整一代人。缅甸在过去75年中,通过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胜利所建立的骄傲,在此刻轰然倒塌。丧权辱国的《杨达波条约》也给缅甸造成了长期的经济负担。巨额赔款将使缅甸皇家国库多年空虚。而该条约达到了它削弱缅甸的目的。此后,英国于1852年和1885年对积弱的缅甸发动了两次轻易获胜的战争,并于1885年吞并了缅甸全国。

小说中的英缅战争

G. A. Henty的《On theIrrawaddy River》以虚构的形式描述了第一次英缅战争。

Allan Mallinson的小说《The Sabre"s Edge》中的开始数章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英缅战争期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英缅战争
简介1852年,控制印度全境的英军挥军意取得缅甸南部柚木森林,缅甸国王曼同遣军抵抗,但战败而归,该战争是谓第二次英缅战争。该战争让英国获得缅甸南部。1885年,英军以缅甸向英国公司罚款为由,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军进攻仰光,俘虏了缅甸国王。参见第一次英缅战争第二次英缅战争第三次英缅战争
· 第二次英缅战争
背景1852年,乔治·兰伯特(英语:George_Lambert_(Royal_Navy_officer))准将被达尔豪西侯爵派至缅甸处理一些关于《杨达波条约》的小问题。缅甸立即作出一系列让步,包括将一名英方用来制造战争借口的地方长官撤职。而兰伯特正如达尔豪西在私人信件中描述的那样,是一名“易冲动的准将”,他封锁了仰光港,并夺取了蒲甘王的皇家船只,这种极富争议的情况最终导致两国海军的冲突,成了第二次英缅战争的导火索。战后,英国吞并了勃固,并将其命名为下缅甸。议会歪曲了争议的性质,并在不久之后参与对“向公众发布事实”的管制,但大多数的事实建立在对一些互相冲突的描述进行比较阅读之上。这些描述出自一本作者不详的小册子,名为《战争是如何在印度爆发的》。由理查德·科布登(英语:Richard_Cobden)所保留的这份报告在当时几乎是唯一可以证明究竟是谁作出的入侵和吞并缅甸的决定。理查德·科布登严厉...
· 第三次英缅战争
背景缅甸在1878年发生继承危机后,英国和缅甸中断了外交关系,并撤出了驻缅甸的英国官员。英国打算发动一场新的战争,但是由于在非洲和阿富汗的持续的战争,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即时对缅甸开战。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关注缅甸和法国之间的联系。印度支那的战争让法国人进入了缅甸。1883年,一个缅甸的高级代表团动身前往欧洲。战争尽管英军对上缅甸内陆这片被茂密的森林包围的土地并不熟悉,但是英国的蒸汽船时常在伊洛瓦底江上奔驰,知道由水路可迅速直达缅甸国都曼德勒。加上在仰光的伊洛瓦底江舰队公司拥有大量轻型蒸汽军舰,他们知道这样就能轻易占领缅甸。哈利·普伦德加斯特少将担任这次入侵的指挥官。他统率3,029英军、6,005印度火枪军、67门大炮及至少55艘军舰及在舰上设置24挺机关枪以控制河道。英国利用受到缅甸政府科以罚款的英商孟买伯马贸易公司的上诉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实,企图兼并整个缅甸。10月22日,英国向缅
· 元缅战争
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继续以武力威胁试图使周边国家臣服。同年,忽必烈通过元大理、鄯阐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派遣奇得脱因等出使缅甸,诏抚缅王。缅国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帝派使者价博到达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访缅国。两国间建立了初步联系。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马拉史里、奇得脱因等出使缅国,要求缅王派遣王室子弟或显贵大臣来京朝贡。未料,元使一去不归。据缅甸史籍记载,元使是因为晋见缅王不肯脱马靴而被处死的。云南行省见使臣久久不归,缅王毫无表示,便向朝廷建议出兵征讨缅国。忽必烈没有批准,示意先观其动向。至元十四年(1277年),缅国出动士卒四五万、战象800头大举向元朝镇西路新附千额(今云南盈江县城)及原附金齿(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侵袭,千额总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户忽都、总管信苴日率领700名骑兵驰援阿禾。元军与缅军在行进中遭遇,...
· 明缅战争
背景初期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出击云南击败忠于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势力后,沐英被封作黔国公世镇云南,明军将云南纳入版图。同时明廷在云南“外围”设有六个松散的土司宣慰司,即孟养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宣慰司(即缅甸阿瓦王朝,曾臣属于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宣慰司(即兰纳王国,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车里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宣慰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这些宣慰司在公元1446年形成三宣六慰,即南甸、干崖、陇川三宣抚司,和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孟养、老挝六慰。后期明朝中叶国势衰落,公元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北部全境,此时又不断进攻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