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同中书门下三品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4
转发:0
评论:0
名称同中书门下三品(643-662)同东西台三品(662-672)同中书门下三品(672-684)同凤阁鸾台三品(684-705)同中书门下三品(705-713)同紫微黄门三品(713-720)同中书门下三品(720-738)担任者唐太宗时期李世勣(643-649,650-669)萧瑀(643-646)高士廉(643-647)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649-659)宇文节(651-652)柳奭(651-652)高季辅(651-653)于志宁(651-659)褚遂良(652-655)韩瑗(652-655)来济(652-655)杜正伦(656-657)崔敦礼(656)许圉师(659)任雅相(659-662)李义府(659-662,662-663)卢承庆(659-660)许敬宗(662-670)上官仪(662-665)乐彦玮(665)孙处约(665)姜恪(665-668)杨弘武(667-668)戴至...

名称

同中书门下三品(643-662)

同东西台三品(662-672)

同中书门下三品(672-684)

同凤阁鸾台三品(684-705)

同中书门下三品(705-713)

同紫微黄门三品(713-720)

同中书门下三品(720-738)

担任者

唐太宗时期

李世勣(643-649, 650-669)

萧瑀(643-646)

高士廉(643-647)

唐高宗时期

长孙无忌(649-659)

宇文节(651-652)

柳奭(651-652)

高季辅(651-653)

于志宁(651-659)

褚遂良(652-655)

韩瑗(652-655)

来济(652-655)

杜正伦(656-657)

崔敦礼(656)

许圉师(659)

任雅相(659-662)

李义府(659-662, 662-663)

卢承庆(659-660)

许敬宗(662-670)

上官仪(662-665)

乐彦玮(665)

孙处约(665)

姜恪(665-668)

杨弘武(667-668)

戴至德(667-675)

李安期(667)

赵仁本(667-670)

张文瓘(669-678)

李敬玄(669-670, 670-676)

郝处俊(669-679)

刘仁轨(672-675, 681-683)

来恒(676-678)

薛元超(676-681)

李义琰(676-683)

高智周(676-679)

张大安(677-680)

王德真(680)

裴炎(680-681)

崔知温(680-681)

武则天时期

岑长倩(683-686, 690-691)

郭待举(683-684)

魏玄同(683-687)

韦弘敏(684)

刘祎之(684-687)

武承嗣(684, 685, 690-692, 697)

骞味道(684-685)

韦思谦(685-686)

裴居道(685)

韦方质(685-690)

韦待价(685-686)

苏良嗣(686-690)

王本立(689-690)

王孝杰(694-696)

武三思(697, 705)

豆卢钦望(697-698, 699-700)

武攸宁(698-699)

魏元忠(701-703, 705)

苏味道(702-704)

李迥秀(702-704)

韦安石(702-704, 705, 711)

韦嗣立(704, 709-710)

李峤(704, 706-707, 709-710)

姚崇(704-705, 710, 713)

唐中宗时期

李旦(705)

张柬之(705)

袁恕己(705)

杨再思(705, 709)

祝钦明(705-706)

李怀远(705-706, 706)

唐休璟(705, 709-710)

韦巨源(705, 706-707, 709-710)

宗楚客(707-709)

纪处讷(707)

萧至忠(707-709)

张仁愿(708-710)

韦温(709-710)

苏瑰(709-710)

张锡(710)

裴谈(710)

唐睿宗时期

李隆基(710)

宋璟(710-711)

魏知古(711-712)

崔湜(711-712, 712-713)

陆象先(712-713)

窦怀贞(712, 712-713)

岑羲(712)

唐玄宗时期

刘幽求(712, 713)

郭元振(713)

薛讷(714)

张说(721-723)

王晙(723)

李林甫(734-736)

牛仙客(736-738)

唐肃宗时期

李麟(757-758)

吕諲(760)

后唐时期

冯赟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

《旧唐书》 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职官二

《旧唐书》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

参见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国古代职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书门下
参见三省
· 翁同书
生平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咸丰初年,太平军事起,被派往江南大营襄办军务,辅佐琦善、托明阿、德兴阿,曾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部下。咸丰八年任安徽巡抚,驻定远城。误抚江北绿林苗沛霖,坐视苗沛霖乱杀平民。苗暗与陈玉成勾结,翁同书又被太平军包围,七月,退守定远,“待援不至,待饷不来”,九年六月文武官绅殉难甚众,同书弃城逃跑。寿州邑绅孙家泰、徐立壮奏苗沛霖跋扈,苗沛霖大怒,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苗沛霖发兵攻寿州,清廷饬令同书配合袁甲三共同查办苗沛霖,反复无常的苗沛霖又暗中与钦差大臣胜保勾搭,被困寿州的翁同书只好以“通捻”为由,将徐立壮处死,囚禁孙家泰,却没能减缓苗沛霖的攻势。苗沛霖破城后,又杀孙家泰全家。不久,苗沛霖再次投清。1861年翁同书被召至燕京。同治元年正月初十(1862年2月),曾国藩上《参翁同书片》,帝以为“贻误取巧,苟且偷生”,议政王大臣拟绞监候...
· 梁同书
生平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其父大学士梁诗正曾奉敕编《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官至侍读加侍讲。自幼接触书法,能写擘窠书,工于楷、行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米芾,以后融汇贯通,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家”,又与梁巘、梁国治并称“三梁”。同书善于鉴别前人手迹,过眼即判其真伪。嘉庆四年(1799年)以77岁高龄仍能节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钱泳《履园丛话》曰:“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嘉庆十二年(1807年)复出为官,不久以足疾告归。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著有《频罗庵遗集》。
· 门下省
简介门下省是中央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除门下省以外,还有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的中书省,以及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的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则为执行机构。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不过,唐代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开始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有宋一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则不复置。明初沿袭元制,由中书省统六部,但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参考文献参见三省六部封驳六科
· 唐朝官制: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唐朝官制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宰相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尚书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