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
人物简介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接连受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于诗。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泌,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出身辽东李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为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的辽东房),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太师李弼之六世孙、唐朝吴房县令李承休之子。
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开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赋,李泌思考片刻,问:“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也非常高兴,对李泌大加赏赐,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身旁的李泌马上说:“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在朝中,李泌不仅受到张说、张九龄的赏识,大臣韦虚心、张廷珪也很器重他。
李泌成年后,非常博学,擅长研究《易经》。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天宝十载(751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于是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李泌曾经写诗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杨国忠于是诬称他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蕲春)安置。此事之后,李泌脱离了朝廷,“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白衣山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肃宗也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此时,李泌已少吃烟火食。肃宗有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便亲自烧两颗梨请他食用。三王争取要梨,肃宗也不肯给他们。
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李泌外出时,也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肃宗听说此事,便赐李泌金紫,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肃宗曾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朕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义。”军中商议立元帅,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假使元帅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继承人,能行吗?太子随从时是抚军,驻守时是监国,如今元帅就是抚军。”肃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肃宗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以进谗陷害他,肃宗积怨已久。到即位以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李泌认为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肃宗大为不悦,说:“你忘了往事吗?”李泌回答说:“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上皇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气候恶劣,而且他已年迈,听到陛下记恨旧怨,将会内心惭愧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广大,还不能够安抚亲人啊。”话未说完,肃宗便感悟,下阶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
肃宗询问李泌剿灭叛军的战略,他就当时的情势,定出一套围剿的计划。首先,李泌断定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没有宗旨的乌合之众,目的只在抢劫,“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因此,他拟定战略,让朔方大将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肃宗统统照他的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这便是李泌的“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但可惜的是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听信李泌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
肃宗为了尽快收复都城长安,等到郭子仪筹借到西北军大集合的时候,便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就说:“如果动用大军,一定想要速得两京,那么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会再受到困扰。我们有恃无恐的强大兵力,全靠碛西突骑、西北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关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情况,春天来得较早,气候容易闷热,骑兵的战马也容易生病,战士们思春。也会想早点回家,便不愿再来辗转作战了。那么,沦陷中的敌人,又可休养士卒,整军经武以后,必复再度南来,这是很危险的办法。”但肃宗却坚决地不听李泌的战略意见,急于收复两京,由此便出现了郭子仪借回纥兵,随广平王李豫等收复两京的一幕。
遁避衡山
自从肃宗在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入朝出朝
李泌隐居数年后,玄宗去世,肃宗随即也驾崩,新继位的皇帝便是李泌当年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即位,马上就召李泌回来,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代宗先让他住在宫中的蓬莱殿书阁,跟着就在长安的光福里赐他府第,又强迫他吃肉,还为他娶已故朔方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但是宰相元载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此任。李泌就以检校秘书少监、江南西道判官之职再次离开朝廷。旋即改为检校郎中,仍任判官。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衮再三设法外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不去,代宗也留他在朝中。适逢澧州有职务空缺,常衮极力陈述南方穷困之状,请求放李泌前往治理,代宗无奈,只得授李泌为澧(今湖南澧县)、郎、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团练使,后迁任杭州刺史。李泌虽被贬至地方供职,但在所到之处都立有良好的政绩,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绩著名。宋人苏辙称“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至李泌在任时,“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定采用照办。皇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也曾与李泌交游。
致身宰辅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
泾原兵变后,德宗避难于梁州(今陕西汉中),急诏征李泌至梁州行在,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令他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召对。李泌因此殊荣而受到朝野的瞩目。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代领军务,邀求旌节,并密召李怀光将达奚小俊为援。德宗鉴于局势危急,便命任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李泌请求单骑前往,德宗初时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李泌先见陕州进奏官及将吏在京城的人,欺骗他们说:“皇上因陕虢饥,所以让我领运使,督江淮米以赈济。陕州行营在夏县,如果达奚抱晖可用,就让他统军;如果有功,就让他出任节度使。”以此麻痹达奚抱晖。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至陕州行营,让达奚抱晖自领家人亡命。李泌辞行时,德宗曾草拟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李泌,命他诛杀。李泌遣走达奚抱晖后,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诛杀叛乱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达奚小俊领兵入境,听说李泌已入陕,只得还军。陕虢遂安 。李泌又凿山开车道至三门,以便于军粮运输。因劳绩被加官检校礼部尚书。
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浑瑊派部将阻拦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发兵拦阻,不得让淮西军渡河。李泌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军至灵宝,但淮西军已渡过黄河列阵。李泌于是令灵宝供给他们粮食,淮西军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军在陕州城西宿营,李泌不再向他们供给粮食,而派部将率精兵埋伏于太原仓隘道。一日后,淮西军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齐发,淮西军大败。残军从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将燕子楚率军四百至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唐英岸多次追败叛军,吴法超等至长水,被燕子楚伏杀。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李泌执政的时间虽短,但他在任内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李泌对内政的处理,外交的策略,军事的部署,财经的筹划,都做到了安和的绩效。他勤修内政,充裕军政费用。保全功臣李晟、马燧,以调和将相。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从而遏制吐蕃以安定边陲。李泌常有与德宗政见不同之处,反复申辩上奏达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对他说:“朕要和你约法在先,因你历年来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当权,就记恨报仇,如对你有恩的,朕会代你还报。”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害臣的李辅国、元载他们,都自毙了。过去与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显达了。其余的,也都死亡了。臣实在没什么恩怨可报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说,臣可与陛下有所约言吗?”德宗就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李泌便进言,希望德宗不要杀害功臣,认为“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李晟、马燧在旁听了,当着德宗感泣而谢。
太子妃萧氏的母亲郜国公主因与太子詹事李昪等有染,有人告发他们以通奸为名,为太子结交党羽。德宗大怒,将郜国公主在宫中,并责备太子李诵,太子不知所措。李泌猜测德宗有改立舒王李谊为嗣的意图,便说:“陛下有一个儿子(指李诵)却怀疑他,想要立弟弟的儿子(指李谊),臣不敢用古例争论。再说十王宅的叔父们,陛下是如何对待的?”德宗惊讶道:“你怎么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儿子?”李泌回答:“陛下过去为臣说过这事。陛下有嫡子却要怀疑,那弟弟的儿子怎敢为陛下所信任?”德宗不满,语带威胁地说:“你违背朕的心意,难道不顾及你的家族吗?”李泌回答说:“臣已经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谏言被杀,是我的职分。假使太子被废除,他日陛下后悔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却被我杀了,李泌不劝谏我,我也要杀了你的儿子’,那么臣就绝后了。虽然臣的兄弟有儿子,但他们的祭祀不是我该享受的。”说罢便呜咽流涕,接着又说:“昔日太宗下诏:‘太子无道,藩王窥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应废黜。’”陛下对太子生疑而称赞舒王贤明,他能没有窥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吗?如果天子有罪,请求废掉他而立皇孙,千秋万岁以后,天下还是陛下的子孙所有。何况郜国公主被女儿妒嫉,而蛊惑太子,陛下怎能因妻子的母亲连累太子呢?”李泌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始终坚持己见,德宗才醒悟,太子李诵“乃得安”。
接着李泌又提出唐肃宗与代宗父子恩怨之间的往事,道说:“陛下不记得建宁王的事情吗(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梯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杀了其子建宁王李倓)?”德宗说:“建宁叔(指李倓)确实是冤枉的,他的不幸是因为肃宗性子太急了。”李泌说:“臣以前为了此事辞职归隐,发誓不再靠近天子身旁(大意指不再入朝任职),不幸今日又担任了陛下的宰相,再次看到了这件事(指太子被诬陷)。而且那时候先帝(德宗之父代宗)心中常常担忧恐惧。臣离朝辞谢时,曾诵读《黄台瓜辞》,肃宗才因悔悟而哭泣。”(《黄台瓜辞》为章怀太子李贤所作。武则天掌权时,李唐宗室,李贤自测难以幸免,故而创作此辞)德宗听到这里,总算受到感动,但仍然说:“我的家事,为什么你要这样极力参与?”李泌说:“臣现在独自承担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任都归咎在臣身上,何况是坐视太子横遭冤祸而闭口不言,这样臣的罪就大了。”他甚至说到“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太子”,君臣之间往返辩论多次,李泌还告诉德宗要极力保密,回宫后不要让侍从知道如何处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不要气馁,不可自裁,他对太子说:“一定没有这种忧患,希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顺,假使臣死了,那就无法得知此事如何处理了!”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心结。德宗特开延英殿召见李泌,对他哭着说:“不是你的直言,朕已悔之不及!太子仁厚孝顺,的确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事,都应与你商议。”李泌在拜贺之外,便说:“臣报效国家的使命完成了。惊悸之余的亡魂(指他为太子之事忧愁思虑所带来的压力),不能再用了,希望陛下允许臣乞骸骨。”德宗除了道歉安慰,始终不准他辞职。
除此之外,在为相期间,李泌针对“徐地重而兵劲”却“地迫于寇,常困肸不支”的现状,建议将徐州与濠、寿、庐三州都团练观察使张建封治下的濠、泗二州合并,授张建封为徐泗濠节度使(后来的武宁军节度使),以对抗平卢镇的威胁,保卫江淮粮运通道。德宗允准。张建封在任十年,使徐州成为当时著名的雄镇。
病逝相位
德宗曾与李泌议论此前被罢免的诸位宰相,李泌在对答的同时巧谏德宗,使德宗似有所悟。此后不久,德宗加拜李泌为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李泌认为,学士加“大”之名始自唐中宗时期,到玄宗时有张说得任此官,于是极力推辞,德宗允准,命其以学士官“知院事”。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所赐赙礼加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泌](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700/2a0be327-a79c-4dcc-ace8-5bcb9905c734.jpg)
李泌画像
主要影响
李泌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诸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是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
政治
李泌在为相前后,匡正时弊。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又能调整官俸、裁减冗员,并妥善安置因乱留京的番邦使者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协调皇室内部关系
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倓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了,当肃宗问起该怎么办时,“(李)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
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安心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更何况自己已经年迈。李泌可以说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恰当安排。唐德宗李适立其子李诵(即唐顺宗)为太子,而太子妃的母亲郜国公主因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对蛊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对此,李泌坚决反对,以至于被德宗拿灭族来威胁。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李泌传》记载说他“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李泌毫不妥协,不顾全家性命,竟然与德宗争执达数十次之多,这种执着的精神实为难得。
劝君以宽
肃宗当太子时,遭到权相李林甫的多次陷害,使他的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掘出李林甫的棺椁,将其锉骨扬灰,但李泌认为,如果这样做,必将伤害到此时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肃宗背负“不孝”之名。肃宗听后“感悟”,才不再追究。
李泌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他对别人这样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当李泌被任命为宰相时,他对德宗表态:“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臣无可报也。”
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气度。
反对妥协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随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拥兵叛乱,再加上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李泌以铜叶不可复合的道理让德宗认清了“君臣之分不可复合”的实情,坚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朱泚叛乱时,吐蕃请出兵助唐,德宗答应平叛成功之后把安西、北庭给吐蕃。但是后来,唐军凭着自己的力量击败叛军、收复长安,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甚至连追击溃退叛军时也不卖力,而且还趁机劫掠了武功地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坚决反对,认为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如果同意予地,将威胁关中腹地。“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德宗最终拒绝割地。
李泌对藩镇、吐蕃的果敢坚毅,不仅捍卫了朝廷的尊严,而且还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史学家陈寅恪述及中唐应对吐蕃之策,称“李长源之论尤为明畅”。
荐护大臣
李泌保护了在二帝四王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名将李晟、马燧,有利于军心的稳定,并缓解君臣间紧张的关系,达到稳固政局的目的。
除此之外,李泌还举荐了韩滉、王纬、元友直、窦参、董晋、赵憬、阳城、张建封等人,这些人位兼将相,后来都成为了德宗时期的名臣。
军事
制策平叛
在安史之乱、肃宗于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局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①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主要指汉族)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的雄心。②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李泌的这个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他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中国军事史》第2卷《兵略》中高度评价李泌平叛之谋,而深惜肃宗之不能用。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藩镇割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数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卫》中又一次提出这一问题。明人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邺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复府兵,其言凿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贞元三年(787年),淮西的四千防秋军自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李泌分命部将堵截,将其伏杀大半。
贞元之盟
李泌在赴任陕虢观察使之际,向唐德宗提出困蕃之策,即“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联结回纥、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785年-805年)时期唐帝国边陲的稳定。
对回鹘:德宗因早年心结,对回纥甚为忌恨。在李泌极力劝说下,方才同意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在称臣于唐朝皇帝、并且认唐朝皇帝为父的前提下才和亲。自此后,回纥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
对阿拉伯帝国:在李泌的建议下,德宗还在贞元元年(785年)四月特派宦官杨良瑶充任聘国使,由海路出使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进行盟好活动。史称“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足见这次航海外交活动的成效。
经济
在经济方面,虽然李泌没有直接经管过国家财务,但也显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疏通漕运,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
当时方镇私自向德宗献财,每年五十万缗,其后减少到三十万,德宗以用度匮乏为题询问李泌的意见,李泌请求德宗说:“天下的供钱每年有百万拿给宫中,陛下应该劝勉不接受私下贡献。但凡朝廷下诏需要索取财物,便令他们代缴两税,这样方镇可以以法行事,天下财政就宽裕了。”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艺术造诣
文学
据史载,李泌“尤工于诗”,七岁时便能作文章。诗人梁肃称其“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李泌与诗人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诗人顾况就曾拜李泌为师。
除文学创作外,李泌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他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玄宗曾召他进宫进授《老子》,晚年又参与编修国史。
书法
李泌亦擅书法,明人陶宗仪所撰《书史会要》称其“书体放逸”。
藏书
李泌家中藏书充栋,人送外号“书城”。其父李承休就十分仰慕南朝沈约、任昉等藏书家,遇到图书必购藏于家。
李泌除了继承遗书外,又有收藏并系统地整理了藏书,经部书用红色牙签,史部用绿色牙签,子部用青色牙签,集部用白色牙签。所有藏书均加盖了“邺候图书刻章”藏书印章。文学家韩愈曾仰慕他藏书之富,曾作《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赠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留下“邺侯架”的典故。 其子李繁曾携其藏书3万卷,迁居随州(今湖北随州),并继续购藏图书。李繁后因犯事被赐死,李氏三代藏书散佚。
主要作品
《新唐书·艺文志》等著录有《李泌集》20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4首,又断句6句,《全唐诗续拾》补断句3句,补题1则。《全唐文》亦存其文2篇,《唐文拾遗》补1篇。
历史评价
明瓒:领取十年宰相
李隆基: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李亨:卿当上皇天宝中,为朕师友,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三人,资卿道义。
李适:①滉(韩滉)不惟安江东,又能安淮南,真大臣之器,卿(李泌)可谓知人!②山河粹气,道德清英,蔚为祯祥,生我王国。夷简不杂,高明有融,深厚以致诚,直方而可大。识穷化本,动会时中,谠正居心,谋猷允哲。自膺分陕,累洽嘉闻。宜其入掌中枢,内司阙衮,赞两仪之化育,贞百度之经纶。协和神人,参总廊庙,咨尔才实,惠於邦家。③惟卿则异彼三人(卢杞、崔祐甫、杨炎)者。朕言当,卿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曏来纣及丧邦之类。朕细思之,皆卿先事而言,如此则理安,如彼则危乱,言虽深切而气色和顺,无杨炎之陵傲。朕问难往复,卿辞理不屈,又无好胜之志,直使朕中怀已尽屈服而不能不从,此朕新以私喜于得卿也。
柳玭: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
阳城:邺侯经邦纬俗之谟,立言垂世之誉,独善兼济之略。
梁肃:唐兴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泽洽,颂声作,洋洋焉与三代同风。其辅相之臣曰邺侯李公泌字长源,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舒卷之道,必形於辞。其伟矣夫……其习嘉遁,则有沧浪紫府之诗;其在王庭,则有君臣赓载之歌。或依隐以玩世,或主文以谲谏,步骤六义,发扬时风。观其词者,有以见上之任人,始兴之知人者已。初太上当阳,公以处士延登内殿,实敷黄老之训。至德初,宣皇以元良受禅,公则献《泰阶颂》,昭纂尧之道,睿文以广平伐罪。公则握中权之柄,参复夏之功。大德不官,既追五岳之隐;大用不器,终践代天之职。方将熙庶工以成邦教,载直笔以修唐书,命之不融,凡百兴叹?
李炎:亦大是奇士!
刘昫:①泌见可进而知难退,足为高率智辩之士;居相位而谈鬼神,乃见狂妄浮薄之踪。《王制》云:“执左道以乱政,杀。”宁无畏乎! ②玙、泌、造、播,俱非相材。国祯左道,梁生直哉!
宋祁: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观肃宗披榛莽,立朝廷,单言暂谋有所寤合,皆付以政。当此时,泌于献纳为不少,又佐代宗收两京,独不见录,宁二主不以宰相器之邪?德宗晚好鬼神事,乃获用,盖以怪自置而为之助也。繁为家传,言泌本居鬼谷,而史臣谬言好鬼道,以自解释。既又著泌数与灵仙接,言举不经,则知当时议者切而不与,有为而然。繁言多浮侈,不可信,掇其近实者著于传。至劝帝先事范阳,明太子无罪,亦不可诬也。
司马光:①泌虽诡诞好谈神仙,然其知略实有过人者。至于佐肃、代复两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顺宗之在东宫,皆赖泌得安,此其大节可重者也。《旧传》毁之太过。《家传》出于其子,虽难尽信,亦岂得尽不信! ②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丰其私财,财丰则欲滋矣,财不称,欲能无求乎,是犹启其门而禁其出也,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秦观:①唐室方镇之患,至于百有余年而不能解者,其弊盖始于天宝之际,肃宗不用李泌之谋,先取范阳而已。 ②呜呼,使泌之谋尽见听也,岂有方镇之患哉!
范祖禹:①李泌善处父子兄弟之间,故能以其直诚正言感悟人主,卒使父子如初,可谓忠矣。②夫为人君,不知相之奸邪,不省己之阙失,而归之术者之言,以为命,宜其德之不建,政之不修也,李泌之论,不亦正乎。
洪迈:①观此三者,其危至矣!杜畿、李泌、董晋,皆以单车入逆城,从容妥定,其智勇过人如此。 ②德宗辅相之贤,如崔祐甫、李泌、陆贽,皆身没则已。而独于汤、杞二人惓惓如此,是可叹也!
陈亮:有如陆贽之谏论仁义、李泌之惓惓古制,欲使其君为不世出之主,其君亦尝用之,而终于不尽。
叶适:古今毁誉,类不可凭,而房琯李泌为甚……泌历三主,艰难时弥纶补益,盖不为少,然毁之者乃无异于左道怪民,何也?琯结知于众人,泌结知于人主,势应至此。
罗大经:自古隐士出山,第一个是伊尹,第二个是傅说,第三个是太公,第四个是严陵,第五个是孔明,第六个是李泌,皆为世间做得些事。
徐钧:衣白山人再造唐,谋家议国虑深长。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
王应麟: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朱右:予观唐人材出处从容,有三代王佐器,唯李泌、陆贽而已。泌自赞复两京,功成身去。代宗再征,权臣间忌,浮湛外任。德宗以春宫之知,委心听用。泌亦竭智尽忠,展布政体,谋虑计划,洞烛物情,故治效聿着。迹其安马燧、取怀光、相李勉、保韩滉,单骑以来抱晖,设伏以擒叛卒,开三门运路,屯关中荒田,国用日充,边镇慑服,其绩章章可纪。至于辩太子冤,则曰“天子以四海为家,宰相当豫”。帝赠白起,则曰“国将兴,听于人”。帝言有命,则曰“君相造命,不可言命其”。言又足征者。《唐传》乃谓其随时俯仰,无足可称,取媚以求相位,岂信史哉?
高启:至于肃宗之昏孱、徳宗之猜忌,而太子卒得以不动者,果谁之力哉?一李泌而已耳……然则君无曹公之智,臣无李泌之忠,而小人是信,则虽父子犹不能自保,可不慎哉!
方鹏:颖考叔、狄梁公、韩魏公,善处人君母子之间者也;张子房、李泌,善处人君父子者也;田叔、郅恽,善处人君兄弟者也。
陈耀文:李泌匡复之功亦大矣。
郭子章:严光加足于帝腹,光忘帝之贵也;唐肃宗因李泌假寐,登床捧泌首置于膝,良久方觉,帝自忘其贵也。布衣之遇天子,至光、泌极矣。桐江一丝,扶汉九鼎;历佐四圣,而后脱屣。光、泌所以报人主者,亦至矣哉。 樊升之: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冯梦龙:①传称邺侯好大言,然才如邺侯方许大言。古来大言者二人,东方朔、李邺侯是也。汉武好大之主,非大言不投;唐肃倚望邺侯颇大,不大言不塞其望,望之不塞,又将迁迹他人,而其志不行矣。是皆巧于投主者也……李泌尝言:“善料敌者,料将不料兵。”泌之策陕城,绛之揣魏博,皆料将法也。②邺侯保全广平,及劝德宗和亲回纥,皆显回天之力。独郜国一事,杜患于微,宛转激切,使猜主不得不信,悍主不得不柔,真万世纳忠之法。
沈鼎科:嗣是,若唐之李邺侯、国初之刘文成,庶几帝师之选乎……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如李邺侯而善藏其用。
轶事典故
前事先定
天宝十四载(754年)三月三日,李泌自洛阳乘驴回颍阳别墅,随行的仆人落在后面。路旁有一个大门,毛驴竟自行走了进去,李泌无法制止。这时遇到了这家的人,各自把乘坐的驴和马牵出来。李泌感到疑问,询问这家的主人,便与仆人走进屋去。主人请李泌进屋里坐下,李泌坐下后,主人的妻子出来同李泌见礼,李泌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怀疑自己遇见了鬼魅。李泌询问主人的姓氏,主人回答姓窦。李泌暗中派仆人去附近的人家证实,知道主人确实姓窦。李泌又详细询问,主人回答叫窦廷芬,并请李泌留下住宿,以便继续交谈。其态度诚恳得叫人无法推辞,李泌便住了下来,但是心中非常害怕。窦廷芬对李泌说:“中桥有个算命的人叫胡芦生,因为算得极准,所以非常出名。昨天他为我算命后告诉我,不出三年,我们家有灭门之祸,必须找到黄中君才能幸免。我问他如何才能找到黄中君,他回答说,去谷子,我又问怎样才能找到鬼谷子,他说的就是您的姓名呀!他又告诉我,应该在三月三日,全家出城寻找。如果找不到您,我们全家到时候必死无疑。如果找到了您,一定要全家人出来哀求祈祷,则一定能免除灾祸。刚才我们全家人出访寻找,而终于遇见了您,真是苍天解救我们全家的性命啊!”窦廷芬对李泌招待得十分周到。第二天,李泌告辞,并说要回颍阳庄。窦廷芬坚持挽留,并派人去颍阳为他送信,代取他需要的东西。李泌接到叔父的回信后,又住了十多天才告辞回家。自此以后,窦廷芬不断地给李泌赠送礼物。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收复,之后回师长安,抓获了刺史窦廷芬。肃宗下令诛杀窦廷芬,并将家产没收。又恼怒于窦家身为玄宗的外家亲戚却替反贼做事,于是将其囚禁待诛。李泌明白前因后果,所以派人拿着自己所写的奏章向肃宗说明情况。肃宗派人去调查,回奏同李泌说的一样。肃宗非常惊奇,随即下令赦免窦廷芬的死罪,并问黄中君和鬼谷子的典故是什么意思?窦廷芬也说不知道,而此时胡芦生已死。肃宗感叹说:“天下的事,都是从前就定下来的呀!”
许做宰相
据唐人袁郊撰写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及杂剧《芋佛》记载,李泌避隐时期,听到一个和尚念经的声音,悲凉委婉而有遗世之响,李泌认为那是一位有道的再来人。打听之下,才知道是一个作苦工的老僧,大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平常收拾吃过的残羹剩饭充饥,吃饱了就伸伸懒腰,找个角落去睡觉,因此大家便叫他懒残。李泌知道了懒残禅师的事迹,在一个寒冬深夜,一个人偷偷去找他,正碰到懒残把捡来的干牛粪,垒作一堆当柴烧,生起火来烤芋头。懒残和尚在火堆旁缩做一团,面颊上挂着被冻得长流的清鼻水。李泌看了,一声不响,跪在他的旁边。懒残也像没有看见他似的,一面在牛粪中捡起烤熟了的芋头,张口就吃。一面又自言自语地骂李泌是不安好心,要来偷他的东西。边骂边吃,忽然转过脸来,把吃过的半个芋头递给李泌。李泌很恭敬地接着,也不嫌它太脏,规规矩矩地吃了下去。懒残看他吃完了半个芋头便说:“好!好!你不必多说了,我看你颇有诚心,许你将来做十年的太平宰相。”说完拍拍手就走了。
解救李勉
兴元元年(784年),被淮西叛军击败的前汴宋节度使李勉抵达长安,一部分朝臣认为他丢失了大梁,不应还在相位(李勉时为同平章事)。李泌为李勉辩解,指出其人不擅用兵,但素来深得军民之心,又肯在睢阳主动交付兵权于部下刘洽(刘玄佐),成就了刘洽最后收复之功。德宗听后,才恢复了李勉的相位。
劝解德宗
唐德宗还在以皇子身份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到达陕州,与僚属等数十人会见回纥牟羽可汗。当时回纥可汗与唐代宗结为弟兄,牟羽可汗因此认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皇子的叔父,认为他应该行“舞蹈”之礼,但德宗始终不屈。其僚属药子昂更以唐朝国丧为由推辞。回纥宰相及车鼻将军说:“唐天子与可汗已经结为兄弟,对雍王(德宗)来说,可汗是叔父,怎么能不舞蹈呢?”药子昂说:“雍王(指德宗)是唐朝的太子,太子就是储君。哪里有中国的储君向外国可汗行舞蹈之礼的道理呢!”力争许久,车鼻将军将药子昂等四位僚属各杖打一百,其中二人在一夜后便伤重而死。回纥可汗的母亲捧着貂裘出来道歉,叱退左右,并亲自送德宗乘马返回。唐军将要
二十多年后,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多次请求和亲,德宗不允。李泌建议联合各国对抗吐蕃,德宗基本同意,只对回纥,多次坚拒。他认为当年的幕僚韦少华等受牵连而死,但李泌指出,牟羽可汗已被合骨咄禄可汗杀死,如此一来,新可汗反倒是有功于德宗。他又拿出唐将张光晟杀回纥可汗叔父突董等九百多人与合骨咄禄可汗不敢杀唐朝使者进行对比,认为合骨咄禄可汗确实无罪。随后,李泌更进一步指出,韦少华等不该轻率让德宗前往回纥大营,更不该在没有事先确定会见礼仪就让德宗会见牟羽可汗,所以是韦少华等对不起德宗。李泌还指出,当年德宗没有向牟羽可汗行礼,不曾屈服;而牟羽可汗之母又有亲自向德宗赔罪的行为,实际上并不存在德宗“屈于”牟羽可汗的情况。德宗听后,颇为信服,这才允许在回纥可汗称臣于唐朝皇帝、并且认唐朝皇帝为父的前提下才与回纥和亲。
人际关系
家世
六世祖:李弼,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之一,北周时官至太师,封陇西公。死后追封魏国公,谥号“武”。
五世祖:李衍,北周时官至太宫伯、柱国、安州总管,封真乡郡公。
四世祖:李仲威,袭封真乡郡公。
父亲:李承休,官至吴房县令。
妻子
妻子:卢氏
儿子
李繁:官至亳州刺史,后因事被赐死。
李繟:官至咸阳县尉。
李紩:官至涪州刺史。李绚官至华州文学。
后世纪念
邺侯书院
原名南岳书院,原址近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闹市。在唐宪宗、穆宗在位时,由随州刺史李繁创建,用以纪念其父李泌。南宋初鸿儒胡安国父子来岳,于此书院讲授《春秋》之学。嗣后南宋许多理学家都来此讲学。讲读之风,极盛一时,湖湘学派实发祥于斯。南宋宝庆(1225年-1227年)年间,书院迁建集贤峰下,更名为邺侯书院。邺侯书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南岳目前保存最好的书院。
影视形象
1990年电视剧《唐明皇》李虎城饰
2004年电影《大唐代宗》马晓奕饰(剧中名李沁)
2017年电视剧《大唐荣耀》常铖饰
2018年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饰(剧中名李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http://imgs0.zupu.cn/zp/renwu/ren/1/head/7144.gif)
![](https://imgs0.zupu.cn/zupuls/p11/61bc7852-b4d4-4e42-8516-62ee2cd292aa.jpg)
![](https://imgs0.zupu.cn/zupuls/p4/d8473fb3-b95c-48f6-9f05-40f48cc724a2.jpg)
![](https://imgs0.zupu.cn/photos/fenzhan/489/4b1a9e1b-410a-4982-a6ab-0639dfdb3210.png)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