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
生平
杨仪最初在曹魏荆州刺史傅群手下担任主簿(文书,次于功曹),后私自投奔关羽,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郡县的书吏),并派遣杨仪入蜀诣见刘备。入四川后,刘备与论军国大事,受到刘备赏识,命为左将军兵曹掾,后来升任尚书。但任尚书期间因与尚书令刘巴不睦,遂被贬为遥署弘农太守。(曹魏领地)
后来杨仪跟随诸葛亮北伐,任长史,深受诸葛亮重用,每次兵出,“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然而在北伐中,杨仪又与大将魏延不和,两人势如水火,诸葛亮亦常对这两位手下要员的关系十分头痛。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时,与杨仪、费祎、姜维商讨退军事宜,决议由魏延断后,但同时也担心魏延抗命,所以也决议如果魏延抗命的话,就自行引军撤退,让形势上等同强迫魏延断后。诸葛亮死后,杨仪掌握军权,秘不发丧,并命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既不满北伐又告中断,更愤恨竟然要听命于杨仪作断后将,所以强留费祎共谋夺取兵权。费祎佯装附和,并骗魏延要回营押解杨仪为首的一干文吏过来,遂得逃出回报。魏延派人查探大营,发现大军正在做撤退准备。魏延发觉自己被强迫断后后勃然大怒,抢先领军急退,并烧毁沿途阁道。此时杨魏两人皆飞檄告状,指控对方谋反。后主刘禅问留守的蒋琬和董允该信何人,蒋董两人都怀疑魏延。魏延先抵达南谷口,准备回击随后而来的杨仪。杨仪命王平在前防御,王平对魏延大骂:“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兵士认为魏延理亏,纷纷倒戈,魏延于是带着儿子数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并且夷其三族。
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不过据《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原本杨仪认为自己被诸葛亮托付后事,又为朝廷诛除了逆贼魏延,所以自己应该会继诸葛亮后掌政,并请都尉赵正以周易卜筮,结果卜得家人卦,默然不悦。由于诸葛亮生前便认为杨仪心胸狭隘,比较属意蒋琬继任,所以后来蒋琬升任尚书令、益州刺史,而杨仪回师后被拜为 中军师 ,却无所统领,只是虚位而已。蒋琬最早是杨仪的属下,后来却在其之上,杨仪认为自己不论年资或才干都在蒋琬之上,所以非常不满,口不择言,同僚皆担心被杨仪的口舌连累,所以避之唯恐不及。有长年交情的军师费祎前往安慰,杨仪竟狂妄到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当初丞相亡故之时,我如果就举军投靠曹魏,又怎么会沦落到这种下场!令人后悔莫及呀。)”于是费祎向后主刘禅密告,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汉嘉郡(今四川雅安东北)。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杨仪死后,其妻子被允许回归故里。
三国演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杨仪登场于诸葛亮北伐之时。马谡拒谏失街亭一役中,身为长史的杨仪自动请缨,要前往代替马谡保守街亭,诸葛亮亦表示赞同,可见诸葛亮颇信任杨仪。可惜杨仪未出发,街亭就已告失守。自此后,杨仪常随在诸葛亮身边,一起筹划及商议军中事务。第一百零一回中杨仪建议采用轮班分兵,以为长久北征之计,便深得诸葛亮所认同。
诸葛亮临死前,将重要遗命及撤兵之计交由杨仪主理,并预料魏延将会造反,嘱咐杨仪以锦囊之策加以应付。杨仪奉命行事,在与魏延对垒的阵前策动计谋,诈降魏延的马岱随即斩杀魏延。
当魏延与杨仪互相上奏攻轧时,吴太后认为“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蒋琬亦对杨仪作出评价,指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董允亦认为杨仪“才干敏达,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杨仪保诸葛亮遗柩回成都后,刘禅封他为中军师。可是杨仪却因为不甘官位下于蒋琬,常生怨言,更说出“当初宁愿投魏”的宣言。费祎向后主密陈杨仪之言,后主大怒,贬杨仪到汉嘉郡为庶民。杨仪自觉羞惭,最终自刎而死。
评价
三国志评:仪“以当官显”。
元代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家庭
兄弟
杨虑:字威方,杨仪之兄。自小德行素著,在江南中带品德无人能及。一直不愿出仕为官。十七岁时夭折,乡人称他为“德行杨君”。
参考资料
《三国志· 蜀书·杨仪传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