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衍射光栅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4
转发:0
评论:0
原理关于这部分的详细内容,请参见主条目:衍射。通常所讲的衍射光栅是基于夫琅禾费多缝衍射效应工作的。描述光栅结构与光的入射角和衍射角之间关系的公式叫“光栅方程”。波在传播时,波阵面上的每个点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次波源;这些次波源再发出球面次波,则以后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是该时刻这些球面次波的包络面(惠更斯原理)。一个理想的衍射光栅可以认为由一组等间距的无限长无限窄狭缝组成,狭缝之间的间距为d,称为光栅常数。当波长为λ的平面波垂直入射于光栅时,每条狭缝上的点都扮演了次波源的角色;从这些次波源发出的光线沿所有方向传播(即球面波)。由于狭缝为无限长,可以只考虑与狭缝垂直的平面上的情况,即把狭缝简化为该平面上的一排点。则在该平面上沿某一特定方向的光场是由从每条狭缝出射的光相干叠加而成的。在发生干涉时,由于从每条狭缝出射的光的在干涉点的相位都不同,它们之间会部分或全部抵消。然而,当从相邻两条狭缝出...

原理

关于这部分的详细内容,请参见主条目:衍射。

通常所讲的衍射光栅是基于夫琅禾费多缝衍射效应工作的。描述光栅结构与光的入射角和衍射角之间关系的公式叫“光栅方程”。

波在传播时,波阵面上的每个点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次波源;这些次波源再发出球面次波,则以后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是该时刻这些球面次波的包络面(惠更斯原理)。

一个理想的衍射光栅可以认为由一组等间距的无限长无限窄狭缝组成,狭缝之间的间距为d,称为光栅常数。当波长为λ的平面波垂直入射于光栅时,每条狭缝上的点都扮演了次波源的角色;从这些次波源发出的光线沿所有方向传播(即球面波)。由于狭缝为无限长,可以只考虑与狭缝垂直的平面上的情况,即把狭缝简化为该平面上的一排点。则在该平面上沿某一特定方向的光场是由从每条狭缝出射的光相干叠加而成的。在发生干涉时,由于从每条狭缝出射的光的在干涉点的相位都不同,它们之间会部分或全部抵消。然而,当从相邻两条狭缝出射的光线到达干涉点的光程差是光的波长的整数倍时,两束光线相位相同,就会发生干涉加强现象。以公式来描述,当衍射角θm满足关系dsinθm/λ=|m|时发生干涉加强现象,这里d为狭缝间距,即光栅常数,m是一个整数,取值为0,±1,±2,……。这种干涉加强点称为衍射极大。因此,衍射光将在衍射角为θm时取得极大,即:

上式即为光栅方程。当平面波以入射角θi入射时,光栅方程写为

衍射光栅强度分布

衍射光栅

衍射光栅的强度分布(电脑模拟)

衍射光栅

衍射光栅 电脑模拟

衍射光栅的强度分布是衍射因子和干涉因子的乘积:

P=D(θ θ -->)∗ ∗ -->I(θ θ -->){\displaystyle P=D(\theta )*I(\theta )}

其中 D 是 衍射因子

D=sin⁡ ⁡ -->(π π -->∗ ∗ -->d∗ ∗ -->sin⁡ ⁡ -->(θ θ -->)/λ λ -->)2∗ ∗ -->λ λ -->2(π π -->2∗ ∗ -->d2∗ ∗ -->sin⁡ ⁡ -->(θ θ -->)2){\displaystyle D={\frac {\sin(\pi *d*\sin(\theta )/\lambda )^{2}*\lambda ^{2}}{(\pi ^{2}*d^{2}*\sin(\theta )^{2})}}}

I 是干涉因子:

I=sin⁡ ⁡ -->(π π -->∗ ∗ -->a∗ ∗ -->sin⁡ ⁡ -->(θ θ -->)∗ ∗ -->N/λ λ -->)2(N2∗ ∗ -->sin⁡ ⁡ -->(π π -->∗ ∗ -->a∗ ∗ -->sin⁡ ⁡ -->(θ θ -->)/λ λ -->)2){\displaystyle I={\frac {\sin(\pi *a*\sin(\theta )*N/\lambda )^{2}}{(N^{2}*\sin(\pi *a*\sin(\theta )/\lambda )^{2})}}}

资料来源

www.celomc.com

Adapted from a public domain entry in Federal Standard 1037C

National Optical Astronomy Observatories entry regarding volume phase holography gratings

Hutley, Michael, Diffraction Gratings (Techniques of Physics), Academic Press (1982)[1]

Loewen, Erwin & Evgeny Popov, Diffraction Gratings and Applications, CRC; 1 edition (1997)[2]

Palmer, Christopher, Diffraction Grating Handbook, 6th edition, Newport Corporation (2005)[3]

Greenslade, Thomas B., "Wire Diffraction Gratings," The Physics Teacher, February 2004. Volume 42 Issue 2, pp. 76-77[4]

Abrahams, Peter, Early Instruments of Astronomical Spectroscopy[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光栅
资料来源《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ISBN7-5606-0850-7/O·0041
· 衍射
衍射与干涉的关系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指出:他还提到,如果只有少数的波源(例如两个的时候),我们称这现象为“干涉”,例如我们称杨氏双缝实验实验中双缝所产生的两束光源产生了干涉现象。而当大量波源存在时,对应的过程被称作是“衍射”。在实际情况中,衍射和干涉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有文献这样总结:干涉是有限多个波束“相加”的结果,而衍射则是无限多个波束“积分”的结果。研究历史意大利物理学者弗朗西斯科·格里马第(1618-1663)。光的衍射效应最早是由弗朗西斯科·格里马第(FrancescoGrimaldi)于1665年发现并加以描述,他也是“衍射”一词的创始人。这个词源于拉丁语词汇diffringere,意为“成为碎片”,即波原来的传播方向被“打碎”、弯散至不同的方向。格里马第观察到的现象直到1665年才被发表,这时他已经去世。他提出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研究,...
· 夫琅禾费衍射
夫琅禾费近似在标量衍射理论中,夫琅禾费近似是对菲涅耳衍射积分的远场近似式,形式解释夫琅禾费衍射使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藉以把通过圆孔或狭缝的一波动分成多个向外的波动,使用透镜来有目的地衍射光的观测实验一般被用作描述这个原理。当波动通过时,波动会被衍射分成两个波动,之后以平行的角度各自行进,后面跟着进来的波动亦是如此,在观测时把屏幕放在行进路线上来看成像条纹这个方法就用到这样的原理。当一遭到衍射的波动在最初衍射点的近场距离,在与其他波动平行下被观测到时,我们会看到菲涅耳衍射,因为用圆孔与屏幕σσ-->{\displaystyle\sigma}间距离用菲涅耳数方程计算出的结果小于1,这方程可在观测平行波的衍射程度时用到,方程需要的物理量为圆孔或缝隙的大小a{\displaystylea}、波长λλ-->{\displaystyle\lambda}以及离圆孔的距离L{\displaystyleL...
· 電子衍射
电子衍射的历史克林顿·戴维森(左边)和雷斯特·革末(右边),1927年。戴维森手中拿着电子衍射实验。在1924年提出的德布罗意猜想,预计粒子也应该表现为波。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克林顿·戴维森(ClintonJosephDavisson)和雷斯特·革末(LesterHalbertGermer)在观察镍单晶表面对能量为100电子伏的电子束进行散射时,发现了散射束强度随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实质上就是电子的衍射现象。几乎与此同时,乔治·汤姆森(GeorgePagetThomson)用能量为2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束穿过多晶薄膜做实验时,也观察到衍射现象。电子衍射的发现证实了德布罗意提出的电子具有波动性的理论。电子衍射装置传统的电子衍射装置,从阴极发出的电子被加速后经过阳极的光栅孔和透镜到达试样上,被试样衍射后在荧光屏上形成电子衍射图样。由于物质(包括空气)能够吸收电子,故该实验需要置于真空中进行。...
· 菲涅耳衍射
菲涅耳衍射衍射示意图:照射光波于开有孔径的挡板,会在挡板后方区域产生菲涅耳衍射,从而形成波扰于点P。假设照射光波于开有孔径的不透明挡板,则会有衍射图样出现于观察屏。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从孔径内部任意点次波源Q发射出的圆球面次波,在观察屏点P的波扰ψψ-->(x,y,z){\displaystyle\psi(x,y,z)}为其中,r=(x,y,z){\displaystyle\mathbf{r}=(x,y,z)}是点P的直角坐标,r′=(x′,y′,0){\displaystyle\mathbf{r}"=(x",y",0)}是点Q的直角坐标,λλ-->{\displaystyle\lambda}是波长,S{\displaystyle\mathbb{S}}是积分平面(孔径),ψψ-->(x′,y′,0){\displaystyle\psi(x",y",0)}是位于点次波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