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日本莳绘笔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4
转发:0
评论:0
一、莳绘工艺莳绘工艺主要起源于平安时代(794—1185,也有一说是奈良时代),在江户时代(1608—1868)达到鼎盛。莳绘工艺品最初设计为皇家宫廷之用,后作为权力的象征被贵族和军事领袖所采用而更加流行。为了创造出更多的色彩和层次感,莳绘艺人要使用多种多样的金属粉末诸如:金粉、银粉、铜粉、黄桐粉、铝粉、白金粉、锡粉以及其他合金粉末。不同尺寸大小的竹管和软刷用来洒粉末和描线。绘制莳绘需要熟练的技巧,年轻艺人通常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发展技巧并最终成为莳绘大师。莳绘(Maki-e)是以日本传统漆器工艺为基础所延伸出来的一种装饰技法。欧洲人直称瓷器为“china”,而称漆器为“Japan”,日本漆器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中国描金漆工艺基础上,日本漆艺工匠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莳绘(maki-e),受到欧美收藏家的追捧。莳绘以金、银屑加入漆液中,干后做推光处理,显示出金银色泽,极尽华贵,有时并以螺钿、银丝...

一、莳绘工艺

莳绘工艺主要起源于平安时代(794—1185,也有一说是奈良时代),在江户时代(1608—1868)达到鼎盛。莳绘工艺品最初设计为皇家宫廷之用,后作为权力的象征被贵族和军事领袖所采用而更加流行。 为了创造出更多的色彩和层次感,莳绘艺人要使用多种多样的金属粉末诸如:金粉、银粉、铜粉、黄桐粉、铝粉、白金粉、锡粉以及其他合金粉末。不同尺寸大小的竹管和软刷用来洒粉末和描线。绘制莳绘需要熟练的技巧,年轻艺人通常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发展技巧并最终成为莳绘大师。  莳绘(Maki-e)是以日本传统漆器工艺为基础所延伸出来的一种装饰技法。欧洲人直称瓷器为“china”,而称漆器为“Japan”,日本漆器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中国描金漆工艺基础上,日本漆艺工匠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莳绘 (maki-e),受到欧美收藏家的追捧。 莳绘以金、银屑加入漆液中,干后做推光处理,显示出金银色泽,极尽华贵,有时并以螺钿、银丝嵌出花鸟草虫或吉祥图案,这显然因循唐代漆器的纹饰题材。9世纪末,日本废止遣唐使,但日本国内却积极消化中国文化,寻求与以平安为中心的风土人情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丰满富丽的“唐风”被淡雅优美的“和风”所取代。平安时代(875年至1184年)中后期,莳绘技法渐趋成熟。  莳绘讲究雕琢之功,装饰细腻,倾向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山川、千鸟、藤、樱等事物无不体现着日本特有的审美情趣。历经镰仓、室町时代继续发展,不断吸取中国和欧洲异域文化的养分,到江户时代,日本的漆器制作工艺无论是图案的创新或髹涂的手法,均已升至莳绘大乘的顶峰。发展到此时的日本漆器在外观上和中国漆器有了更多明显的区别;当其“荣归故里”流回中国,清朝皇帝几乎完全把它当做外来的新玩意儿对待,不但大量购买,还在宫廷专设洋漆坊进行仿造。不同于明清漆器装饰趣味浓郁的花卉动物和繁密的吉祥图案,日本莳绘漆器风格自然、深沉、含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这样描述:漆器如果不以昏暗作为条件是不可想象的黑色、褐色和红色,是好几重昏暗堆积而成的颜色。

 

 

二、莳绘的原材料

 莳绘的原材料得来不易,生漆的来源是从日本漆树(Rhus verniciflua) 的树脂中萃取而来。这种树是气根毒藤的同类,生于中亚或的高原。它的种植范围曾经很广,但时至今日,只生于中国南方、韩国、越南及日本。在日本,无论是形容树或树液,都用同一个字:urushi 漆。每年只能采集一次,而采集后需放置3-5年,才能加工成一种耐磨耐损、呈蜂蜜状的生漆。每个国家的涂漆技术都会因应漆的质素及漆器用途而有所不同。最能代表涂漆艺术的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雕刻、镶嵌和莳绘。莳绘能制造出无限的可能,而这项由日本人发明的漆器工艺与千变万化的创作,结合了顶尖技术与高雅设计,堪称是所有艺术历史中最出色的配搭之一。该装饰技术很早已出现在日本历史中,及至公元八至十二世纪发展愈趋成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十七世纪至今更成为主要的装饰工艺,莳绘技术也随之愈来愈成熟。从十世纪中开始,此技术靠其精细的制作过程、画面清晰却不失朦胧感的特质,充满诗意的寓意,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

 

三、莳绘的技法

在日本到处可见漆器的身影,日常食具、用具、装饰工艺品、建筑等,漆器无处不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而“莳绘”正是日本独特的漆器装饰技法,主要有“研出莳绘”、“平莳绘”、和“高莳绘”三种技法。 研出莳绘 “研出莳绘”是莳绘的最早技法,产生与奈良时代。此技法先用漆描绘图案,撒上金银等金属粉及色粉,等干燥以后再在表面涂漆,完全干燥后用木炭打磨。平安时代贵族阶级深爱此类作品,使金银研出莳绘的鼎盛时代。代表作有金刚峰寺收藏的泽千鸟莳绘唐柜。 平莳绘 “平莳绘”出现于平安时代晚期,此技法实在纸上描绘纹样后反贴于漆面上,再用漆临摹图案,趁漆未干时撒上金属粉,待干燥后在纹样部分上漆、打磨。镰仓、室町时代多用于表现线条及作为“高莳绘”的辅助手段。代表作有三岛神社的梅莳绘手盒。 高莳绘 “高莳绘”源于镰仓时代,用于在隆起的漆面上进行莳绘描绘。“高莳绘”的作品与前两者比较就富有立体感和力度,它是莳绘从平面二维走向立体三维创作的一个突破。 肉合莳绘 室町时代,随着漆绘图案的日趋精巧华丽,在“高莳绘”的基础上还发展了一种“肉合莳绘”的技法,它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缓坡,多用来表现山岳与云彩,使会面的表现更加生动,更逼真。代表作有根津美术馆收藏的春日山莳绘砚盒。 莳绘的纹样多样,多为自然景物与花草装饰,表现出一种“日本的美”,山川、千鸟、藤、樱等事物都体现着日本特有的审美情趣。 遗存至今最老的莳绘作品是仁和寺收藏的919年的《三十帖策子箱》,在它身上可以清楚看到唐风的影响。此后不断受宋、元影响,莳绘技法逐步完善,作品不断有意匠上的创新。 室町时代的名师主要有幸阿弥、五十岚等,而作品中多为砚盒的制作,这是因为砚盒可用于摆放文房四宝中的三宝——笔、墨、砚,是当时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也是个人文化修养的象征,莳绘砚盒将艺术与使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高台寺莳绘 安土、桃山时代的代表作是“高台寺莳绘”。传说高台寺是因为北政所为亡夫丰臣秀吉起冥福,在家康的赞助下于1660年由小掘远洲设计建造而成,内部保存的莳绘以及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就被称为“高台寺莳绘”。收藏于大阪城内丰臣秀吉送给大将五岛玄雅的秋草纹莳绘砚盒就是一件高台寺莳绘名作。另外,能够与历史文化建筑物一同残存下来,装饰于柱子、门框等处的莳绘也是非常难得而珍贵的。由于这一时期内与南蛮商交易特别频繁,在部分莳绘作品中也反映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风格豪放、粗犷,充满活力,奔放不羁,对象也不仅限于日式的盒、柜、箱等,在一些南蛮物品如圣饼箱、圆靠椅上也进行了莳绘创作来表现西欧人的风俗。 辉煌时期 江户时代是莳绘最辉煌的时期,大量优秀作品涌现而出,极尽奢华之能事,在众多艺匠之中,本阿弥光悦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光悦,号自得斋、德友斋、太虚斋等,著名艺术家,擅长书法、绘画、莳绘、陶瓷工艺,并长于鉴定刀剑,亦精于茶道、造园,实属全能。晚年时家康赐他京都北鹰峰之地,于是就率一族人及所属工匠迁往鹰峰建艺术村,专门从事工艺制作。光悦的莳绘多采用铅、锡、青贝等材料,手法新颖、独特。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光悦设计的“舟桥莳绘砚盒”,方形圆角,盖面隆起,另刻有细纹似波,恰若一叶小舟正从拱桥下荡过,手法冼炼而大气,若非光悦此等巨匠也无此番手笔。此后,光悦风格的莳绘就被称为“光悦莳绘”,它的特点就是运用古典的题材,加上崭新的意匠,选材大胆,整体大方又极富装饰性。 光悦之后著名的莳绘师还有幸阿弥家七代传人长重,他的莳绘初音棚最为有名。江户中期,尾形光琳继承“光悦莳绘”发展出“光琳莳绘”,在当时甚是风靡。光琳创作有“八桥莳绘砚盒”,后期还有“虫笼莳绘果子器”等优秀作品,但终究以技巧性为主,艺术成就已及不上光悦了。 以后的莳绘作品多流于技巧,少有真正的大家与极品。

四、并木莳绘钢笔

“并木”是其创始人并木凉介的姓,他是百乐公司的创始人,1915年,尚在东京船运学校担任教授时他就意识到有必要对现有的书写工具进行改良,并木凉介离职后,在东京附近开办了一家小工厂,生产金笔尖,1918年,并木凉介与其同事和田正雄共同创办百乐笔公司,并命名为“并木制造公司”,1938“并木制造公司”更名为“百乐笔公司”。 20世纪早期,当登喜路在西方销售由百乐公司生产的品牌为“登喜路并木”的莳绘钢笔时才开始成名。尽管并木一直是百乐持有的品牌,这一合作关系仍持续到今天(并木不时为登喜路做一些限量)。

五、中屋(Nakaya)莳绘钢笔

日本白金创立于1919年,创立时名为“中屋”,1924年使用“白金笔公司”作为公司名,1999年白金公司创始人的孙子Toshiya Nakata创立了中屋笔公司,2009年Toshiya Nakata的父亲去世,Toshiya Nakata接任总裁。中屋做高端手工钢笔,其中包含莳绘工艺的钢笔,楼下上图。

 

六、百利金

百利金大家很熟悉了,不多做介绍了,百利金在限量钢笔上用到了莳绘工艺,价格自然不菲。

 

七、写乐

写乐创立于1911年,同为日本三大厂,大家也很熟悉,不多做介绍了,写乐的笔也采用莳绘工艺,但是相关资料不多,希望有资料的吧友在楼内补充,以下是写乐源氏物语莳绘的绘制过程,随后是写乐的莳绘钢笔图片欣赏。

 

八、威迪文

威迪文的一款型号为Waterman Serenite的笔也用到了莳绘工艺

 

 

九、派克

派克世纪也有的款式采用了莳绘工艺

 

 

十、Danitrio

这家名为Danitrio的日本莳绘钢笔品牌始于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莳绘
发展历史日本最早有关莳绘技术的藏品为正仓院的“金银钿荘唐大刀”,年代约在奈良时代末期。在这把唐大刀的刀鞘上可看见金色纹饰,称作“末金镂”。“末金镂”一词出自《东大寺献物帐》(日文:东大寺献物帐):“鞘上末金镂作。”末金镂与后来的研出莳绘相似,且比“莳绘”一词早出现,被认为是日本莳绘的前身。普遍认为是日本莳绘起源的唐大刀。奈良时代末期,佚名,《金银钿荘唐大刀》,日本正仓院藏。在平安时代,由于金银粉的精制技术尚未成熟,此时流行的莳绘技法为“研出莳绘”。先前介绍的“金银钿荘唐大刀”也属于研出莳绘的一种。研出莳绘的作法为,先涂上一层漆,撒上金粉后,整片绘画区域再涂一层漆,最后用木炭慢慢磨平表面显露出金粉层。平安时代末期,随着金银粉制作技术的进步,出现“平莳绘”的技法。平莳绘的作法与研出莳绘相似。差别在于平莳绘撒上金粉后,只在纹饰部分上第二层漆,最后将表面磨平。安土桃山时代的高台寺的纹饰即以平莳绘为...
· 马莳
生平马莳在太医院期间,对《素问》及《灵枢》重新分卷注释,编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九卷。《灵枢》自古无全注,马是最早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 以设计意念驾驭笔端手绘草图
刻意草图”和“随意草图”是设计师在草图表现时用到的两种。“刻意草图”是为表现草图而画草图,表现的是要画的这张草图的效果,更注重的是画面效果而不是设计效果,这是设计师作草图的表现阶段。手绘草图进入另一阶段可谓之“随意草图”阶段。到这一阶段,我们已可以把与设计创意无关的内容从草图上一一抛弃,真正还手绘草图一个本真的价值。这当中,以设计意念驾驭笔端,手绘草图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成为将设计创意落实的一项工作。“随意草图”,重在随意,表达的是设计师瞬间的设计灵感。当然草图也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所以虽然草图的技法很多,不论采用什么技法,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你的设计。作为一个设计师是离不开草图的,在做设计过程中,随意的勾画可以记录下你的设计思路,同时还可以给你带来瞬间的设计灵感。从平面方案开始我就喜欢随手胡乱勾画一些草图,手中的笔在恣意周游之时,不经意间设计灵感已在脑海中浮现,再将瞬间的灵感快速的表达出来,那...
· 笔墨雅称:笔墨书法绘画背后的文化密码
笔:笔作为古代广泛使用的书写工具,备受文人雅客的青睐。历史上,“笔”被赋予了许多别称,其中一些广为流传。毫、管:毫是制作笔头用的尖毛,管是做笔杆用的竹管,故称笔为“毫”“管”翰:翰指鸟的羽毛,古代有用羽毛制作笔的,故称笔为“翰”。毛锥:笔的外形像锥子,因此得名“毛锥”。聿、不律:古代楚人称笔为“聿”,吴人称笔为“不律”宝帚:南唐时,后主李煜的弟弟李从谦爱好书法,把宣城诸葛笔称为“翘轩宝帚”,士人简称为“宝帚”。后来,“宝帚”成为笔的别称。龙须友:晋代时,郄诜博学多才,在举贤考试中名列第一,拜谢毛笔说:“龙须友使我至此。”因把“龙须友”作为笔的代称。毛颖、中书君:唐代诗人韩愈曾将毛笔拟人化,写了一篇《毛颖传》“毛颖”即指毛笔。《毛颖传》中说,毛颖长期担任“中书令”,被皇帝称为“中书君”。后世由此把“毛颖”“中书君”作为毛笔的代称。管城子:《毛颖传》记载,秦始皇时,蒙恬率军攻楚,驻扎在中山捕获...
· 随心所欲不逾矩,情真笔健绘华章――傅克勤
傅克勤先生原籍湖南,1941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毕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早在八十年代即已获第一届中国园林优秀设计评选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九十年代在西樵山南海观音项目的设计施工中获得国家两项发明专利;历任深圳市建设项目资深评审专家、深圳市政府园林绿化高级顾问、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南方总院院长、天成国际景观策略规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美院兼职教授等职。傅老是现今国内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年近古稀、依然在求新求变雕琢大地的极少数专家之一。之所以至今仍然在从事这份他深深热爱的、眷念着的事业,是因为傅老还在创新和突破,依然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因为傅老牵挂着几十年的师生、同学、朋友无需言语表达的深厚情谊;是因为傅老对后辈的殷切希望和极高的标准要求。四十多年来,傅老主持的项目数以百计,他带着对本土精神的追求去热爱和解读土地,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