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人类单地起源说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08
转发:0
评论:0
理论历史更多资料:人类演化历程恩斯特·海克尔所绘制的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学树状图(约在1879年)。物种的演化历史被描写成一株系统发生树,从一支单一的树干往上分出许多树枝。虽然海克尔的树状图有点过时,但是它清楚显示在现代重新建构的更复杂树状图的原则。随着十九世纪早期人类学的发展,学者就激辩着人类发展的不同理论。诸如布卢门巴赫(JohannFriedrichBlumenbach)与普里查德(JamesCowlesPritchard)抱持着自从创世神话以来,各种不同的人类种族就已发展出来,他们共享一个祖先源头(单一起源说,monogenism)。他们的对手,例如阿格西(LouisAgassiz)与诺特(JosiahC.Nott)支持多重起源说(polygenism),或者说人类种族如同分别的物种而各自发展,或是人类种族来自猿类的的物种变化,而发展成为分别的物种,并不具共同的祖先。查尔斯·达尔文是率...

理论历史

更多资料:人类演化历程

人类单地起源说

 恩斯特·海克尔所绘制的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学树状图(约在1879年)。物种的演化历史被描写成一株系统发生树,从一支单一的树干往上分出许多树枝。虽然海克尔的树状图有点过时,但是它清楚显示在现代重新建构的更复杂树状图的原则。

随着十九世纪早期人类学的发展,学者就激辩着人类发展的不同理论。诸如布卢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与普里查德(James Cowles Pritchard)抱持着自从创世神话以来,各种不同的人类种族就已发展出来,他们共享一个祖先源头(单一起源说,monogenism)。他们的对手,例如阿格西(Louis Agassiz)与诺特(Josiah C. Nott)支持多重起源说(polygenism),或者说人类种族如同分别的物种而各自发展,或是人类种族来自猿类的的物种变化,而发展成为分别的物种,并不具共同的祖先。

查尔斯·达尔文是率先提出有机体具有共同起源的学者,也是最早提出所有的人类具有共同的祖先,曾经存活在非洲。 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他推测人类是从猿类的谱系发展而来,这些猿类当时依然具有小的脑子,但已双足直立行走,双手自由活动,以运用在增进智力的用途上。更进一步,他认为这种猿类是栖息在非洲:

这项预测是有洞察力的,因为在1871年几乎无法取得任何关于古代人属的人类化石。一直到将近五十年后,达尔文的猜测才获得支持,当时人类学家开始在非洲几个地区发现许多脑子较小的古代人类化石。现代人类仅从东非这个地点起源(单一起源),已是今天科学社群所抱持的主流观点。 但是究竟他们向外迁徙是一次或多次,则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有一套多次迁徙模型,包含着南向扩散理论(Southern Dispersal theory), 近年来,这个模型受到来自遗传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的证据所支持。在研究者当中,有越来越多人也怀疑“被忽略很久的北非”是首次艰难踏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的故乡。 可以遇见到,随着越来越多考古资料出土,多次迁移的概念也会逐步被强化。

20世纪中叶之前,人类学的论辩大多倾向支持单一起源论。多重起源论的孤立支持者到了20世纪中叶才开始高谈阔论,如查尔顿库恩(Carleton Coon)迟至1962年才提出假设,智人前后兴起五次,在五个地方由直立人演化而来。 现代人类的“晚近非洲起源”的意思是“单一起源”(monogenism),并已在各种情况下,被当成“多重起源”(polygenism)的反义词。随着考古遗传学(archaeogenetics)在1990年代问世,科学家们能够更有信心地为“源出非洲”的迁徙时间定年。

学者诠释了基因与化石证据,以呈现“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只有在距今20万年到15万年前的非洲,演化成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 有一支智人在大约距今12万5千年到六万年间离开非洲,经过一段时间,替代了先前存在非洲以外地区的早期人类群体,例如尼安德塔人与直立人。 最早成功“源出非洲”的迁徙(最早具有存活子嗣的迁移者),依据遗传学的建议,普遍定年在距今六万年前,即使说从非洲迁徙出来的尝试,依据阿拉伯考古学在这个区域的工具发现,早在距今12万5千年前就已开始。

在2000年,学者发表了古代澳洲的蒙哥人(Mungo Man 3)线粒体DNA序列,显示这是当代人类一个已灭绝的亚种,在现代人类的晚近共同祖先分道扬镳前,就已分出而迁徙到澳洲。这个研究结果如果正确的话,将会支持现代人类多区域起源假说。 这项研究成果随后遭到质疑, 并由李卡克(W. James Peacock)提出答辩,他是蒙哥人的古代DNA(ancient DNA)序列研究团队的领导人。 学者的质疑论辩重点在于,究竟是否有其他类型的人属亚种的遗传成分,进入了智人的基因库。

早期“智人”

人类单地起源说

  现代人类(左)与尼安德塔人(右)的头骨解剖学比较。

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大约在距今25万年前源起于非洲。在距今约40万年到更新世中期第二次间冰期(距今约25万年)所发生的人类头骨扩张趋势以及阿舍利文化石器,提供了从直立人到智人的转化证据。 在晚近非洲起源(Recent African Origin, RAO)的观点,在非洲境内与从非洲往外的迁徙,最终取代了先前散居的直立人。

在埃塞俄比亚阿瓦旭中部(Middle Awash)一处遗址所发现的智人伊达图亚种,存活在大约距今16万年前。 这是最早已知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而且被归类为一个灭绝的亚种。 在以色列的卡夫泽洞穴所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已定年在距今8万到10万年间。然而这些人类在距今7万到8万年间似乎是灭绝或退回非洲,有可能由从欧洲冰河时期较寒冷区域向南逃的尼安德塔人所取代。 Hua Liu等人分析了大约距今56,000±5,700年的线粒体DNA证据的微卫星标记(autosomal microsatellite markers)。他把来自卡夫泽洞穴的早期人类古生物学化石诠释为一支孤立的撤退到非洲者的后代。

所有在非洲以外的完整的现代人类化石都被定年到更晚近的时代。在非洲以外所发现最古老的完整记年的现代人类是来自澳洲的蒙哥湖遗址,定年在大约距今42,000年前。 在中国北京周口店的田园洞人大约距今38,000到42,000年间。琉球发现的距今17,000到19,000年间的港川人与他们在型态上大多类似。 然而,其他学者已将柳江人定年到距今111,000到139,000年间。

大约从距今10万年前开始,更加成熟的技术与工艺作品萌芽,到了距今5万年前,完整的行为现代性(modern behaviour)变得更加显著。石器呈现了规则的模式,更精准地重制或仿制,由骨头与鹿角所制作的工具首次出现。

遗传学的历史重建

人类基因组的其中两个成分非常适合用来解析人类的历史: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这是基因组当中,不受在每个世代产生多样性的演化机制所改组的唯一的两个成分;反之,这些成分完整地传递下去。依据这项假设,目前存活的所有人们都遗传来自距今约16万年前存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的同一个线粒体 她被称为线粒体夏娃。今天所有的男人都从一个存活在距今14万年前的男人们那里,遗传了相同的Y染色体。他已被命名为Y染色体亚当。目前据信,依据对于非关性别的染色体与性别特定染色体的比较分析,比起女人,为数更多的男人参与了这场源出非洲的早期人类散播。

线粒体DNA

更多资料:人类线粒体DNA单倍体群

人类单地起源说

  依据线粒体DNA群体遗传学所绘制的当代人类早期分化发展地图(参阅:Haplogroup L)

第一支由线粒体夏娃分支出来的世系是L0单倍体群。这支单倍体群在非洲南部的桑人及东非的山达威人(Sandawe)当中有较高的比例。这也在恩布提人(Mbuti)之中发现。

这些群体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分支开来,而且从那时开始就在遗传学上保持着相对的孤立。L1、L2与L3单倍体群都是L1-6的后代而且大部分局限于非洲。较大的M及N单倍体群是在非洲以外世界各地的世系,从L3传承下来。

Y染色体DNA

用来界定Y染色体CT单倍群(除了Y染色体A单倍群与Y染色体B单倍群之外的所有Y染色体单倍群)的各项基因突变,其发生时间早于“源出非洲”的迁徙,CT单倍群的后代DE单倍群则限定在非洲。将C单倍群跟其他所有的CR单倍群区分开来的突变,发生在大约距今6万年前,就在第一次的源出非洲迁徙后不久。

F单倍群起源在大约45,000年前,有的是在北非(在这个情况可能指向第二波的源出非洲迁徙),有的是在南亚。在非洲以外的男性有超过90%是F单倍群这条直接的男性线路的后代。

基因组分析

即使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DNA在解析人类历史时格外好用,但是数十个人类群体的基因组资料也受到研究。2009年6月,来自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第II期)与人类多样形体研究中心(CEPH)的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计划样本,对于基因组-wide S(单核苷酸多态性)资料分析结果出版。 这些样本取自1138名彼此无关联的个体。 在这项分析之前,群体遗传学家期望在各种不同的族群之间发现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衍生自这些群体内部所共同具有的等位基因,这些基因却是其它群体之中不常见或不存在的。 反之,从这项研究计划取得的资料,对于53个群体的研究显示,这些群体仅落入三个基因群:非洲、欧亚人(包括欧洲与中东的原住民,以及亚洲西南部东迄现今的巴基斯坦)、以及东亚人(包括亚洲、日本、东南亚、美洲与大洋洲的原住民)。 这项研究确定了大多数的族群差异可归因于遗传漂变,当代的非洲群体比其他两个遗传群体具有更大的遗传多样性,当代欧亚人的多样性比当代东亚人稍多。 这项研究显示自然选择塑造人类基因组的速度可能远比学者先前设想的缓慢,在各个大陆之内或之间的迁徙对基因变异性的分布则具有更重大影响。

源出非洲的数次迁徙

人类单地起源说

  跨越红海

大约距今7万年前,L3线粒体单倍群的一部分从东非迁入近东。这个第一波“源出非洲”的迁徙时间在2011年引起质疑讨论,这是依据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发现的石器,指出在距今100,000与125,000年间现代人类就已出现。

有些科学家相信,只有一群人在唯一的一次迁徙中离开非洲,并继续散播到世界其他地方, 这是依据一项事实,在非洲以外的地方,只有L3单倍群的后代。从这个殖民过程,其他学者指出可能有几波扩张浪潮。例如,遗传学家威尔士(Spencer Wells)表示,这些早期的旅行者沿着亚洲的南方海岸线,在大约距今5万年前,跨越了大约155英里的海域进住澳洲。威尔士说,澳洲原住民是这个第一波迁移浪潮的后代。

据估计第一批源出非洲的迁移者,来自在非洲为数约2,000到5,000人的一个群体, 其中只有一小群,有可能少至150到1,000人,跨越红海。 在所有出现于非洲的世系当中,只有L3线粒体单倍群的女性后代在非洲以外地区被发现。假使曾有数次的迁移,学者可以期望有超过一个以上的世系出现在非洲以外。L3的女性后代,M与N单倍群世系,在非洲的发生频率非常低(即使说M1单倍群非常古老且分歧多样,位于北非与非洲之角)而且看似晚近才到达非洲。一项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些突变是在东非所发生,就在这场源出非洲迁徙后不久,并借由奠基者效应成为此后的强势单倍群。

其他科学家提出更可信的多次扩散模型(Multiple Dispersal Model),其中两次源出非洲的迁徙,一次跨越红海沿着印度的海岸区域前行(海岸路线),这可能以M单倍群为代表。另一群迁移者带有N单倍群,在后一次冰河期时从东非沿着尼罗河口而下(实际向北前进),并透过西奈半岛进入中东。这个群体随后分支往几个方向前进,有些在高加索山脉形成白种人进入欧洲,其他则往中亚进入亚洲。这项假设尝试解释为何N单倍群在欧洲占绝对优势,例如白人多有乳糖耐受性等独特体质,以及为何在欧洲没有M单倍群。海岸路线迁移的证据是假设性的,因为在全新世海平面升起把这些证据都深埋于海底了。 另一种说法是,一小群欧洲人的奠基者群体在一开始表现了M单倍群与N单倍群,但透过源自于一场种群瓶颈而产生的随机遗传漂变,佚失了M单倍群,仅剩亚洲还有存活族群。

今天红海的曼德海峡宽度大约12英里(20公里),但在距今50,000年前由于冰河期的关系,海平面比现在低了70米,而且海面宽度更小。即使说海峡从未完全封闭,但其中可能曾有几座小岛,可用简单的浮板到达。在厄立特里亚出土了距今125,000年的贝冢, 指出早期人类的食物包括了由海滩捞拾而取得的海产。

后续往东南亚的扩张

人类单地起源说

  早期人类迁徙地图 1.智人 2.尼安德塔人 3.早期人科

从近东地区,这些群体在距今5万年前向东迁徙到南亚,然后在距今4万年前继续迁到澳大利亚,智人首次扩张到直立人从未到达的领域。后来在大约4万年前,第二批次经高加索的克罗马侬人到达欧洲。大约在距今3万年前,智人到达东亚(韩国及日本)。后续迁移到北美的发生时间有所争议,有的学者主张在大约距今3万年前,透过两次冰河期的空档进入,或者是只有非常晚,大约距今约14,000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河期经过白令海。

第一批跨过红海的这个群体,沿着阿拉伯半岛及波斯湾的海岸路线前进,直到抵达印度才似乎成为他们第一个主要定居点。M单倍群在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南部海岸区域具有较高的频率,而且在印度具有最大的多样性,显示这里是M单倍群的突变可能发生地点。 印度有60%人口属于M单倍群。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也属于这个M世系。安达曼岛人被视为亚洲最早人类的后代,依水而居的他们被称为矮黑人,因为他们长期跟亚洲大陆相隔离。他们是早期定居者的海岸路线的证明,从印度沿着泰国与印尼海岸,一路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由于从新几内亚的高地人所测得的M单倍群频率较高,而且安达曼岛人与新几内亚人都具有深色皮肤与非洲型卷发,某些科学家相信他们全都是在距今6万年前跨越红海的同一波移民浪潮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哈定等人的研究发现(Harding et al. 2000, p. 1355)显示,至少就深肤色而言,新几内亚人的单倍群类型背景,在MC1R(黑素皮质素1,关连到黑色素产生的许多基因之一),跟非洲的同一个基因是一模一样(带有一个不发挥作用的突变)。因此,虽然这些群体在其他位址(由于漂变、瓶颈等等)有别于非洲人,但在这场远离非洲的过程,显然对于黑色肤色特征的选择有可能持续下去(至少在黑素皮质素1)。这将会支持一个假设,显示来自非洲的最初迁徙者类似于他们离开非洲之前的非洲人(至少是肤色),而且这种古老的表型遗迹可在当代的非洲人、安达曼岛人与新几内亚人看到。其他学者则指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类似于非洲人可能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M单倍群的比例向东逐渐增加:在印度,M的数量多过N,比例是3:1。然而,跨越进入东亚,N单倍群又成为主要的世系,特别是两者交界在印度半岛与中国南方上,可见此地发生过族群入侵、资源竞争与通婚。M单倍群在东南亚岛屿上是强势的,但在中南半岛与澳洲原住民当中,N单倍群又重新成为更常见的世系。从欧洲到澳大利亚的N单倍群的不连续分布,可从奠基者效应与种群瓶颈来解释。

人类最早进入北美洲

相竞争的假设

多区域演化假设最初是由沃波夫所提出,主张人类的演化,从距今180万年前的更新世时的直立人到今天,都是在一个单一的、连续不断的遍及世界各地的群体之内。多区域起源的提倡者拒斥在古代欧亚人及非洲的人属群体之间具有物种形成的假设。多区域的支持者指出化石记录与染色体DNA之中的演化证据。有一项研究显示当代人类的基因库其中至少5%可以归类成古代人类的混杂,在欧洲可能来自尼安德塔人。 但这项研究也显示,人类为何与尼安德塔人共同具有古代基因世系,存在着其他理由。

参见

多地起源说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线粒体夏娃

分子人类学

多峇巨灾理论

进阶阅读

Bowler, Peter J.Evolution: The History of an Idea3r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ISBN 0-520-23693-9.

Darwin, Charles.[[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t.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 2009-09-05 ] .

Gibbons A. Human anthropology. Modern men trace ancestry to African migrants. Science. May 2001, 292 (5519): 1051–2. PMID 11352048 . doi:10.1126/science.292.5519.1051b .

Underhill PA, Passarino G, Lin AA, Shen P, Mirazón Lahr M, Foley RA, Oefner PJ, Cavalli-Sforza LL.The phylogeography of Y chromosome binary haplotypes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human populations (PDF) . Ann. Hum. Genet. January 2001, 65 (Pt 1): 43–62. PMID 11415522 . doi:10.1046/j.1469-1809.2001.6510043.x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9-08-15).

Neanderthals "mated with modern humans", BBC News , 21 April 1999

New analysis shows three human migrations out of Africa – Replacement theory "demolishe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2 February 2006

Harding RM, Healy E, Ray AJ, Ellis NS, Flanagan N, Todd C, Dixon C, Sajantila A, Jackson IJ, Birch-Machin MA, Rees JL. Evidence for variable selective pressures at MC1R. Am. J. Hum. Genet. April 2000, 66 (4): 1351–61. PMC 1288200 . PMID 10733465 . doi:10.1086/302863 .

Long JC, Kittles RA.Human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nonexistence of biological races (PDF) . Hum. Biol. August 2003, 75 (4): 449–71. PMID 14655871 . doi:10.1353/hub.2003.0058 .

Risch, N., Burchard, E., Ziv, E. and Tang, H. Categorization of huma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genes, race and disease. Genome Biology. 2002, 3 (7): comment2007.2001 – comment2007.2012. PMC 139378 . PMID 12184798 . doi:10.1186/gb-2002-3-7-comment2007 .

Tishkoff SA, Kidd KK. Implications of biogeography of human populations for "race" and medicine. Nat. Genet. November 2004, 36 (11 Suppl): S21–7. PMID 15507999 . doi:10.1038/ng1438 .

Cavalli-Sforza F, Cavalli-Sforza LL. The great human diasporas: the history of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Boston: Addison-Wesley. 1995. ISBN 0-201-44231-0.

Crow TJ (编). The Speciation of Modern Homo sapiens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 London: British Academy. 2004. ISBN 0-19-726311-9.

Foley R. Humans before humanit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xford: Blackwell. 1995. ISBN 0-631-20528-4.

Olson S. Mapping human history: genes, race, and our common origin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3. ISBN 0-618-35210-4.

Oppenheimer, Stephen. The Real Eve: Modern Man"s Journey Out of Africa. New York, NY: Carroll & Graf. 2003. ISBN 0-7867-1192-2.

McKie R, Stringer C. African exodus: the origins of modern humanity. London: Pimlico. 1997. ISBN 0-7126-7307-5.

Sykes, Bryan. The Seven Daughters of Eve: The Science That Reveals Our Genetic Ancestry. Corgi Adult. 2004. ISBN 0-552-15218-8.

Wade N. Before the Dawn : Recovering the Lost History of Our Ancestors. Penguin Press HC, The. 2006. ISBN 1-59420-079-3.

Wells S. Journey of Man: Genetic Odyssey. Random House. 2004. ISBN 0-8129-7146-9.

Wells, Spencer. Deep ancestry: inside the Genographic Projec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2006. ISBN 0-7922-6215-8.

Manica A, Amos W, Balloux F, Hanihara T. The effect of ancient population bottlenecks on human phenotypic variation. Nature. July 2007, 448 (7151): 346–8.Bibcode:2007Natur.448..346M. PMC 1978547 . PMID 17637668 . doi:10.1038/nature05951 .Lay summary– Science Daily .

Scholz CA, Johnson TC, Cohen AS, King JW, Peck JA, Overpeck JT, Talbot MR, Brown ET, Kalindekafe L, Amoako PY, Lyons RP, Shanahan TM, Castañeda IS, Heil CW, Forman SL, McHargue LR, Beuning KR, Gomez J, Pierson J. East African megadroughts between 135 and 75 thousand years ago and bearing on early-modern human origi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October 2007, 104 (42): 16416–21.Bibcode:2007PNAS..10416416S. PMC 1964544 . PMID 17785420 . doi:10.1073/pnas.0703874104 .Lay summary– Science Daily .

Cohen AS, Stone JR, Beuning KR, Park LE, Reinthal PN, Dettman D, Scholz CA, Johnson TC, King JW, Talbot MR, Brown ET, Ivory SJ.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Late Pleistocene megadroughts in tropical Afric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October 2007, 104 (42): 16422–7.Bibcode:2007PNAS..10416422C. PMC 2034256 . PMID 17925446 . doi:10.1073/pnas.0703873104 .Lay summary– Science Daily .

Smith L.Climate change led mankind out of Africa. Times Online. 2007-10-09.

Russell S.DNA studies trace human migration from Africa.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8-02-22.

Serre D, Langaney A, Chech M, Teschler-Nicola M, Paunovic M, Mennecier P, Hofreiter M, Possnert G, Pääbo S. No evidence of Neandertal mtDNA contribution to early modern humans. PLoS Biol. March 2004, 2 (3): E57. PMC 368159 . PMID 15024415 . doi:10.1371/journal.pbio.0020057 .

Stringer, Chris. The Origin of Our Species. London: Allen Lane. 2011. ISBN 978-1-84614-140-9.

DNA之谜:找寻亚当 DNA Mysteries – The Search for Adam– by Spencer Wells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8

真正的夏娃:当代人类源出非洲之旅 The Real Eve: Modern Man"s Journey Out of Africa– by Stephen Oppenheimer – Discovery Channel, 2002

人类之旅:基因的漂泊之旅 Journey of Man: A Genetic Odyssey (movie)by Spencer Wells –PBSand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人类多地起源说
历史上的学说多区域演化的概念可回溯到1930年代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他发现古代人类北京人化石和目前在中国的现代人类有很多相似特征。魏敦瑞将这个“亚洲假说”整合在多区域假说之中,延伸到其他区域,将旧世界的各个人类群体之间的基因流动纳入他的理论,这影响今天许多的人类学家。人类的种族是由各地的古代直立人独自演化为今天的智人;与此同时,基因流动发生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之间。“多区域假说”这个术语首度在1980年代早期,由沃波夫沃波夫(英语:MilfordH.Wolpoff)及其同事运用于这套理论上,他们运用这套理论解释在各个区域,古代人类与现代人类之间的相似性,他们称之为“区域连续性”(regionalcontinuity)。19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英语:CarletonCoon)便有类似多地起源说的理论。库恩认为现代人是由五种不同的人类平行演化而来(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敦人种、蒙...
· 人类起源
进化论进化论是查尔斯·达尔文首先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是起源于类人猿,人类是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通过近两百年的各种科学验证,这一假说已经成为了理论,它得到了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但同时这一理论至今仍然受部分基督教信仰者的反对。对于现代人类的起源,又有单地起源说(或“现代人类晚近非洲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两种不同学说。神创论神创论认为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类出现等都由神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创造及设计,它是一种假说,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多个宗教均有提出神创论,其中一说是基督教的《圣经》当中的描述:人类是由神照着自己的形像所造而产生的,当中的形象所指的是品格特质。外星生物创造论外星生物创造论是一种假说,并没有通过科学方法验证。认为人类在史前时代是由外星智慧生物或古代太空人所创造的。
· 人类起源之谜:人类始祖又添新说法
从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至今,人们普遍相信人类的始祖是由猿人演化而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于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了质疑,人类的始祖从上帝,到外星人,各种猜想纷纷出现,现在,又有人提出了,人类的始祖是恐龙,这种假设又有什么依据呢?网络配图若要研究人类的始祖,首先就要弄明白人类的起源地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从早期的考古发现出土的各种化石及旧石器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进化学说,后来由于广西百色盆地出土了距今73—78万年的手斧以及近年来,亚洲地区有很多考古突破证明亚洲的遗址与非洲最早人类活动时间大致相符。因此,人类起源学说一直在亚洲和非洲之间争论。人们普遍相信人类始祖是由猿人演化而来的。虽然起源有争议,但是却不妨碍科学家们对达尔文的观点的质疑,学术界中尤其是西方一些学者,当他们发现了一种身长1米的双足小恐龙后就认为,一部分娇小玲珑的恐龙,极有可能是人类的远祖。因为恐龙是地球...
· 单氏起源探究
单氏起源探究探究我们的单氏家族起源,首先要从我们的姓氏谈起。先说一下“巍闭飧鲎帧<坠俏闹小巍闭飧鲎质钦庋写的,这个字是一个指事字。她是一种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是一种发射器,上面的两个圆圈代表的是发射物,发射物应该是类似于石头之类的物品。这个字的造字法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战争的存在;二是在那个还使用石器的时代,能够设计制造出这样一种先进武器的人,一定是充满了无限的智慧。我们的祖先取这样一个充满了战争气息的字作为我们的姓,不言而喻,我们单氏家族起源于一个勇敢善战的家族,这个字的造字法也许就是对单氏家族远古信息的真实记述。单氏家族在远古时代就生存并且一代代繁衍传承下来。直至周王朝达到一个家族发展的顶峰。战争给人以智慧,战争也带来财富,战争使家族势力不断壮大。单氏家族应该是一个有着无限智慧的家族。我们首先看一下单氏家族最早的一个历史人物单卷。单卷,又名善卷、卷、单父,据传是古时东夷族中的部落首领,居...
· 人类起源,甘氏为今世始!
人类起源,甘氏为今世始!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商书说命!盘古何人也!从何而来也!乃先天甘伯后裔甘盘是也!是以,甘盘得道,商代说书,言先古后今,为盘古开天辟地,商书说命也!甘伯何人,乃先天黄帝后裔一生望下,终有不得,而空以时日之后德生者为伯也,伯乃一心置生灵共生(艹)之中,却招人涂炭!然自然保佑生生者德延万代,永不灭迹!何人涂炭,夏启也!夏启何人,乃黄帝后裔,甘伯一奶同胞也!为何如是说,者也,乃先天净土生下二日为者也!二日一体同胞,而无一心也!夏启为何荼毒甘伯,实乃夏为二心也!因之承上启下,是谓下下之人!承和之上,乃先天共工却遭自然为害也!是以二心,然一山不容二虎,为了私心,荼毒兄长甘伯也,是以今世复始,混沌初开,开天辟地也!何之私心,为了男女交欢,为了子民臣服,臣而不成,是以复姓姬氏!然下下有德,得而德之,德德之,终归不得,不得而得一脉相承也,是以夏亡商起,甘伯后裔方得出头,值武丁,始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