笩駄摩那
笩駄摩那行业时间线
名称
佛教记载,其名为尼干若提子,或尼揵陀若提子。尼干是他的教派名称,其名若提子,名字来自其母亲 。
生平
笩駄摩那的出生地点,自古有许多说法,有三种说法最被人所熟知:包括今天的瓦伊沙利县,比哈尔邦贾穆伊,或是王舍城附近的那烂陀。他与释迦牟尼一样,是部落首领的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
三十岁时他放弃了财产、家庭(他有一个妻子和女儿)和舒适的环境,决定出走寻求真理,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在之后的十二年半,他透过进行密集的冥想和深度的忏悔,最终得到了专一知识(Kevala Jnana),也就是最终的启示。之后,他用余下的三十年生命游方传道,走遍了印度,传授他的哲学,也就是基于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及不执着的五誓言。筏驮摩那认为,透过禅定和自我实现达到了觉悟的人,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胜者,故称耆那教。
公元前527年他72岁时达到涅槃离世。
佛教记载
《中阿含经·尼干经》中记载了他的学说:
《中阿含经·优婆离经(一三三经)》记载,笩駄摩那的死因,可能与其弟子优婆离改信佛教有关:
此一说法亦未存在于记录笩駄摩那行止的耆那教经典如劫波经、十二支经等内容中,因为佛教与耆那教起于同时期,并在思想上处于竞争关系,故此说法存疑。
学说
南传《沙门果经》记载他的学说是:“想要成为解脱系缚的人,就必须努力以便最终达到四个重要的阶位,即以防范罪业的‘法’来防范罪业,践行能够导致解脱罪业的‘法’,以消除罪业的‘法’来消除罪业,经由消除罪业的‘法’而达到庄严崇高生命的顶点。当他做到这些以后,他就被认为证得‘自我’,修行圆满,获得永恒和不朽。”
信仰和实践
大雄解释道:“无始以来,所有的生物(灵魂)都是在业的束缚中,而业是善或恶行为的积聚。在业的影响下,灵魂习惯于在物质财富中寻找快乐,从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为、愤怒、怨恨、贪婪及诸如此类的罪恶在心中扎根。这些结果也导致业的进一步积聚。”
大雄教导:“正知(samyak-jnana)、正见(samyak-darsh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是自我解脱的真实之路。”
正行由五誓言构成:
非暴力(Ahimsa)——不伤害任何生物。
诚实语(Satya)——只说实话且语不伤人。
不偷窃( Asteya )——不拿经由不当方法、途径得到的东西。
纯洁行(Brahmacharya)——不沉溺于肉欲的快乐。
不执着( Aparigraha )——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
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为生活的核心。但如果不明智于非绝对论( Anekantavada )和相对论( Syadvada )哲学,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实行。出家人严格地、完全地遵守这些誓言;另一方面,在家者也可只遵守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适应的部分誓言。
关于精神进阶的问题,如同大雄所预言的那样,男女在条件上是平等的。放弃和解脱的魅力也同样吸引着女性为之奋斗。很多女性遵循大雄指示的道路,为寻找最终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间的关系。这样,如果她们以正见理解,并忠实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则,就将为他们在此世的生命带来满足和内在的幸福,死后灵魂将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获得完全的觉悟,达到最后永恒的至福,结束所有的生死循环。
被大雄教义吸引的人们包括了各阶层的民众:富户和贫者,国王和平民,男和女,王子和公主,高贵者和贱民。
大雄将他的信徒归为4类,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i),男在家众(Shravak)和女在家众(Shravika) 。这个顺序就叫做Jain Sang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