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1
转发:0
评论:0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当时称横留)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当时称横留)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能看到横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历史图画里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方向的吹笛姿势。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在民间戏曲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其代表人物有赵松庭、俞逊发、刘森等,主要作品有《姑苏行》《牧笛》《妆台秋思》。

骨笛

骨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9000年左右,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实物。骨笛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或者鹤类的腿骨制作而成,规格不一,通常比竹笛短细,多为七孔,音色明亮、古朴,用竖吹方式测试可吹出六声音阶。

龙笛

龙笛是一种传统横吹木管乐器,由竹制成,七孔,长40厘米,内径1.3厘米。演奏时,手指并不完全覆盖指孔,而是用盖半孔的演奏技法,轻抬手指可改变音调。龙笛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可能是由欧洲的长笛演变而来,并与能管、篠笛一起被认为是其他和乐器中所有横笛的原型和祖先。龙笛在雅乐乐器中是音域很宽广的一种乐器,音域为E5~D7,共2个八度,低音到高音的转换自由顺畅,犹如“翔起龙吟”(舞い立ち升る龙の鸣き声),因此得名。龙笛的笛音代表翔起之龙,笙音代表天光,而筚篥代表地人。龙笛是日本雅乐使用的“三管”以及3种横笛之一,多用于演奏中国风格的乐曲。

合奏中,主旋律一般由筚篥演奏,利用龙笛广阔的音域,主旋律能与其他乐声很好的配合。 一般来说,作品的开始部分由龙笛独奏,独奏一般由乐曲的声部长(音头)担任。日本古代的贵族和武将有很多都喜爱龙笛,堀河天皇、源义経和源博雅的很多逸事都与龙笛有关。平安时代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集《枕草子》中也写到“在所有乐器中,笛(龙笛)是最好的一种”(楽器の中では、笛がとても良い)。

20世纪末开始,龙笛开始在现代音乐作品中被使用,如琴古流尺八奏者笹本武志就是一位专业用龙笛演奏新音乐的演奏者。

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羌笛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故最适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

最初的羌笛是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有两种用途,既是吹奏的乐器,又是策马的马鞭,故又名“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羌笛只有四个音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枣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音孔,才有了五个音孔。当今流行在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音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状如方筷,长约15~20厘米,有小指般粗细,笛之两管并列,以细线捆扎,竹簧插入两管之一端,竖吹。一般都是独奏,羌族人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是抒情达意的自娱性乐器。羌笛与笛有很大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故本四孔加以一"由此可以知道:羌笛在汉代就已经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并且可以推之当时的羌笛是双管四孔羌笛。羌笛在唐时,是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于在唐代边塞诗中,值得一提的是,羌笛在唐代的"十部乐"中并没有出现,可见,羌笛在唐时只是边塞中所见的乐器,并未正式进入唐代宫廷或军队,只是少数民族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如今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我们仍旧可以看到这种乐器,它们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的吹管,竖吹,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吹奏羌笛主要采用鼓腮换气法,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甚至整个一首曲调,技巧性要求很高。另外,羌笛的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羌笛音色明亮,清脆婉转,主要用于独奏,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它有十余首古老曲牌,表达的内容广泛,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向往之情。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郎曲》等。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历史文化除了靠羌族释比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是交流、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因而它对羌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它是我国民族乐器学中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发展至今,羌笛已成为羌族地区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并在很多国家享有盛誉。

叉手笛

叉手笛,边棱音气鸣乐器。唐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宫廷典礼曲乐的演奏。以钲﹑鼓﹑角﹑弦鼗﹑笳﹑箫﹑哀笳等为主要乐器。

因演奏姿势为两手交叉,故称。也称“叉手管”、“拱辰管”。曾用于唐宋宫廷雅乐,今已不存。《宋史·乐志一》:“乐器中有叉手笛”,“此笛足以协十二旋相之宫,亦可通八十四调。其之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之曰‘拱辰管’。” 此笛吹口在笛中央,与今云南景颇族管乐器“吐良”的吹奏方式十分相似,所不同者,吐良除了一个吹孔外,一般没有侧孔或只有一个侧孔;叉手笛则有六个侧指孔。近年来,有人正在发掘此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笛
声学笛的发音方式是利用气流直接通过笛的开口,空气在开口处振动而产生声音。通过开口的空气依伯努利定律而出现了虹吸现象,因此振动了笛子内的空气。演奏者利用关闭特定位置的开口来改变笛子内共振管的长度及共振频率,因而调整笛的音高。演奏者也可以在不调整开口的情形下,借由调整吹气的气压,使得笛的共振由基频移至某个谐波,因此也可以调整音高。分类西库(英语:Siku)是一种秘鲁传统的排笛最简单的笛是一个有开口的管子,笛可以分为许多种。大多数笛在演奏时,演奏者会用四分之一的下嘴唇覆盖管乐器的吹口。不过像哨子、直笛、锡哨(英语:tinwhistle)、托奈特(英语:tonette)、陶笛等笛类乐器,有一个引导空气的管道,称为哨口(英语:fipple),这些的笛称为“哨笛”。哨口的设计使得这类乐器较没有哨口的笛简单,容易演奏。另一种分类方式可以将笛分为横笛(也称为侧吹笛)及端吹笛(英语:end-blownflu...
· 魔笛
作品背景Emanuel席卡内德,librettistof魔笛,shownperforming巴巴吉诺.Theob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aufderWiede)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瓦尔塞根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
· 丁笛
该项目是中国民族开闭管气鸣乐器,该笛子开闭管兼有,可以扩展音调,丰富音乐表现力。可制成共33种高低各种不同调的成套系列丁笛。
· 长笛
长笛的历史与发展长笛是现代已知的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笛”这种称呼被古人用来统称其他所有的管型乐器,包括各种横笛和竖笛,而并不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石器时代的人们因为不满足于苇管单调的声音,所以在野兽的腿骨上打上洞,制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现代长笛的祖先,并不同于现在的其他一些笛子。尖头笛和鸟嘴笛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长笛真正的祖先,但这两者本身同长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十七世纪前就已经相当流行的尖头笛,它本身的前身是一种古竖笛——一种结构简单,管身有音孔,同时又有音键的竖笛,靠簧片发声。这种小笛子在民间很流行,现在依然能找到它的变种。长笛另一个近亲祖先就是横笛,它的祖先是从亚洲流传而来的芦笛。横笛的特点是它已经不使用簧片,而是在管身侧面打开一个“吹口”,更接近于今天的长笛,但是横笛在十七世纪前的地位却是远远在竖笛之下,十七世纪后,横笛的优点才渐渐地被肯定,成为乐队中稳固的成员。
· 柯亭笛
典故根据《后汉书》〈蔡邕传〉注引张骘《文士传》载,相传东汉才子蔡邕一次经过会稽高迁亭(即柯亭),发现屋椽东间第十六根竹子质地奇特,可以作为制笛的材料。结果蔡邕以此竹料制作笛子,果然能发出优质的笛声。干宝《搜神记》亦载:“蔡邕尝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辽亮。”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柯亭”成为了一流竹笛的代名词。与柯亭笛有深厚关系的,还有东晋名将桓宣族子,有“笛圣”之称的桓伊。晋代诗人伏滔所作《长笛赋序》,提及其友人桓伊曾拥有柯亭笛。《晋书》〈桓伊传〉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明代刘基《横碧楼记》载:“予又闻柯亭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明代诗人唐之淳亦有诗作名〈柯亭〉。文学作品南朝梁武帝《咏笛》:“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唐代李縠《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兰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