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第2号交响曲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2
转发:0
评论:0
源起此曲以原题为葬礼(Totenfeier)的进行曲作开端,而该部分亦是马勒本人在1888年间完成,源自史诗式交响诗(由亚当·密茨凯维奇所作)之乐章。1893年,马勒在葬礼后,加上其他三个乐章,成为这首交响曲的前四个乐章。原本他欲加添更多的内容,然而却毫无灵感。直至1894年,名指挥汉斯·冯·彪罗与世长辞,马勒去参加他的葬礼。在葬礼期间,他听到教堂响起的克罗普斯托克的赞美诗“复活”(DieAuferstehung),为他创作复活交响曲增添灵感,并为后来之章节附设从克罗普斯托克改编之合唱部分。马勒为他告诉一部分友人的乐章设计了叙述的模式。在这模式当中,首段乐章代表一个葬礼而且提出疑问,如“有无死亡后的生活?”;第二乐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乐的时代回想;第三乐章代表完全损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以一首歌为本之第四乐章,表现一个信心的再生—强调“我来自于上帝,而且将回到上帝”;至于第五乐章,...

源起

此曲以原题为 葬礼 (Totenfeier)的进行曲作开端,而该部分亦是马勒本人在1888年间完成,源自史诗式交响诗(由亚当·密茨凯维奇所作)之乐章。1893年,马勒在葬礼后,加上其他三个乐章 ,成为这首交响曲的前四个乐章。原本他欲加添更多的内容,然而却毫无灵感。直至1894年,名指挥汉斯·冯·彪罗与世长辞,马勒去参加他的葬礼。在葬礼期间,他听到教堂响起的克罗普斯托克的赞美诗“复活”(Die Auferstehung),为他创作复活交响曲增添灵感,并为后来之章节附设从克罗普斯托克改编之合唱部分。

马勒为他告诉一部分友人的乐章设计了叙述的模式。在这模式当中,首段乐章代表一个葬礼而且提出疑问,如“有无死亡后的生活?”;第二乐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乐的时代回想;第三乐章代表完全损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以一首歌为本之第四乐章,表现一个信心的再生—强调“我来自于上帝,而且将回到上帝”;至于第五乐章,在第三乐章及首个疑问的回返之后,表出“实现上帝的爱”与“承认永恒生活”的结束。

出版阶段

此曲于1897年由费德瑞希·豪夫梅斯达(Friedrich Hofmeister)出版。其后版权转移到约瑟夫·怀恩伯格(Joseph Weinberger),接着由环球出版社(Universal Edition)接手版权,而全球出版社亦于1910年发行第二版。另外两个全球出版社之出版更包括1952年推出之第三版及1970年所推出的注释版。而作为马勒协会接管的马勒交响乐全集注释版的一部分,卡普兰基金会(Kaplan Foundation)及环球出版社合资经营之机构于2007年发行了另一个第二交响曲的注释版。

杜弗尔出版社(Dover)及Boosey & Hawkes亦曾推出过该交响曲之早期录音版本。此外,卡普兰基金会更推出过该交响曲之传真编辑与附加资料。

配器

该交响曲采用四管制,且舞台后还有多位乐手演奏乐器,所需乐队规模非常庞大。

各乐章梗概

此曲最终定作之五个乐章如下:

庄严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中庸的行板(Andante moderato)

平和地流动地(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曙光初现(原光)(Urlicht)

速度同谐谑曲(In the tempo of the scherzo)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一首奥地利的民俗舞蹈兰德勒舞曲(Ländler)。以降A大调写成。当中包含两个主要段落。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属于一首谐谑曲。旋律取自他于1893年创作的联篇歌曲《少年魔法号角》中的其中一首-《圣安东尼向鱼儿布道》。马勒将这首歌曲作大幅度的扩展,并加插一些新的乐段。全曲以C小调为基础。定音鼓先以两下成四度的音乐动机开始,这四度动机由最强起渐渐收细,再变成低音声部的节奏动机后,小提琴随即加入,演奏《圣安东尼向鱼儿布道》的第一旋律。

第四乐章

以曙光初现为题之第四乐章,同样出自《少年魔法号角》中的同名歌曲。由女中音独唱。本曲有很浓厚的咏叹调味道,暗淡带濛眬的气氛,藉以带入最后的合唱终乐章。

第五乐章

此最终乐章乃本曲当中最长乐章,历时半小时。分成两大部分,第二部分是合唱团唱出‘复活’赞美诗为主体,此部分是马勒作品最优美绝唱之一。在急促的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上行音列带领下,乐队先带回第三乐章的结尾部分,再利用重复及变奏的方法导入新主题。

歌词(德文原词连中文翻译)

第四乐章

第五乐章

首演

首三段乐章之世界首演:1895年3月4日,于柏林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首演。

全曲之世界首演:1895年12月13日于柏林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

美国首演:1908年12月8日于纽约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

英国首演:1931年4月16日于伦敦由布鲁诺·瓦尔特作指挥。

趣闻及轶事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生前非常喜欢该交响曲。

由于在最终乐章出现合唱部分,不少人随即将这交响曲与贝多芬之第九交响曲作比较。此种比较也被最后一段乐章的开首支持,跟贝多芬的交响曲一样,包含来自最早乐章当中涉及音乐之参考资料。

奥托·克伦佩勒曾一反过去使用减慢拍子的作风,作破天荒的79分钟录音。伦纳德·伯恩斯坦之第二交响曲录音颇为特别,曾分别作85及93分钟之录音。

业余指挥家基尔拔·卡普兰亦曾对该曲作大规模研究,不管该计划是否极具争议,他也曾借此一举成名。

卢西亚诺·贝里奥于1968至69年间所作之《交响诗》,第三乐段中的骨干部分便是取自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在低音谱号下方之降B音曾于男低音合唱部分出现过四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第3号交响曲
参考资料Howard,Luke."Motherhood,Billboard,andtheHolocaust:PerceptionsandReceptionsofGórecki"sSymphonyNo.3".TheMusicalQuarterly,82,1998.131–159Jacobson,Bernard."APolishRenaissance".London:Phaidon,1995.ISBN0-7148-3251-0.Layton,Robert,editor.AGuideToTheSymphon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ISBN0-1928-8005-5.Steinberg,Michael."TheSymphony:AListener"sGuide&quo...
· 第101号交响曲
编制全曲采两管制;为木管与铜管乐器,在各声部皆配以两支,弦乐器不适用两管制。曲式全曲分四个乐章:I.慢板-急板(Adagio-Presto)舒缓而宁静序曲后,是具有强烈民族气息的快板,海顿欢乐、开朗的风格贯穿第一乐章。II.行板(Andante)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营造出“滴答、滴答”的节奏,仿佛栩栩如生的钟摆声;小提琴则在这如同机械而且缓慢的节奏下,演奏出一段十分优美、典雅的旋律。III.小步舞曲:小快板(Menuetto:Allegretto)小步舞曲,使用海顿喜爱的八度跳跃技巧贯穿乐章。IV.终章:有活力的(Finale:Vivace)回旋奏鸣曲式,表现充满着华美、力度、刚毅、宽广的风范,又兼民间歌曲的淳朴精华,并在激昂的气息中辉煌结束。
· 第8号交响曲
创作首演马勒于1910年9月12日于德国慕尼黑新节日音乐厅(NeueMusik-Festhalle)亲自为本曲进行了首演,这次亦是马勒临终前的最后一次公开表演及首演自己的作品。配器法该曲绰号“千人交响曲”,由于该曲需要极多的乐师参与表演。根据纪录,首演时共动用了各250人的双合唱团、350人的童声合唱团、8名独唱者及146名乐手,合计1,004人。结构第一部分古赞歌“Veni,CreatorSpiritus”(求造物主圣神降临)(歌词原文拉丁语)4/4拍子奏鸣曲式歌词选自八至九世纪所作的宗教赞歌《求造物主圣神降临》。乐曲开头由管风琴奏出持久的降E音及其大调和弦,合唱团随即有力地唱出“Veni,creatorspiritus”(求造物主圣神降临),及后由各独唱家唱出歌词的第一及第二段。在管弦乐过场后,全体独唱、合唱团及童声唱同时唱出“Accendelumensensibus”(求主照我三思五...
· 第103号交响曲
创作背景和首演第103号交响曲是海顿两次英国之行(1791年到1792年,1794年到1795年)中所创作的倒数第二首交响曲。在他去英国之前,海顿的音乐在当地就已经十分有名,而英国音乐界也表达出希望音乐家能够造访英国的强烈意愿。海顿在英国也得到了十分热情的款待,这段时间也是这位作曲家最为快乐和成果丰硕的时光。这首交响曲就是1794年到1795年,海顿在伦敦过冬时所写成的。1795年3月2日,“擂鼓”交响曲作为一个音乐会系列的一部分,在伦敦的国王剧场首演。一个60人的乐团(在当时算得上格外大型)来进行作品的首演。指挥由乐队首席小提琴维奥蒂和海顿共同负责,首演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之后海顿在维也纳也演出了这部作品,他将第四乐章稍稍裁减了一些,这个变化是被今日的指挥家们普遍接受的。自从作品首演以来,“擂鼓”交响曲就成为了海顿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作品之一,在今天它仍然在被频繁地演奏和录制。在1831年,理...
· 第104号交响曲
编制全曲采两管制;为木管与铜管乐器,在各声部皆配以两支,弦乐器不适用两管制。曲式全曲分四个乐章:I.慢板-快板(Adagio-Allegro)奏鸣曲式,由具有信号(fanfare)的慢板序奏为开头,再接到简单愉快的快板,在这里可以听到慢板的d小调转成快板的D大调之变化。呈现部里,海顿使用简单的素材,目地是要让之后的发展部有更丰富更不同的对比,最后再接到再现部。II.行板(Andante)音符间充满维也纳文雅清新的感觉。III.小步舞曲含中段:快板(Menuetto:Trio)轻快的小步舞曲,曲子的特征是在第三拍加强,做特别强调的效果。IV.终章:有精神的(Finale:Spiritoso)主题具有民谣舞曲风格(folk-dance),像是《克罗地亚》或是《伦敦街角》上的小曲调,也许是两者的融合,全曲充满新奇感,声部间运用丰富的对位手法,让管弦乐声响的丰富性增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