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鼎
经历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二十九名同进士出身。正统元年(1436年)授吏科给事中,八年(1443年)升通政使司右参议,十四年(1449年)擢通政使司右通政,景泰三年(1452年)擢为通政正使,卒于任。
经历
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二十九名同进士出身。正统元年(1436年)授吏科给事中,八年(1443年)升通政使司右参议,十四年(1449年)擢通政使司右通政,景泰三年(1452年)擢为通政正使,卒于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商周青铜鼎或为火锅源头鼎中发现狗肉汤
古代中国人怎么吃火锅,喜欢吃什么火锅?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这种原因,而这正是火锅的加热特征。这种鼎,其实就是一种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网络配图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骨头汤。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这说明,狗肉火锅古今中国人都喜欢吃。此发现经媒体后,引起轰动。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过火锅。1974-...
· 酒酒酒酒汤汤汤汤
从前,一个姓汤的读书人和一位好友去街上赶集,路经一家酒店,那酒店门口吊着一盏四方灯,灯上四方都写着酒字,姓汤的一见此情景出一上联: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好友想到天快黑了,想不出下联,回到汤府上,已是夜深人静,打更的家人出来打更了。这位好友触动心机说:我有对啦!三更鼓,两面锣:汤汤汤汤
· 鼎
历史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出现,陶鼎作为一种重要的器形就随之出现了。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曾有陶鼎的出土。早期陶鼎的材质有红陶、夹砂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夹砂灰陶等。陶鼎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商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与发展,在贵族阶层,陶鼎逐渐被青铜鼎取代,而在平民阶层,直至东汉时期,陶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东汉以后,陶鼎从生活中消失,但作为明器,仍被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相传,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青铜鼎的存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治下。”但《史记》成书于西汉,有关三皇五帝的论述多是传说,不足采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被许顺湛、黄怀信和韩建业等学者认为相当于黄帝文化,虽然庙底沟类型已确有陶鼎,且具有热锻铜器的能力,但应该并不具备铸鼎所需技术水平。考古上,铜鼎被认为最...
· 祖庙大铁鼎吴氏鼎鼎有名
从祖庙三门步入中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祖庙胜迹:兽足,有耳的铸铁大铁鼎,鼎高2.7米,口径0.55米。鼎耳上有铭文:“一为国泰民安;一为风调雨顺”;鼎身有铭文:“夏鼎商肄,上古法物,朝有攸重,庙亦宜然。我镇灵应祠奉祀真武上帝,神明赫濯,享祀多年。先人子万历戊子岁(1588年)重修,有大香炉一座,置子殿阶永远供奉。至国朝康熙庚戌岁(1670年),其子孙踵前事而重铸之。今经日久,又复废坏,我等广集同人,敬抒葵悃,爰铸重新。仍将捐修人名,用铸于后,并为之铭,以成鼎峙。”“铭曰:中正而立,玄穹上格,其香自升,瑞气长凝。猊蟠闪烁,取新象著。龙象飞腾,不朽名称。”后列捐修士绅、耆士、信士、缘首等168人名字,其中士绅有:吴鸿运、欧济廷、吴济运、吴澍运、吴泽运、吴荣光、吴弥光、吴徽、吴时彦、冼球长、吴怀远、吴观文、吴源泉、邵彤章、陈天才、余殿成。耆士、信士、缘首名字(以下略)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 祖庙大铁鼎吴氏鼎鼎有名
从祖庙三门步入中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祖庙胜迹:兽足,有耳的铸铁大铁鼎,鼎高2.7米,口径0.55米。鼎耳上有铭文:“一为国泰民安;一为风调雨顺”;鼎身有铭文:“夏鼎商肄,上古法物,朝有攸重,庙亦宜然。我镇灵应祠奉祀真武上帝,神明赫濯,享祀多年。先人子万历戊子岁(1588年)重修,有大香炉一座,置子殿阶永远供奉。至国朝康熙庚戌岁(1670年),其子孙踵前事而重铸之。今经日久,又复废坏,我等广集同人,敬抒葵悃,爰铸重新。仍将捐修人名,用铸于后,并为之铭,以成鼎峙。”“铭曰:中正而立,玄穹上格,其香自升,瑞气长凝。猊蟠闪烁,取新象著。龙象飞腾,不朽名称。”后列捐修士绅、耆士、信士、缘首等168人名字,其中士绅有:吴鸿运、欧济廷、吴济运、吴澍运、吴泽运、吴荣光、吴弥光、吴徽、吴时彦、冼球长、吴怀远、吴观文、吴源泉、邵彤章、陈天才、余殿成。耆士、信士、缘首名字(以下略)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