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瞿昙悉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3
转发:0
评论:0
外部参考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卷:清时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009–2,011.ISBN7-208-04997-1.石云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74─76.ISBN7-5382-3701-1.脚注^Qian,Baocong,中国数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Wáng,Qīngxiáng,Sangiokoetaotoko(Themanwhoexceededcountingrods),东京:东洋书店,1999,ISBN4-88595-226-3

外部参考

白寿彝、高敏、安作璋. 中国通史(修订本)第十卷:清时期.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2,009–2,011. ISBN 7-208-04997-1. 

石云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 74─76. ISBN 7-5382-3701-1. 

脚注

^Qian, Baocong, 中国数学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Wáng, Qīngxiáng, Sangi o koeta otoko (The man who exceeded counting rods), 东京: 东洋书店, 1999, ISBN 4-88595-22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悉昙文字
佛教与悉昙文字悉昙梵字约于六世纪定型,并于南朝的梁代左右传入汉地。不过传入之后,并未普及。直到唐代,由于密教的兴盛,悉昙梵字才成为学习的重点。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经多以某种版本的悉昙文字写成,于唐宋时期最为盛行,在唐代,不但是佛教界僧侣熟习悉昙梵字,当时一般士人能书写或研读悉昙资料,例如苑咸的《酬王维》诗:“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三点成伊犹有想,一观如幻自忘筌。为文已变当时体,入用还推间气贤。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其中的“三点成伊”即指悉昙文字里的音(ī)的写法,可知书写悉昙文字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风尚。由于密教有念诵梵咒及观想种子字的修行方法,所以梵字与梵音的学习,受到特别的重视。这种特色表现于汉文佛典中,即有“梵字与汉文音译对照”的所谓新译经文出现。如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新译”出的密教经典中,...
· 瞿昙僧伽提婆
简介僧伽提婆是“众天”的意思。学通三藏,精于《阿毗昙心论》。太元十年(385年)到洛阳,太元十六年(391年),受慧远之邀前来庐山翻译佛经,重译《阿毗昙心论》及《三法度论》。东晋隆安元年僧伽提婆游建业(今南京),颇受晋室王公及风流名士崇信,曾为东亭侯王珣讲说《阿毗昙心论》。隆安二年(398年)僧伽提婆受托重译《中阿含经》六十卷,《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参考文献^《高僧传》卷一:“僧伽提婆此言众天。或云提和。音讹故也。本姓瞿昙氏。罽宾人。入道修学远求明师。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常诵三法度论昼夜嗟味。以为入道之府也。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不怠。符氏建元中来入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所出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余万言。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义旨句味往往不尽。俄而安公弃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
· 乞伏昙达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晋纪
· 讲历史——悉达多求道
?与数论派苦行者分道扬镳之后,悉达多找到了瑜伽派的教师。那个时代,瑜伽派的核心概念是“禅定”。几千年来,瑜伽都强调身体,专注于让身体进入某种状态,认为人在那样的状态中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瑜伽借禅定要进入的状态,主要是“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意思是人靠着身体上的动作或呼吸,清空思想,进入一种像是没有思想的状态。但谁也不能真的变得脑袋空空的,这就像一个物体,而不是人了;人必须既非如平常在脑袋里塞进许多想法,也不是彻底的空洞无意识,而是在“非想”与“非非想”之间的状态,这是一种复杂、迷离的境界。在“非想”之前,没有想法本身也成了一个想法。悉达多跟着瑜伽派的修行者学了一整套禅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后来也进入佛教,成为佛教修行的一部分。然而悉达多还是不满意,因为“非想非非想”仅是一种状态,不能真正解决他所看到的生老病死的痛苦。人进入禅定之后,却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那样的禅定中,也无法从反复的痛苦里真正...
· 讲历史——悉达多的困惑
?释迦牟尼本名是Siddhartha(悉达多),姓Gautama(乔达摩),后来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源自Sakyamuni这个词的音译,意思是他的族Sakya(释迦)产生的圣者,那是他得道以后,别人给他的尊号。悉达多是天竺中部一个小国的王子,属于刹帝利阶级。他出生的国夹在两三个大国之间,其中有一个大国非常有野心,常常发动战争,引发了许多灾祸痛苦。虽然悉达多贵为王子,但他经常离开皇宫,在各处看到人们所承受、所忍耐的痛苦后,他产生了根本的疑惑: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如何能够摆脱、离开这些苦?29岁时,他不愿再过王子的生活,决心离家。他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浪游,直到38岁,才在菩提树下得道。他的浪游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别的意义。离家之后,他首先遇到的是数论派的修行者。数论派基本上是婆罗门教内部的改革者,是反对婆罗门腐化的一股力量。数论派对世界的形成,提出了与传统很不一样的说法。传统上,婆罗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