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
历史
瑟最早的使用记载于《诗经》,例如《诗经·小雅·鹿鸣》就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之说。渑池之会上,秦昭襄王要求赵惠文王为他奏瑟,以借机羞辱对方。1978年发掘的战国墓葬曾侯乙墓中即有十二张瑟陪葬,西汉马王堆一号和三号墓中也各出土过一张瑟。实际上汉魏时期的相和歌、清商乐中,瑟就是主要乐器之一。
唐朝之后,瑟主要用于宫廷雅乐之中,元代的熊朋来曾在《瑟谱》中说“庙堂侑歌,唯瑟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其当时地位之高。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也记载了大量的瑟谱。清民时期也有大量琴瑟合谱流行于世。
构造
瑟形体平卧的中空长方形,面微隆起。琴箱一般为整木制做,下有底板。有的时候琴箱侧面和底面有出音孔。在琴箱表面,首段有一个较长的“岳山”(用以架弦的硬木),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和四个枘,用来固定琴弦。一般的瑟有25根丝制的弦,平行琴体排列。每弦下有一可移动的柱(又称码子、雁柱),用来调音。
瑟长120~170厘米(47~67英寸)不等,有雅、颂、大、小之别。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大瑟二十七弦、小瑟有十五弦。 相传古代的瑟有50弦,《汉书·郊祀记》载:“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20世纪30年代,郑觐文创立的大同乐会又对瑟进行了改良,制作了50弦的庖牺瑟和100弦的大瑟。
瑟的音质饱满,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浑厚。其音域五声调式可覆盖五个八度。可以独奏或合奏,或者用来伴奏歌唱。古代常与古琴或笙合奏。演奏者一般将瑟横放于膝前,左右手交替配合弹奏。
乐谱
宋朝陈旸《乐书》中提及了瑟的演奏。元朝熊朋来(1246—1323)著有六卷《谱》,记载了25弦瑟的制作、指法,并收录了已有的瑟曲和为《诗经》作品配创的瑟乐。明朝朱载堉写有十卷《瑟谱》,清朝时胡世安、段载文、朱棠等等都编写过瑟谱,民国年间杨宗稷撰有《琴瑟合谱》。
文化
瑟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常与古琴并称。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例如《诗经》、《礼记》等等。后世也有成语“胶柱鼓瑟”、“琴瑟之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