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元素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2
转发:0
评论:0
概览化学元素中最轻的两个元素分别是氢和氦,都是在宇宙形成的前20分钟由太初核合成所产生的,一开始的质量比率为3:1(原子数比例则为12:1),当时也产生了痕量的锂及铍。几乎其他自然存在的元素都是经由自然的核合成而产生的。地球上有少量的新元素是由核生成(英语:nucleogenic)(nucleogenic)反应产生,或是宇宙生成(cosmogenic)反应(例如宇宙射线散裂)所产生。地球上的新元素也都可能是放射性的衰变产物,衰变过程是一些放射性过程,例如α衰变、β衰变、自发裂变、簇衰变(英语:clusterdecay)等,也有些较少见的衰变过程。在自然界存在的94种化学元素中,原子序1至82的元素几乎有至少一个稳定同位素(只有原子序43的锝以及原子序61的钷例外)。对于某一个同位素,若始终没有观测到它的核衰变反应,即视为稳定同位素。原子序83至94的元素是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所有的同位素都有...

概览

化学元素中最轻的两个元素分别是氢和氦,都是在宇宙形成的前20分钟由太初核合成所产生的 ,一开始的质量比率为3:1(原子数比例则为12:1) ,当时也产生了痕量的锂及铍。几乎其他自然存在的元素都是经由自然的核合成而产生的 。地球上有少量的新元素是由 核生成 ( 英语 : nucleogenic ) (nucleogenic)反应产生,或是宇宙生成(cosmogenic)反应(例如宇宙射线散裂)所产生。地球上的新元素也都可能是放射性的衰变产物,衰变过程是一些放射性过程,例如α衰变、β衰变、自发裂变、 簇衰变 ( 英语 : cluster decay ) 等,也有些较少见的衰变过程。

在自然界存在的94种化学元素中,原子序1至82的元素几乎有至少一个稳定同位素(只有原子序43的锝以及原子序61的钷例外)。对于某一个同位素,若始终没有观测到它的核衰变反应,即视为稳定同位素。原子序83至94的元素是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所有的同位素都有核衰变反应。其中有些元素,例如原子序83的铋、原子序90的钍及原子序92的铀有一个或多个半衰期很长的同位素,因此目前的同位素有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前,恒星核合成时产生的重金属。 铋209 ( 英语 : bismuth-209 ) 的α衰变半衰期超过1.9×10 年,是目前估期宇宙寿命的十亿倍,是自然存在元素中,半衰期最长的元素,几乎可以视为是稳定同位素 。超重元素(在钚以后,原子序大于94的元素)其核衰变的半衰期非常短,因此不可能于自然界稳定存在,属于人工合成元素。

原子序

原子序数是一个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也决定元素的性质 。拥有同一原子序数的原子属于同一化学元素。原子序数的符号是 Z 。例如所有的碳原子的原子核都有六个质子,因此碳的原子序数是6 。碳原子可能会有不同个数的中子,这些就是碳的同位素 。

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决定了原子核的电荷,因此也决定了原子在电中性时的电子个数。电子会填入其原子轨道中,决定原子各种的化学性质。中子的个数对于原子的化学性质影响不大(氢及氘例外)。例如所有的碳原子因为有六个质子及六个电子,即使其中子可能有六个或是八个,其化学特性几乎相同。因此在化学上,是由原子序数来识别一化学元素的特性,而不是用其质量数。

一般原子序数会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方,例如

但因为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是确定的,因此这个值很少会这样写出来。

质量数

质量数是指中性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量和中子数量的和,质量数的数值都是整数。如 氧-16 ( 英语 : Oxygen-16 ) 中性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皆为8,故其质量数为16。有时会将质量数和原子序数(Z,质子数)分别标示在元素的左上角及左下角,如 16 8 O 即为质量数为16,原子序数为8的氧原子 。

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和质子,但却有不同数目的中子的元素。例如氕、氘和氚,它们原子核中都有1个质子,但是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个中子,1个中子及2个中子,所以它们互为同位素。 其中,氘几乎比氕重一倍,而氚则几乎比氕重二倍。

原子量

质量数是原子中,质子数量和中子数量的和,而单一原子的原子量为表示该原子质量的实数,其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amu或简称u)。一般而言,原子量和质量数会有些差异,不会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中子和每个质子的质量不是恰好都是1u,而原子量也会受到电子及核结合能的影响。例如氯-35的原子量若精确到五位小数,会是34.969u,而氯-35的原子量若精确到五位小数,会是36.966u。不过原子量以u为单位时的数值,和质量数的误差会在1%以内。唯一原子量是整数,和质量数完全相同的元素是碳12,因为依照原子质量单位的定义就是碳12原子在基态时质量的1/12,因此碳12的原子量就是12u。

相对原子量(relative atomic mass)以往也称为原子量,是在特定环境下找到同一元素同位素,以丰度加权后的原子量平均值,再除以原子质量单位(u)所得的值。数值可能是一个分数,例如氯的相对原子量为35.453,不太接近整数,原因是这个数值是76%的氯35及24%的氯37平均后的结果。

化学的纯元素及核子物理的的纯元素

化学家和核子物理学家对于“纯元素”会有不同的定义。在化学上,纯元素是指物质中全部(或是几乎是全部)的原子都有相同的原子序,或是质子个数相同。不过在核子物理上,纯元素是指物质中只有一种稳定的同位素

例如,铜缆中若99.99%的成分都是有29个质子的铜原子,以化学层面来看,即为有99.99%纯度的铜。不过一般的铜包括了二种同位素,69%的 Cu及31%的 Cu,两者中子数不同。相对的,金块在化学上或是在核子物理都是纯元素,因为一般的金只由一种同位素 Au组成。

命名法及符号

元素命名的决定不断变化,混杂了人类各种语言、文化、及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元素的名称随着历史演进有不同来源,有从古代就有名称的、有采用炼金术师时代名称的、有采用神话的、有采用颜色的、有按地理名称取的、有按元素性质取名的、也有按人名取名的 。在现代慢慢接受发现者有权命名,然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对于元素命名和符号有最终决定权 。

从1947年起IUPAC负起批淮元素名称的责任,并为每一个元素决定国际通用的单一符号,在此之前有不少元素有多个名字,如元素41铌的名字在欧洲和美洲间存有争议150年,至1949IUPAC决定采欧洲使用的名称 。截至2015年 ( 201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 month ! ) ,IUPAC治理全球化学知识,成为化学元素新发现及命名权的最终裁决法院,创立了国际认可的标准术语,这是在19世纪所明显没有的。在语言参与方面,由于历史和世界大战的政治因素,德文曾被数个包括IUPAC的国际科学组织抵制,其后在1929年的IUPAC,德文和意大利文才被授予IUPAC附属语言的地位 。

元素名称词源

从古代就有名称的元素共有9个,有7个金属金、银、汞、铜、铁、锡、铅、及2个非金属碳、与硫 。其中汞是古代中最晚发现的,圣经旧约提供了不少关于其他8个元素的资讯、但并未提及汞 。

炼金术师时代元素命名采用的是当时众所周知意义:如砷的取名Arsenic源于希腊语: arsenkikos 取其男性,阳刚之意、铋Bismuth的取名源于德语: Weisse Masse 取其白色物质、白色金属之意 。

采用星体名称的元素命名有:氦名Helium源于“太阳”的希腊语: Helios 、硒名Selenium源于“月亮”的希腊语: Selene 、碲名Tellurium源于“地”的拉丁语: Tellus 、铈名Cerium源于小行星谷神星的希腊语: Ceres (1801年发现小行星,1803年发现金属铈) 、铀(Uranus,Uranium)和镎(Neptune,Neptunium) 等等。

采用希腊及北欧等神话的元素命名有:铀名Uranium取自希腊神话第一位世界统治者Uranus、钒名Vanadium取自北欧神话的女神Vanadis、镎名Neptunium取自罗马神话的海神Neptune、等等 。

因为部分元素的性质或化学反应有颜色,所以有些元素的命名根源于颜色名:铬名Chromium源于希腊语: Chroma 指颜色、铷名Rubidium源于拉丁语: Rubidus 指最暗的红色、锆名Zirconium 源于波斯语: Zargun ‎指带金色的、等等 。

采用地名的元素命名有:钪名Scandium源于Scandinavia斯堪的纳维亚、铕名Europium源于Europe欧洲、钬名Holmium源于Stockholm斯德哥尔摩、钌名Ruthenium源于Ruthenia指俄罗斯、镅名Americium源于America指美洲、锎名Californium源于California指加州、等等 。

采用人名来为元素命名的数量较少,可能和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反对使用人名的坚定立场,当元素钨发现时世界在争论取名应该取wolfram还是 tungsten,著名德国矿物学家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提案以schelium 命名来表彰舍勒Scheele在氧化钨的研究成就,贝采利乌斯以两个理由唐突地拒绝此提案:“这命名从瑞典语的观点不适当,且我们同胞的不朽成就无需靠此来支撑。” 。

当超铀元素被人造时,采用人名来为元素命名变得常见:

锔Curium以玛丽和皮埃尔·居里(Marie and Pierre Curie)命名。

锿Einsteinium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命名。

镄Fermium以费米(Enrico Fermi)命名。

钔Mendelevium以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j Mendelejev)命名。

锘Nobelium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命名。

铹Lawrencium以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欧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O. Lawrence)命名。

元素符号

从古代就有名称的金属元素和天体相连结而有了符号,如金和太阳、银和月亮、铁和火星等等 。18世纪化学知识的快速发展使符号的使用更为迫要,有许多提案是采旧案外加额外的几何图形。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于1813年发展出一套简单提案 :“让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作为符号!或著从名称中取两个字母。但取的时候应该从元素的拉丁文名字取,这样这元素符号在所有国家都可以读得懂了。” 此符号系统中,第一个字母需大写,第二个字母(若有的话)需小写 。

贝采利乌斯所提的新符号系统很快在欧洲和美洲受到采纳,新元素的符号大多按此案原则定义,唯有铌的命名从该元素发现后在美洲及欧洲的争议不止,现今IUPAC于1949及1960年的决议已将元素41采用niobium和符号Nb 。

元素符号令人满意的成果是,不管国家语言是什么,全世界通用一套相同的化学元素符号语言。 。和欧美语言系统完全不同的国家如俄罗斯,中国,日本等等,用的也是以拉丁字母书写的元素符号 。

命名争议和区域政治

以欧洲国家成员为主力的IUPAC曾和美国化学代表机构如美国化学会在命名元素106?时发生争议 。

在1918年后,国际上元素的英文名称是通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讨论决定的。103号元素以前,元素命名没有产生过争议。但是104号以后,西方和苏联多次发生命名上的争议。1977年IUPAC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不再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命名的方法,而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如104号元素命名为unnilquadium,符号Unq。但是这种命名方法仍然存在争议。到1994年,IUPAC提出恢复原来的命名方式,并在1997年8月27日正式通过,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

中文命名法

元素

  化学元素中文命名法创始人徐寿(1818年—1884年)

1850年代开始,西方化学传入中国,人们开始对其他元素命名。清末时,有两套元素命名方法,分别是同文馆和徐寿提出 。

1912年后,开始着手统一和改革元素名称,如21号元素由鉰改为钪。

1955年制定的《化学命名原则》包括了102个元素名称,1980年重新制定后包括了105个元素名称,1998年确定了101-109号元素的名称。

已发现的118个元素列表

元素

  化学元素周期表发明者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以下表格列出已发现的118的元素,其元素名称可以连结到对应的化学元素条目,表格中还有以下的项目。

原子数、名称及元素符号都是用来区分各化学元素。

族、周期及分区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物质状态是元素在标准状况下的状态。

存在情形将元素分为三种:自然界存在的稳定化学元素、自然界存在,但没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以及人工合成的元素。

说明将元素作一简单的分类:分为碱金属、碱土金属、卤素、镧系元素、锕系元素、金属、半金属、惰性气体、非金属及过渡金属。

蕴藏量

蕴藏量即是地球中,所含元素数量,若依质量来排序现时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前八个分别是氧(46.6%)、硅(27.7%)、铝(8.1%)、铁(5.0%)、钙(3.6%)、钠(2.8%)、钾(2.6%)、镁(2.1%) 。

若考虑包括地幔及地核的整个地球,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前八个分别是铁(32.1%)、氧(30.1%)、硅(15.1%)、镁(13.9%)、硫(2.9%)、镍(1.8%)、钙(1.5%)及铝(1.4%) 。

历史

元素

 门德列夫1869年提出的周期表

定义的演变

化学元素的概念基本上是指无法再进一步分解的物质(严格来说,是用化学反应无法再进一步分解的物质),在历史上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的定义:早期的定义(类似古希腊时的定义)、化学上的定义及原子的定义。

早期的定义

“元素”一词在公元前360年被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先使用,在他的语录《蒂迈欧篇》 中,讨论了一些有机和无机的物质,这可算是最早期的化学著作。柏拉图假设了一些细微的物质有一些特别的几何结构: 正四面体(火)、正八面体(风)、正二十面体(水)、正六面体(地)及正十二面体(宇宙)。

除此之外,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在其著作《论自然》(On Nature)中,使用了“根”(希腊文: ῥιζὤματα )一词。亚里斯多德在《 论天 ( 英语 : On the Heavens ) 》等著作中构想出五元素说,在柏拉图的四种元素中再加上 以太 (精质),亚里士多德对“元素”的正式定义见于《 形而上学 ( 英语 : Metaphysics (Aristotle) ) 》 :

建基于以上的理论,在公元790年,阿拉伯化学家贾比尔假设出金属由两种元素组成:硫,作为"火石",用以解释其可燃性,和水银,用以解释理想中的金属性质。 到中世纪时,瑞士医生及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提出了三元素理论:硫使物质有可燃性,水银使物质有挥发性和稳定性,而物质使金属有固体性。

化学定义及原子定义

1661年,爱尔兰自然哲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发现不止以往古人认为只有四个古典元素。1789年出现了第一个现代化的化学元素列表,其中包含33个元素,并有元素的基本资料。1818年,已发现元素增加至四十多种。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表的元素周期表中,有66种元素。

直到20世纪初,元素被定义为不能被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换句话说,一种化学元素不能转化成其他化学元素。1913年,亨利·莫塞莱发现原子中的核电荷是原子的原子序,介定了目前原子的基础定义。1919年,有72个已知的元素。1955年,为了纪念门捷列夫,于是把第101种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钔。现今,共发现了118种元素,参见元素周期表。

许多元素的发现及认可

有十种物质,人类在史前时代就已熟悉,后来确认是元素:分别是碳、铜、金、铁、铅、汞、银、硫、锡及锌。在公元1500年前又发现了其他元素的物质,分别是砷、锑及铋。在1750年之前又发现硫、钴及铂。

大部分存在在自然界的元素在1900年都已发现,包括:

一些现在在工业上常见的元素,例如铝、硅、镍、铬、镁及钨。

许多容易反应的金属,例如锂、钠、钾及钙。

氟、氯、溴及碘等卤素。

气体,例如氢、氧、氮、氦、氩、及氖。

大部分的稀土元素,包括铈、镧、钆及钕。

大部分常见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铀、钍、镭及氡。

在1900年之后发现的元素有:

最后三个自然界存在的稳定元素:铪、镥、铼。

钚,最早是由格伦·西奥多·西博格在1940年合成,但后来发现在自然界有半衰期长的同位素。

三个意外发现,自然界存在的元素(镎、钷、锝),一开始都是人工合成,后来发现在自然界的矿石样品中有痕量的元素。

铀或是钍的衰变产物(砹、钫及镤)

许多合成的超铀元素,从原子序较小的镅及锔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元素
电脑编码在信息技术上:
· HTML元素
来源:w3schools.com文件结构元素>...>...>...文件头元素>...>...文件内容元素在可视化浏览器中,可显示元素可呈现为区块或内行。虽然所有元素是文件序列之一部分,但是区块元素出现在其父元素中:作为不跨行之矩形对象;使用区块边距,其宽度及高度内容可在周边元素中被单独设置。反言之,内行元素被视为文件文字流之部分;其无法拥有边距、宽度或高度设置,并且跨行。区块元素区块元素(或称区块层级元素)拥有矩形结构。在默认情况下,这些元素将跨越其父元素的整个宽度,因而不允许任何其他元素占据其相同水平空间,因为已被放置。区块元素的矩形结构经常称之为盒模型,并由几个部分所组成。每个元素包含以下内容:一个元素的内容(content)是放置在一个元素的打开和关闭标记之间的实际文字(或其他媒体)。一个元素的留白(padding)是该内容周围的空位,其仍构成上述元素...
· 铂系元素
铂系元素主要性质的比较参见左方有锰族元素右方有铜族元素上面有铁系元素锕系元素镧系元素
· 重元素
参见化学元素
· 氮族元素
物理性质氮族元素主要性质的比较化学性质氮族元素中非金属(氮、磷、砷)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可用RH3表示,且有NH3>PH3>AsH3。最高氧化物的化学式可用R2O5表示,其对应水化物为酸且有HNO3>H3PO4>H3AsO4。并砷虽是非金属,却已表现出某些金属性,而锑、铋却明显表现出金属性。部分方程式:N2+O2=2NO(大气放电)2NO+O2=2NO23NO2+H2O=2HNO3+NO(大气固氮)N2+3H2=2NH3(高温高压、催化剂)NH4Cl=NH3↑+HCl↑NH3+HCl=NH4Cl4NH3+5O2=4NO+6H2O(加热、催化剂)2NO+O2=2NO23NO2+H2O=2HNO3+NO↑(制硝酸)4HNO3=2H2O+4NO2↑+O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其浓溶液与金属反应以Mg、Cu为分界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