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彩瓷
历史
“洋彩”是督陶官创新时所运用的名词,从里面的“洋”字,便可以知道是和与西洋有关,因在制作时都会运用了西洋绘画技法。督陶官唐英曾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再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 洋彩器上不同的御制诗、“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都充分说明清高宗对洋彩的重视,或可解读为清高宗认为洋彩足以代表清朝盛世的创新工艺。
纹样风格
采用西洋绘画技巧及元素
西洋明暗光点技法应用于圆形物体的绘制。
花卉草叶绘制时,使用白色的釉料渐层效果,加强明暗对比,也制造出影效果。
使用明暗阴影透视的绘画技法来描绘人物,增添人物立体感。
花卉样式除传统的牡丹莲花外,开始出现西洋花卉,如:洋菊。另外草叶纹也有西洋藤蔓纹饰的应用。
皇帝御制诗及款印
此器上西洋元素及技法的运用颇为乾隆皇帝所偏好。“宫廷御制诗”为乾隆洋彩器之一大特色,乾隆皇帝常为洋彩器作诗赞咏,足见皇帝对此器类之喜爱以及重视。乾隆皇帝对洋彩器十分钟爱,故常在乾隆时期所产之洋彩器上钤印,最常见之印款为“乾隆辰翰”、“惟精惟一”等。
器形
玲珑旋转器
配合清高宗艺术创作旺盛的企图心,身为御窑厂的监造官唐英费尽巧思,屡屡开创新样,博取君心。自乾隆七年始,磁胎洋彩制品益趋精细,讲究镂空、穿透、旋转、层层相套、纹饰多样,制作工序困难、复杂、奇巧,极富挑战,选展的“玲珑镂空转心瓶”被后世誉为鬼斧神工。乾隆八年(1743)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提到烧造得九种新样式进呈,这些新样皆可从故宫院藏器一一对照得出。 转心瓶器可以分为易于操作及需有专人操作两个群组,第一组的尺寸多半在四十公分以下,因转动机巧的设计所在,又可以在从中再分为三个样式:第一式为整件作品的转动机能都设置在底足,器形有碗及瓶两种,碗类瓷器以“粉青印花游鱼转足碗”及“洋彩山水诗意转呎碗”为代表,而瓶器则以乾清隆的“古铜釉描金葫芦转旋器”为代表。第二式为整件作品的转动机巧位于颈部,这是转心瓶作品中最为常见的设计组合,以清乾隆的“洋彩番莲蟠螭纹转心瓶”为代表。第三式为整件作品可转动的部分位于颈部或腹部之处,转动时必需触动整件作品的颈部或整个镂空的腹部,方能使之转动。这类作品以“洋彩开光山水诗意瓶”和“洋彩青花描金镂空渣斗”为代表。第二组由专人操作的尺寸高约在七十公分左右,代表作品为“霁青釉粉彩乾隆行围图旋转瓶”。
转心瓶中西交流的现象
转心瓶的技法早于清朝时期俟可以在国家可以见得到,陶工在十一世纪发现了熔块的配方,进以产生了烧制坚硬陶瓷的秘诀后,亦生产了穿透镂空的双层器,由此可见以玲珑镂空技法完成的双层器的制作技法可能受到国家外销的陶艺品影响。而透过《活计档》中指更发现在雍正朝制造的文物已经出现一些在名称上已经具备旋转器机能的设计,如“转盒”及“转台”等便是其中的例证,而这上西洋的作品的制作时间都远较转心瓶的制作时间为早,所以不挂排除转心瓶的设计是受到这些西洋的产物影响。
完全相同的成对瓷胎洋彩
乾清宫所藏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大多成对制作,但二者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磁胎洋彩的形制、纹饰、构图与处理细节,几乎完全一样;磁胎画珐琅,外形虽一样,纹饰却不尽相同。这种完全相同与同中有异的特征,则为辨识磁胎洋彩与画珐琅的基本重点。重要的成对瓷器包括“磁胎洋彩红地团花山水汤碗”、“磁胎洋彩翠地锦上添花玉环胆瓶”、“磁胎画珐琅家雀八哥胆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