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西厢记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4
转发:0
评论:0
剧情简介唐代贞观年间,书生张珙(张君瑞)路经普救寺,寄居寺内。在寺内张君瑞偶遇崔莺莺。莺莺到花园焚香,与张君瑞相唱和,张生为之倾倒。孙飞虎欲强索崔莺莺为妻。崔夫人无奈之下,宣称退贼兵者可以娶崔莺莺为妻。张珙致书杜确解除孙飞虎之围。然而,崔夫人后反悔,让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张君瑞为了与崔莺莺成婚,只得上京赶考。演出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根据王实甫剧作改编,由苏雪安执笔。1953年10月,该剧首次排演,袁雪芬饰莺莺、范瑞娟饰张珙、傅全香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1953年,胡汝慧执笔改编《西厢记》,为越剧《西厢记》的另一个版本,浙江越剧团常以此本演出。

剧情简介

唐代贞观年间,书生张珙(张君瑞)路经普救寺,寄居寺内。在寺内张君瑞偶遇崔莺莺。莺莺到花园焚香,与张君瑞相唱和,张生为之倾倒。孙飞虎欲强索崔莺莺为妻。崔夫人无奈之下,宣称退贼兵者可以娶崔莺莺为妻。张珙致书杜确解除孙飞虎之围。然而,崔夫人后反悔,让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张君瑞为了与崔莺莺成婚,只得上京赶考。

演出

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根据王实甫剧作改编,由苏雪安执笔。1953年10月,该剧首次排演,袁雪芬饰莺莺、范瑞娟饰张珙、傅全香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

1953年,胡汝慧执笔改编《西厢记》,为越剧《西厢记》的另一个版本,浙江越剧团常以此本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厢记
历史沿革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来自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但“始乱之,终弃之”,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有赵令畤所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其情节基本同于《莺莺传》,但对张生的态度变为谴责。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解元(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求助于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元代时王
· 西厢记―红娘
红娘(《西厢记》中人物)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北宋以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中文名红娘出自《西厢记》作者王实甫补充形象分析形象分析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
· 褚邱与《西厢记》
在辉县市西约20公里处,有一处村落名褚邱,这里有钟声洪亮的普救寺,有白马将军庙庙基,让人最为关注的是,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元代时,褚姓首居于此,因该地沙丘起伏,故名褚丘。明代称褚丘镇,后复初名,今称褚邱。据考证,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起源于唐代的《莺莺传》,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将其改编成为《西厢记》,被代代相传至今,其发生地在辉县市冀屯镇褚邱村。说《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那里,是因为当地诸多村镇能够证实崔莺莺与张生故事的遗迹甚多,在冀屯镇上官村有莺莺坟,在上八里镇有李虎寨、炮台岭,褚邱村西北部有白马将军庙遗址等。而且,褚邱村的崔姓历史上确有人在朝中做过相国,当时皇帝曾授以“崔相国”匾额。日前,记者来到普救寺,未进寺门,先闻钟声。透过密密的柏树林,看到了悬有“普救寺”匾额的寺院大门,三座高大的仿古塔巍然屹立。入院站定,睹物思人,抚今追昔,不觉使人感慨万千。“...
· 西厢记诸宫调
重要性中国真正的戏剧,始于元代的杂剧,在元杂剧之前,戏曲史上《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有着戏剧形式初步形成的意义。而最重要的,在《西厢记诸宫调》的散文中,已带有代言体的倾向。吴梅称元剧的来历,远祖是宋代大曲,近祖是《董西厢》。翻译《董西厢》英译本由陈荔荔译出,1976年于剑桥出版;荷兰文译本由WiltL.Idema(伊维德)译出,1984年于阿姆斯特丹出版。参见西厢记会真记参考文献
· 董解元西厢记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著有《西厢记诸宫调》,后来元代的王实甫参考董解元写了《西厢记》,有董西厢王西厢之分。清代金圣叹删本,变喜剧为悲剧。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因说唱时用弦乐器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弦索西厢》或《西厢弹词》。通称《董西厢》。这部诸宫调是以唐代元稹《莺莺传》传奇小说为基础,并从李绅莺莺歌、宋代赵令畴〔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作品中汲取营养而写成的。作者把一篇不满3000字的传奇改编为5万多字的讲唱文学作品,使它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作者作者姓董,"解元"是金、元社会对读书人的敬称。近人卢前《饮虹曲题跋》引《玉茗堂钞本董西厢》清代柳村居士跋说:"董解元,名朗",可备一说。元代钟嗣成在其《录鬼簿》卷上"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中,将董列居第一,并注云:"大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载略同。但也有人称他为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