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学士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7
转发:0
评论:0
起源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首创,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宋代就常以大学士作为贴职。明朝的大学士废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丞相胡惟庸被斩杀,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一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被终止,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

起源

大学士 一职乃唐中宗时首创,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宋代就常以大学士作为贴职。

明朝的大学士

废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丞相胡惟庸被斩杀,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一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被终止,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一般秘书之职,属翰林院。《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洪武二十五年,明廷重定官品,大学士排名在翰林院学士之后,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明成祖即位,复原名并选入直文渊阁,始称内阁。洪熙年间增加谨身殿大学士。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班位次始列六部尚书之上。

体制上,殿阁大学士名号的固定排名是: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但实际上,名号在最前面的才是首辅,并不一定是华盖殿大学士,名号第二位的就是次辅。

内阁之名

内阁之预机务,自建文四年始也。翰林院之入内阁,自解缙开始。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以文渊阁印钤封进御之件。此外文移,皆借用翰林院印。故于翰林院堂上设公座,视大学士几位,则设几座,故称曰中堂。是堂乃翰林院之大堂,非内阁之堂也。

仁宗、宣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首辅之名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 首辅 ,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得到皇帝宠信的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可比以往的宰相。“宣德中诏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保太子太傅戸部尚书夏原吉辍部事,朝夕侍左右,赐珊瑚笔,格玉砚条旨,然不与阁职。”“内阁臣职在司内外制而已,未有所谓调旨也。自宣德中大学士二杨公与尚书蹇、夏始有调旨之说。” 但蹇义、夏原吉并未入阁,而处理奏章主要还是召大臣面议为主。故宣德朝实有调旨票拟之事,并无调旨票拟之制。英宗正统初年,“英宗九岁登极,凡事启太后,太后避专,令内阁议行,此内阁票旨之所由始也。” 内阁初无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之事则由阁臣同寅协恭,共同商议。“弘、正以后居首者始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绝矣。” 嘉靖朝,严嵩专断,与次辅不相关白,后夏言为首辅“凡所拟旨,行意而已,不复顾问嵩。” 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三日不出阁,吏以函捧章奏就第票拟,次相在阁坐候,票进乃出。” 可知明中叶,嘉靖、隆庆、万历初三朝(1543-1582年,40年间),调旨票拟之权尽落首辅之手,所谓首辅大学士无相之名,有相之实也仅这四十年间之事,不能扩大至整个明朝。张居正死后调旨票拟之权又回到群辅“协恭”,天启再由内阁同官“协恭”转换成“分票”,崇祯年间因阁臣倾轧角争,内阁作用仅剩“分票”署名票拟,以便追查责任,内阁票拟徒具虚名,遑论首辅。

清朝的大学士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南书房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军机处的兴起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 三殿三阁 ”。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冯铨五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翻译。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更动年表

天聪二年

天聪十年

顺治元年

顺治二年

顺治八年

顺治十年

顺治十五年

顺治十八年

康熙九年

康熙十年

康熙十一年

康熙十二年

康熙三十八年

康熙六十一年

雍正三年

雍正四年

雍正七年

雍正八年

雍正十年

乾隆十三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五十八年

宣统三年

重要附属机构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兼理大臣,无员限,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内特简。掌察诸司谕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

行走司官,汉四人。并于吏、兵、刑、工四部选补。

委署主事,满洲一人。

笔帖式四十人

额外笔帖式八人。

中书科

稽察科事内阁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内阁学士内特简。掌稽颁册轴。

掌印中书,满洲一人。

掌科中书,汉一人。

中书,并从七品。满洲一人,汉三人,掌缮书诰敕。

笔帖式十人。

分办本章处凡五

满本房,司缮写

汉本房,司翻译

蒙古本房,司翻译外藩属国文字

满票签处,司缮写满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汉票签处,司缮写汉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除此之外尚有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副本处,饭银库,俱由大学士委侍读以下官司之。惟批本处额置满洲翰林官一人,请旨简派。有中书七人。满中书内补授。

越南的大学士

更多资料:阮朝官职表

1428年,越南人黎利发动反对明朝的起义,建立后黎朝。黎利模仿明朝的官制,在其朝廷中设立大学士之职,其作用与明朝的大学士相似。此后,阮朝也沿袭了后黎朝的官制,设立大学士职务。

阮朝的大学士名号有五种:

勤政殿大学士(越南语: Cần chánh điện Đại học sĩ / 勤政殿大學士 ),为正一品。

文明殿大学士(越南语: Văn minh điện Đại học sĩ / 文明殿大學士 ),为正一品。

武显殿大学士(越南语: Võ hiển điện Đại học sĩ / 武顯殿大學士 ),为正一品。

东阁大学士(越南语: Đông các Đại học sĩ / 東閣殿大學士 ),为正一品。

协办大学士(越南语: Hiệp biện đại học sĩ / 協辦大學士 ),为从一品。

其中,勤政殿、文明殿、武显殿、东阁四位大学士,被称为阮朝的“朝廷四柱”(越南语: Tứ trụ triều đình / 四柱朝廷 )。

参考文献

来源

《清史稿》,卷114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 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萧一山:《清朝通史》. 1963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钱实甫 编:《清代职官年表》. 1980年,北京:中华书局

参见

翰林院

协办大学士

军机处

同平章事

宰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阁大学士
参见明朝内阁参考文献
· 协办大学士
越南协办大学士越南阮朝模仿清朝的官制,亦设有协办大学士的官职。同庆乙酉年(1885年),为避同庆帝阮福昪讳,改名协佐大学士。成泰维新年间(1889年—1916年),多不再避讳。启定元年(1916年),同庆帝之子启定帝即位,再改为协佐大学士。参考文献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参见清朝大学士列表
· 中极殿大学士
参考文献^《明史》(卷72):“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悉罢诸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又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太祖实录》卷239:“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
· 大学士施宜生
施宜生(?-1160年)原名施逵,字必达;后改名宜生,字明望,晚号三住老人,福建邵武人。博闻强记,少时即由乡贡入太学。屡举不第,宋政和四年,擢上舍第,试学官,为颍州教授,从赵德麟游。金兵入汴,投顺刘豫,入金为翰林学士。从范汝为义军,后获罪愆,乃北上仕伪齐,复入金,官至翰林讲学士。正隆四年(1159年)出使大宋,宋臣以首丘讽之,宜生意动乃为庚语道:今日北风甚劲,又以笔扣几道"笔来,笔来!"以隐语泄露军机,暗示宋朝开始警备,回国后遭到金人烹杀。宜生工诗,在颍州深受苏(轼)门濡染,甚有诗名,有文集传世。基本信息出生地福建邵武主要作品《太师梁王宗弼墓铭》字号字必达字明望号三住老人别称施逵所处时代金朝本名施宜生民族族群汉族主要成就礼部侍郎翰林侍讲学士去世时间1160年出生时间不详目录1金史2京剧北风紧3主要作品金史《金史》称:施宜生,字明望,邵武人也。博闻强记,未冠,由乡贡入太学。宋政和四年,擢上舍...
· 大学士余国柱
余国柱字两石,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衔。湖北大冶人,顺治九年进士,康熙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简介折叠编辑本段.【字号】:字两石【性别】:男【民族】:汉【朝代】:清【籍贯】:湖北大冶【资料来源】:湖北历史人物辞典【生平简介】:余国柱清代官员。字两石。大冶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任兖州推官,迁任行人,掌传旨及册封事宜。后转任户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876年),授户科给事中。当时用兵频繁,他屡上书论筹饷之策。二十年,升左副都御史,不久出任江宁巡抚。因迎合明珠,遂得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高职。曾向江宁巡抚汤斌勒索,被拒绝,乃尽力倾轧汤斌。康熙二十六年,升为武英殿太学士,与明珠勾结更紧,时人称他为“余秦桧”。后左佥都御使郭L在《特纠大臣疏》向清圣祖参劾了明珠和他二人的贪赃行为,明珠被罢相,他亦被革职。后居江宁。因营造宅第,被给事中何金兰弹劾,乃被逐回原籍,卒于家。.人物故事折叠编辑本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