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
生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历任广东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提督广东学政,官至直隶通永道。李鼎元为官清廉,嘉庆七年(1803年)客死扬州,死时一贫如洗,友人合资以葬。友人吴山尊挽李鼎元联:“百金囊尽扬州死,万里魂归蜀道难。”李调元聪敏好学,治学广泛。李调元与其父李化楠、堂弟李鼎元、李骥元皆中进士,兄弟同入词林,有“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之誉,兄弟三人合称“绵州三李”。著作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喜欢诗画并著有《万善堂稿》、《石亭诗集》、《石亭文集》,而则李调元醉心饮食文化,在父亲所著《醒园录》基础上撰写成《醒园食谱》,全书记载烹调39种、酿造24种、糕点小吃24种、食品加工25种、饮料4种、食品保藏5种等共121种。今四川罗江有李调元纪念馆,电影《天下第一筵》亦提到李及其对川菜的贡献,但错将《醒园录》的作者张冠李戴于李调元。李调元为北京四川会馆题写的对联...
生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历任广东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提督广东学政,官至直隶通永道。李鼎元为官清廉,嘉庆七年(1803年)客死扬州,死时一贫如洗,友人合资以葬。友人吴山尊挽李鼎元联:“百金囊尽扬州死,万里魂归蜀道难。”
李调元聪敏好学,治学广泛。李调元与其父李化楠、堂弟李鼎元、李骥元皆中进士,兄弟同入词林,有“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之誉,兄弟三人合称“绵州三李”。
著作
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喜欢诗画并著有《万善堂稿》、《石亭诗集》、《石亭文集》, 而则李调元醉心饮食文化,在父亲所著《醒园录》基础上撰写成《醒园食谱》,全书记载烹调39种、酿造24种、糕点小吃24种、食品加工25种、饮料4种、食品保藏5种等共121种。今四川罗江有李调元纪念馆,电影《天下第一筵》亦提到李及其对川菜的贡献,但错将《醒园录》的作者张冠李戴于李调元。
李调元为北京四川会馆题写的对联: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
^李调元研究泛谈
^李调元纪念馆
相关条目
川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调元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子。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踏倒磊桥三块石;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
· 牧童难倒李调元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才思敏捷,以善对而闻名。某日调任广东当学政,有一牧童故意在李经过的路上以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李坐轿路经此地,石桥被轿夫踢倒,牧童责问轿夫,双方争吵不休。李调元下轿调解。牧童说:“你既是李大人,听说善于作对,小子出个上联请你对吧!”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踢破磊桥三块石李调元想了好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以后,冥思苦想,茶饭无心,妻子问知其故,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出”字,然后用剪刀一剪,剪成两个“山”字。李调元恍然大悟。于是次日一早即到约定地点,见到牧童,对出了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牧童哈哈大笑:“李大人,这下联恐是你夫人想出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针线、剪尺打交道,男子汉大丈夫则应将剪子换作斧头。何不就将下联改为:劈开出路两重山李调元面红耳赤,但内心颇为佩服。那牧童却又说:“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李大人是文人学...
· 牧童难倒李调元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才思敏捷,以善对而闻名。某日调任广东当学政,有一牧童故意在李经过的路上以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李坐轿路经此地,石桥被轿夫踢倒,牧童责问轿夫,双方争吵不休。李调元下轿调解。牧童说:“你既是李大人,听说善于作对,小子出个上联请你对吧!”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踢破磊桥三块石李调元想了好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以后,冥思苦想,茶饭无心,妻子问知其故,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出”字,然后用剪刀一剪,剪成两个“山”字。李调元恍然大悟。于是次日一早即到约定地点,见到牧童,对出了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牧童哈哈大笑:“李大人,这下联恐是你夫人想出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针线、剪尺打交道,男子汉大丈夫则应将剪子换作斧头。何不就将下联改为:劈开出路两重山李调元面红耳赤,但内心颇为佩服。那牧童却又说:“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李大人是文人学...
· 清代官员桑调元
清代官员、学者。字伊佐,一字|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即聪明勤奋,且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中文名桑调元别名字伊佐国籍清代出生地钱塘出生日期1695逝世日期1771职业官员代表作品《大梁书院学规》目录1人物简介2清史文载3代表诗作人物简介桑调元(1695~1771)雍正四年(1726)举顺天乡试,十一年(1733)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桑调元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桑调元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编撰《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与《泺源书院学规》等。另有《五岳诗集》二十卷、《文集》三十卷、《桑|甫诗集》十四卷、续集...
· 清代官员桑调元
清代官员、学者。字伊佐,一字|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即聪明勤奋,且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人物简介桑调元(1695~1771)雍正四年(1726)举顺天乡试,十一年(1733)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桑调元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桑调元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编撰《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与《泺源书院学规》等。另有《五岳诗集》二十卷、《文集》三十卷、《桑|甫诗集》十四卷、续集二十卷、《论语说》、《躬身实践录》、《桑孝子旌门录》等。清史文载桑调元,字|甫,钱塘人,为孝子天显之子。天显亲病革,合羊脂和粥以进。亲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