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削藩政策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郡国并行制”,除了皇帝直属的“王畿”以外,并将其他的领地分封给各个兄弟成为诸侯王;而刘邦驾崩后,吕后家族发动“诸吕之乱”,虽被平定,但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引起祸根。汉景帝纳晁错之言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将诸侯封地在其死后分封各子,而不再由一个王子继承,造成诸侯数量大幅增加但各人的封地面积则大大减小,于是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晋朝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司马曜拜自己的亲弟弟司马道子为司徒、录尚书事,委以朝政大任,排挤把持朝政并占据扬州战略要地的陈郡谢氏家族。司马道子与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国宝等人联手谤毁谢安,迫使谢安离开朝廷,出镇广陵。不久,晋孝武帝又乘谢安派出的北伐军被慕容垂击败之机,削夺谢安的军权,任命司马道子为扬州刺史、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的文武部属皆拨入了骠骑将军府。再后来,谢安之侄谢玄的北伐军在中原因丁零人翟辽的势力而陷入胶着...

汉朝

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郡国并行制”,除了皇帝直属的“王畿”以外,并将其他的领地分封给各个兄弟成为诸侯王;而刘邦驾崩后,吕后家族发动“诸吕之乱”,虽被平定,但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引起祸根。

汉景帝纳晁错之言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将诸侯封地在其死后分封各子,而不再由一个王子继承,造成诸侯数量大幅增加但各人的封地面积则大大减小,于是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

晋朝

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司马曜拜自己的亲弟弟司马道子为司徒、录尚书事,委以朝政大任,排挤把持朝政并占据扬州战略要地的陈郡谢氏家族。司马道子与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国宝等人联手谤毁谢安,迫使谢安离开朝廷,出镇广陵。不久,晋孝武帝又乘谢安派出的北伐军被慕容垂击败之机,削夺谢安的军权,任命司马道子为扬州刺史、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的文武部属皆拨入了骠骑将军府。再后来,谢安之侄谢玄的北伐军在中原因丁零人翟辽的势力而陷入胶着,谢玄上疏谢罪,朝廷于是就作慰问并让他还镇淮阴,不久又改任他为会稽内史。陈郡谢氏的势力因而被大大削弱,东晋皇室的中央集权一度得到了切实的加强。

但是,由于司马道子放肆弄权、无度,招致许多朝臣的不满,晋孝武帝担忧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朝臣的支持,于是以外戚王恭为青兖二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郗恢为雍州刺史,以他们作为外援抗衡司马道子的势力。司马道子于是升王国宝为中书令、中领军,又引王国宝堂弟王绪为心腹,主相之间朋党相争,最终引发了王恭之乱,使得一度振兴的皇室势力再度被削弱,给了野心勃勃的桓玄以可乘之机。

刘宋

宋孝武帝刘骏是一个颇有作为、积极改革制度的皇帝。他加强中央集权,撤除“录尚书事”职衔,并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镇实力。454年7月28日,因扬、荆二州地大兵多,刺史易生异志,宋孝武帝下诏分割扬州、浙东五郡为“东扬州”,并由荆、湘、江、豫四州分割出八郡,划归“郢州”,荆、扬二州自此削弱;撤除“南蛮校尉”一职,戍兵移镇建康,增强京师武备。同年,宋孝武帝因刘义宣叛乱,有意削弱诸王侯权势,江夏王刘义恭于是奏请裁损诸王侯车服器用、乐舞制度九条,宋孝武帝准奏后,更另有司增订至二十四条,全面抑制藩王地位,威福独专。宗王兄弟中只有七弟刘宏被亲爱重用。宋孝武帝同时重用江东寒门沈庆之与伧荒北人柳元景,依照两人的功绩,先后提拔为三公,开启吴兴沈氏与河东柳氏攀升为南朝高门的起始之路,并开创南朝寒门、寒人以军功升为三公的先例。

458年(大明二年),在外放颜竣并处死王僧达后,宋孝武帝欲、专擅朝纲,因此除了高门蔡兴宗与袁顗以外,从此不再放权给宗王兄弟与高门强族的大臣,专委任幸臣充作耳目,隐刺朝政,形成后代所谓“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宋孝武帝的集权统治也被史书称为“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

唐朝

唐朝立国至唐中宗、唐睿宗,几次大型政变如玄武门之变、唐隆之变等,多是由诸王拥兵所发动的。

开元年间,唐玄宗以中国地置十节度使,对非宗室将领授兵统辖;又在长安置十王宅(后为十六宅),以为诸王子及嗣王居所。唐代亲王自始都会留在十六宅而不领兵,节度使以上的官职也是遥领而已,并不出阁。至此唐朝的军事力量由宗室滑到藩镇节度使手中,最后发生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仅是唐朝150余年的藩镇割据的开始。

对于由宗室转为异姓将领的藩镇割据,唐朝中央政府依然致力打击。唐德宗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唐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李惟岳联合淄青节度使田悦起兵叛乱。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节度使,与幽州节度使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又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唐德宗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然后任命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王武俊、朱滔等人的不满,形势很快发生逆转。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德宗的建中削藩刚开始便遭遇严重挫折,最终因“泾师之变”半途而废。

唐宪宗的元和中兴消灭了西川刘辟、淮西吴元济、淄青李师道等藩镇,迫降了成德王承宗、魏博田弘正、卢龙刘总等河朔三镇,唐朝的中央集权一度得以重振。然而继位的唐穆宗昏庸无能,对投降的河北藩镇处置不当,又使得朝廷委任的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被叛将杀害、魏博节度使张弘靖被叛将囚禁,河北藩镇复盛。黄巢之乱后由于朝廷被彻底削弱,就连南方的节度使也不再听命朝廷。唐昭宗又拥以亲王力量重建效忠朝廷的武装部队,但是计划因为劫持皇帝的同华节度使韩建十六宅亲王又告失败。后来黄巢降将、宣武节度使朱温于藩镇中坐大,初封东平郡王,再封梁王;弑唐昭宗后立唐哀帝,又命蒋玄晖杀尽哀帝兄弟,浮尸九曲池,后朱温篡唐为后梁。

终唐一代,藩镇祸患不绝,前期压抑同姓诸侯,后期压抑异姓藩镇。

宋朝

宋朝可能是整个中国封建帝国中削减地方兵权最成功的一个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在天下初定之时,就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赎买方式,把对军队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中,使得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期内,避免了地方势力坐大,尾大不掉这一困扰帝国的藩镇割据难题,但也造成了宋在国防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明朝

打败元朝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守卫边疆,依制可配备部分数目的部队。朱元璋封燕王朱棣于燕京,对蒙古残余势力进行追剿。朱元璋死后,因皇太子早丧而由皇太孙即位,是为明惠帝。惠帝过度激进地削减藩王权力,引发诸王不满。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进兵南京,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过于文弱又不懂得军事,屡出昏招,而燕王方面均为能征善战之宿将,故而官军节节败退。最后燕军入金陵,惠帝不知所终。朱棣以其与宫俱焚死,为其发丧。自即皇帝位,为明成祖,其后迁都燕京。

朱棣称帝后,采纳高巍的计策,效仿汉武帝的做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大量分封现有藩王的儿子为新的藩王,令其封地变得零碎狭小,并将封地位于北方边境和西南边境的宁王、辽王、谷王、岷王、韩王等藩王改封到南昌、荆州、长沙、武冈、平凉等内地城市。此外还对不遵法度的藩王采取“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的处理办法,废除了骄横不法的齐王朱榑、谷王朱橞和没有子嗣的安王朱楹、郢王朱栋的封国。

清朝

清初封明朝三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三藩,屏卫西南、华南以及东南地区。至康熙朝,三藩势力渐大,隐隐有割据之意。康熙帝决意削藩,三藩由此造反,史称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打出“反清复明”旗号。历年乃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削藩
?韩信本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再加上这些年在江湖上的闯荡,让韩信变得有些油滑,懂得如何在人生游戏的规则之内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在有些事情上,韩信做得并不完美,比如两次逼刘邦封他为王并加实地,导致刘邦对韩信的好感度大幅下降。其实韩信并非不知道乘人之危而要挟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但韩信两次这么做,只能有一个解释:他完全把刘邦当成自己的亲人,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耍赖的儿子一样。不过韩信对刘邦的信任,在灭楚之后,刘邦跑到定陶大营强夺韩信兵权时,基本上烟消云散了。在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基本摸清了刘邦对他的态度,在刘邦眼中,他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论私交是没有的。韩信不是傻子,他早就从刘邦屡夺其兵权上看出刘邦对他的防范心理,只是韩信太重感情,依然相信刘邦还把他当成自己人,“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结果刚灭掉项羽,刘邦就耍了两个手腕,一夺其军,二改齐为楚,削弱了韩信的实力。刘邦分封韩信居楚,表...
· 建文帝的失败与错误的削藩政策息息相关为什么他不适应推恩令削藩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推恩令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402年7月,明成祖朱棣登基为帝,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失败与错误的削藩政策息息相关,自古削藩就是一大难题,至今看来只有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效果最理想,那建文帝为什么不使用“推恩令”削藩呢?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平均分给自己所有的儿子。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趁机削弱他们的势力,藩王逐步瓦解,对朝廷不再具有威胁。建文帝之所以不使用推恩令削藩,主要是因为汉朝的藩王与明朝的藩王完全不同。西汉的藩王经历数代的发展,俨然就是国中之国,这些藩王直接管理封地,只接受皇帝的节制。虽然经历了“七国之乱”,但汉武帝还是心有余悸,通过推恩令将封地瓦解达到削藩的目的。明朝的藩王制度完全不同,朱元璋仿照春秋时期“尊王攘夷”,让会打仗的儿子去守边疆,效果其实还不错,朱元璋曾经感慨...
· 王迓兹削藩平乱救难民
王迓兹是子晋公系下八十代后裔。《瑞金县志》载:王万祥,字迓兹,郡庠生,生平负气重然诺,豪爽不拘绳检,尝为人排难解纷,至破析衣食资不倦。康熙十三年逆藩搆乱,山寇峰起,万祥团结乡人筑保守御。邻邑崖石寨贼尤猖獗,四出焚掠于宁都,掳得妇女数百口,财物无算,惧万祥之蹑其后也,以书来请和,誓不敢动其乡一草一木。但欲假道,以还万祥许之,潜伏兵于险俟,其至击之歼焉。所夺财物尽与其众。以空屋一所,处其妇女自己横刀坐守于外遍,招其亲戚归之。于是,贼相戒,莫敢犯其境,遂为一邑保障。死之日,远近走相号哭失声。
·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削藩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的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最终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割据状态,在唐德宗时期,藩镇更是嚣张,完全不把中央放在眼里。宪宗李纯登基后,一心想要恢复大唐之盛,就励志一定要削藩,就这样,开始除了长达数十年的削藩战争。削藩之战的过程永贞元年,杨惠琳叛乱,,宪宗命令河东兵、天德兵前去平乱。三个月后,张承金斩杀了杨惠琳,宣告平定杨惠琳成功。之后,宪宗又派高崇文、李元奕讨伐刘辟并抓住了李康。紧接着,越来越顺利,严砺上收复剑州,高宗文攻克了梓州,高崇文和刘辟在鹿头栅大战。高崇文破敌...
· 中国简史——藩镇割据和宪宗削藩
关键词:藩镇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中,唐王朝依靠地方节度使的力量平定了叛乱,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此外,唐朝统治者为了迅速平定叛乱,接受了大批叛军将领的投降,又将其册封为新的节度使,这就导致了地方藩镇林立、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的局面出现。唐德宗、唐宪宗时期,地方藩镇叛乱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的统治。唐宪宗即位后,全力推行武力削藩的政策,使唐朝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这次动乱之后,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地方武将控制的军队由屏藩朝廷的国家军队一变而成为割据地方的军阀武装。特别是在对安史降将如何处理的问题上,唐代宗姑息养奸,轻易地放过了李怀仙、李宝臣(叛将张忠志投降后被赐名)、田承嗣三大叛将,形成了卢龙、成德、魏博“河北三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三人在自己的藩镇内“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