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国际机场
历史
1960年代,关西地方的航空需求逐渐扩大,由于大阪既有的大阪国际机场(伊丹机场)缺乏腹地扩建,兴建“关西第二机场”的呼声孕育而生 。1963年,日本首相府内近畿圈整备本部提出的“大阪国际机场扩张整备与第二国际机场建设”计划获得内阁会议通过。由于大阪周边用地吃紧,日本政府决定以填海造地修建机场,并从大阪南港近海、神户近海、明石近海、淡路岛、泉州近海等5个预定地中选出泉州近海为场址。经过5年的填海工程,用了1.8亿立方米的土方,在原先水深达17至18米的大海里填出了5.11平方千米的机场用地。
机场第一期工程建有一条3500米长的跑道,航站楼主要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和日本建筑师冈部宪明设计,另外还有其多位著名的建筑师、工程师参与设计,采用玻璃和金属的高科技派建筑风格,长度达1.5千米。
机场快速铁路可以把乘客直接从机场送到大阪市内。机场的建设费用高达1.45兆日元,当时约合120亿美元。机场刚建成时,引来建筑界和工程界无数赞誉,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甚至称其为“新世纪的丰碑”。1993年并建立关西国际机场发电中心是一座火力发电厂,负责对机场岛供电。
但由于大阪湾海底的地质条件不佳,是很厚的淤泥,机场从建设之日起就一直在不停的沉降之中,目前机场所在的人工岛已经下陷了十多厘米。从机场营业之初,营运单位就不得不花费2,700亿日元用于维修和在地下室内建造一堵水泥墙以防海水渗入,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营运单位继续建设的信心。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关西机场于1996年开始第二期工程,透过填海把人工岛面积扩大到1,300公顷,以兴建第二条跑道及第二航站楼。目前机场第二条4,000米长的跑道(6L/24R跑道)已经于2007年8月2日开始运作,为日本第二条有4,000米长的跑道,原有的3,500米跑道(6R/24L跑道)成为副跑道。
2012年10月28日,第二航站楼启用,此航站楼为日本首座廉价航空公司使用的航站楼 。站楼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内部设计简单,采用单层式的开放式设计,共有9个飞机泊位。
关西国际机场最初的建设与运作,是由日本政府出资于1984年10月1日设立的“关西国际机场株式会社”( 関西国際空港株式会社 )负责。为了统合关空、伊丹这两座大阪联外机场的管理工作,日本政府在2012年4月1日成立 新关西国际机场株式会社 ( 日语 : 新関西国際空港 ) (简称“新关空会社”或NKIAC)来接手营运,原有的关西国际空港株式会社改组为新关空会社的子公司“ 关西国际机场土地保有 ( 日语 : 関西国際空港土地保有 ) ”。
营运统计
关西国际机场是日本第二大国际机场,也是日本第一个24小时营运的机场,更是全世界第一座采民营方式营运的国际机场。根据官方统计,在2005会计年度中,关西机场共有112,579次起降,其中包含72,251次的国际班机起降与40,326次的国内班机起降。总旅客人次16,428,399人,其中包含11,139,336人次的国际旅客与5,289,063人次的国内旅客。总货运量843,368吨,其中大部分都是国际货物运输,占了800,555吨,而国内货物则只有42,813吨。在每周航班数量上,以2006年度夏季(3月26日 - 10月28日)为例,每周有来自5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203班次的国内航班,与507班次的国际航班,共710班次,其中纯货运航班占了135班次,共享航班号的班机只计算实际起降的班机数量
联外交通
由于是位于孤立在海中的人工岛上,关西国际机场与日本本土的地面运输只能靠长度超过3.7千米的关西国际机场联络桥来联络。桥梁设有上下两层,其中上层为六线道的汽车车道,属关西空港自动车道的一部分。下层则为往返共两线的铁道路线,由西日本旅客铁道与南海电铁两家公司共用,终点站关西机场站( 関西空港駅 )与机场主体相连,提供班次密集的接驳服务。除了一般快车外,两家公司分别还推出可以快速往返于机场与主要都会区之间的特急列车,包括JR西日本的机场特急遥,与南海电铁的特急 ラピート ( 日语 : ラピート )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