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十三经注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14
转发:0
评论:0
概念“十三经注疏”与“十三经”两个整体性概念一同成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皇帝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并命京师国子监校勘印行。此为帝王朝廷首次将十三部经书、一套代表汉唐经学的特定注解一起赋予官方地位,标志着这两个概念完全确立。“注”即注释,也写作“注”,是对经书正文的注解,主要说明字义、通假、名物、制度,也阐发义理;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各部注,还有“传”、“章句”、“故(诂)”、“解”等名称。其中《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穀梁传集解》、《论语集解》均名“集解”,但前者意为集合《春秋》经文与《左传》传文一并注解,后二者意为集合多家前人的注解。“疏”即疏通,是对经文和旧注的进一步说明,重点在于串讲文意、阐发义理。从树立官方学术的角度,历代朝廷将其组织学者编写的疏称为“正义”。疏与注的关系是“疏不破注”,即疏的思想内容不去破坏注的体系,只在注的框架内讲解。作者、年代与内容构成各部注、疏...

概念

“十三经注疏”与“十三经”两个整体性概念一同成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皇帝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并命京师国子监校勘印行。此为帝王朝廷首次将十三部经书、一套代表汉唐经学的特定注解一起赋予官方地位,标志着这两个概念完全确立。

“注”即注释,也写作“注”,是对经书正文的注解,主要说明字义、通假、名物、制度,也阐发义理;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各部注,还有“传”、“章句”、“故(诂)”、“解”等名称。其中《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穀梁传集解》、《论语集解》均名“集解”,但前者意为集合《春秋》经文与《左传》传文一并注解,后二者意为集合多家前人的注解。

“疏”即疏通,是对经文和旧注的进一步说明,重点在于串讲文意、阐发义理。从树立官方学术的角度,历代朝廷将其组织学者编写的疏称为“正义”。疏与注的关系是“疏不破注”,即疏的思想内容不去破坏注的体系,只在注的框架内讲解。

作者、年代与内容构成

各部注、疏的作者不同。生卒可考的主要作者共有十四位,生活在从东汉(25-220)后半期到北宋(960-1127)早期约一千年的时段内。各部注自身的成书时间从西汉早期到唐玄宗天宝(742-756)之始,各部疏自身的成书时间从南朝(420-589)到南宋朱熹(1130-1200)生存之年,分别跨越九百多年和近八百年,共计近一千四百年。一部分的作者与年代不够明确,甚至有重大争议。内容包括十四部注(《毛诗》两部)和十三部疏。《毛诗注疏》内还附有间接说明性质的《诗谱》。

注的主要作者,能明确者有十位。注一般为学者个人私撰,也有多位作者先后写作、集体编纂或帝王著述的情况,如《周易注》的卦爻辞、《彖》、《象》、《文言》部分为王弼先作,《系辞》、《说卦》、《序卦》、《杂挂》部分是韩康伯后补;《论语集解》由何晏(领衔)、荀顗、曹羲、郑冲等人合撰;《孝经注》乃唐玄宗笔墨。《毛诗》的注有两个层次,一为《毛诗故训传》(毛传),二为郑玄《毛诗笺》 (郑笺),合称《毛诗传笺》。疏则多为朝廷组织学者集体编写,如唐朝初年由孔颖达(574-648)领衔编修的《五经正义》,北宋早期由邢昺(932-1010)主持撰写的《孝经正义》、《论语正义》和《尔雅疏》。私著者有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和杨士勋的《春秋穀梁疏》。此二人生活时代与孔颖达大致相当。

注的成书年代,《毛诗故训传》最早,写定在西汉早期,不晚于汉景帝(前157-前141在位)时 ;另外十三种,除《孝经注》写定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古文尚书传》争议较大外,其作者均生活在从108年到约385年这二百八十年左右的时间内,相当于东汉后期到东晋(317-420)中期,注本身亦诞生于此时段。疏的成书时间就集中得多,除作者不明的《春秋公羊疏》、《孟子疏》外,《五经正义》、《周礼疏》、《仪礼疏》、《春秋穀梁疏》成书于唐太宗(627-649在位)到高宗永徽(649-655)中;《孝经正义》、《论语正义》、《尔雅疏》成书于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间。

部分注、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尽管经过历代学者的大量研究,仍然不明确。如仅能确定《古文尚书传》并非汉武帝时孔安国作成,其主体部分的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晋 ,少量写定于南朝齐、梁之际(约502);《春秋公羊疏》题名作者唐代徐彦不可考,内容当作于南朝中 ;《孟子疏》不是邢昺同僚孙奭之手笔,而出于朱熹同时代邵武(今福建西北)士人之手 。其中《古文尚书传》的问题与今本《尚书》部分篇目的来源问题一同构成了经学史上最大的争议之一,从朱熹生活的时代一直持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

多数注、疏都有一篇序言。内容一般是以儒家立场叙述此经的性质、起源、成书、流传、前代研究、本书缘起、作者用意等。不同版本收录的序言多寡不一。

《毛诗注疏》中还包括了郑玄的《诗谱》,是间接性的说明文字,分列于各国风、二雅、各颂之前,分别介绍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的地理历史背景、创作时代及用意、吟咏场合等。《正义》亦疏通之。

流传及版本

第一次以“十三经注疏”为名将十三部经书及其注解一同刻板印刷,在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至世宗嘉靖四年(1525)之间,但其中的《仪礼注疏》由《仪礼图》代替。真正意义上的《十三经注疏》第一次合刻于嘉靖十二年(1533)至十七年间,主事者为时任福建按察使的李元阳(1497-1580)。帝王朝廷第一次钦定颁行始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全部刻成于二十一年(1593)。

后代多有重刊《十三经注疏》者。明末有毛氏汲古阁本。清代乾隆四年有武英殿刻本。嘉庆二十一年,阮元在江西南昌府学主持校勘刻印的版本比较完善,附有校勘记,通行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是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
· 《周礼注疏》主要内容
《周礼注疏》的作者为郑玄,贾公彦对其作疏,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0年11月收录于《十三经注疏》丛书中出版。《周礼》,原名《周官》,据说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下又设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但一般认为此书是汉代学者将周代制度理想化而撰成。《周礼》问世后,注家蜂起,门派林立,莫衷一是,东汉郑玄会通各家之说,作《周礼注》,一举取代了各家之说。唐代贾公彦又为《周礼》及郑《注》作《周礼疏》,成为《周礼》的又一功臣。后代读《周礼》者离不开这两家。但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讹误日增,又无标点,今人读之,困难重重。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新式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最好的本子。
· 《春秋穀梁传注疏》引书考论
摘要:《春秋穀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穀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文献之功极大。《春秋穀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文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辨证的分析和研究。
· 《四库全书》经部之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的形成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时,《乐》已不见流传,只余《诗》、《书》、《礼》、《易》、《春秋》而称“五经”。有人认为《乐》亡佚于秦始皇的焚书,也有人认为《乐》本来就没有文字,只是配合诗或礼来演奏的乐谱。东汉时有“七经”之说,即“五经“之外加《论语》、《孝经》。至唐有”九经“之说,即将”五经“中的《礼》代之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代之以”《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亦有人以为“九经”只是将东汉“七经”的《礼》代之以“三礼”而已。唐文宗年间又将《易》、《书》、《诗》、《周礼》、《仪礼》、《...
· 儒家十三经之《仪礼》——历史来源
《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带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烙印。但还不能说所有的仪节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为其中有些形式是从氏族制时期传袭下来的礼俗。所以通读这书,不仅能了解周鲁各国贵族生活的一些侧面,还可以从中窥探远古的史影。比如冠礼,就是由远古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的。杨宽在《冠礼新探》中说:“成丁礼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经的仪式。按照当时的习惯,男女青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正式成员的条件……如果训练被认为合格,成年后,便可参与成丁礼,成为正式成员,得到成员应有的氏族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必须履行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参加主要的劳动生产和保卫本部落的战斗等。”到了奴隶制社会,冠礼成为贵族在本族中举行的“成丁礼”了。贵族袭用了传统的形式,而赋予了新的内容,举行这种冠礼的目的是: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