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管子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3
转发:0
评论:0
作者“管子”书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史记》肯定《管子》为管仲之作:“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其书世多有之”。晋朝傅玄开始对《管子》一书的作者产生疑议,他说“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为,轻重诸篇尤鄙俗。”,唐代孔颖达亦称“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所录”。朱熹则表示管仲不是有时间写书的人。《四库全书总目》云“今考其文,大抵后人附会多于仲之本书”。郭沫若认为《管子》中《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等篇为宋钘、尹文的著作。内容结构《管子》一书共八十六篇,其中有十篇文已佚。《管子》全书十六万言,内容可分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管子》内容很庞杂,甚至间有牴牾,文章有很强的法家色彩,包括大量具体的...

作者

“管子”书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史记》肯定《管子》为管仲之作:“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其书世多有之”。晋朝傅玄开始对《管子》一书的作者产生疑议,他说“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为,轻重诸篇尤鄙俗。”,唐代孔颖达亦称“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所录”。朱熹则表示管仲不是有时间写书的人。《四库全书总目》云“今考其文,大抵后人附会多于仲之本书”。郭沫若认为《管子》中《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等篇为宋钘、尹文的著作。

内容结构

《管子》一书共八十六篇,其中有十篇文已佚。《管子》全书十六万言,内容可分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管子》内容很庞杂,甚至间有牴牾,文章有很强的法家色彩,包括大量具体的治国方术。《管子》对法律的作用分析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但同时也揉合了儒家思想,例如《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又如《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也有道家思想,例如在〈内业章〉中就有最古老道教修行的记载。《管子》也有经济学的观念,《乘马》一章中指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隋书·经籍志》改列法家类。

修养论

《管子.内业》篇的主题,是如何探求生命之源,以达致长寿。长寿的唯一途径,是修练人心最深处的清气,与道合一。〈内业〉秉承气化宇宙论,相信个人可以从宇宙源源不绝所供给之气,不断将新气引入其生命。“心”不仅是精纯之气的所在,更是智慧的源生地;人必须去除心中的情绪思虑,心才可以容纳精气。《管子.心术上》主张修养内心,与“道”合一,说“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借用降神的语言,说明内心的求道得道。“神将入舍”的“神”,不是鬼神,而是内心修养得来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管子语录十四
【管子语录】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摘自《管子•国学丛书之管子新编》作者徐明天毕玉国【原文】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为之忧劳;能富贵之,为之贫贱;能存安之,为之危坠;能生育之,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译文】政令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厌恶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厌恶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厌恶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厌恶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承受忧劳;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忍受贫贱;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承担危难;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牺牲。单靠...
· 《管子》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管子》一书
道家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管子》的精气论在...
· 【管子语录】静其民而不扰
【管子语录】静其民而不扰来源《管子•国学丛书之管子新编》作者徐明天毕玉国【原文】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故曰:“衔令者君之尊也。”人主出言,顺于理,合于民情,受其辞。民受其辞则名声章。故曰:“受辞者名之远也。”明主之治天下也,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不扰自循;不劳自试。故曰:“上无事而民自试。”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循正。所谓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将将鸿鹄,貌之美者也。貌美,故民歌之。德义者,行之美者也。德义美,故民乐之。民之所歌乐者,美行德义也,而明主鸿鹄有之。故曰:“鸿鹄将将,维民歌之。”济济者,诚庄事断也;多士者,多长者也。周文王诚庄事断,故国治。其群臣明理以佐主,故主明。主明而国治,竟内被其利泽,殷民举首而望文王,愿为文王臣。故曰:“济济多士,殷民化之。”纣之为主也,劳民力...
· 《管子》与“文景之治”
汉朝初年,由于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的摧残,社会经济破败凋敝,百姓穷困,国库空虚,人口锐减。连皇帝的车辇也找不到四匹同一颜色的马。然而在平息吕后乱政后,经过文、景二帝39年的治理,到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粮仓里装满了粮食,钱库里装满了铜钱。朝廷藏钱积累到好几百亿,烂了串线绳子的散钱堆积无法计算。朝廷所藏的粮食,新旧堆积,一直堆到露天的地上。朝廷6个大马苑养马30万匹。民间家家养马,人们骑母马出门就感到惭愧。西汉终于获得了超过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农轻赋,倡俭抑奢和减轻刑罚是“文景之治”的三大善政,这在史学界早已成为定论。且看这三大善政与《管子》的关系:重农轻赋《管子·治国》篇载:“粟者,王之本是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农、粮是圣明君主的根本大事。又如“明王之务在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五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
· 《管子》与“文景之治”
汉朝初年,由于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的摧残,社会经济破败凋敝,百姓穷困,国库空虚,人口锐减。连皇帝的车辇也找不到四匹同一颜色的马。然而在平息吕后乱政后,经过文、景二帝39年的治理,到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粮仓里装满了粮食,钱库里装满了铜钱。朝廷藏钱积累到好几百亿,烂了串线绳子的散钱堆积无法计算。朝廷所藏的粮食,新旧堆积,一直堆到露天的地上。朝廷6个大马苑养马30万匹。民间家家养马,人们骑母马出门就感到惭愧。西汉终于获得了超过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农轻赋,倡俭抑奢和减轻刑罚是“文景之治”的三大善政,这在史学界早已成为定论。且看这三大善政与《管子》的关系:重农轻赋《管子·治国》篇载:“粟者,王之本是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农、粮是圣明君主的根本大事。又如“明王之务在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五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善为国者,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