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吴国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8
转发:0
评论:0
概论在春秋时代,吴国与其临近的越国,两国风俗、语言相同,同样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但吴国与中原的关系较为紧密。由季札出使的记录,显示吴国贵族娴熟于中原传统文化修养。吴国的早期起源不详,在春秋时代首次进入历史文献中。《春秋》在鲁成公7年(前584年)首次记载吴国。《左传》首次提及吴、越两国,是在鲁宣公8年(前601年),当时吴、越两国是楚国的附庸。在吴王寿梦时代,晋国为了与楚国争霸,派巫臣出使吴国,刻意扶植起吴国的势力。吴国壮大后,开始与中原诸国交通,自称为王,不臣属于周王室。楚国与晋国长年争霸,使国力下降,吴国趁机而起,多次击败楚国,使楚国几近于亡国状况。在吴王阖闾与夫差时代,吴国势力甚至进入中原,与晋国争霸。吴国最终灭亡于临近的越国之手,退出历史。与中原民族关系《春秋》中称吴国国君为吴子,视其为蛮夷,只能称子。卫出公曾学习说吴语,被《左传》批评。《公羊传》与《穀梁传》也将吴国视为夷狄。但在...

概论

在春秋时代,吴国与其临近的越国,两国风俗、语言相同,同样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但吴国与中原的关系较为紧密。由季札出使的记录,显示吴国贵族娴熟于中原传统文化修养。

吴国的早期起源不详,在春秋时代首次进入历史文献中。《春秋》在鲁成公7年(前584年)首次记载吴国 。《左传》首次提及吴、越两国,是在鲁宣公8年(前601年),当时吴、越两国是楚国的附庸 。在吴王寿梦时代,晋国为了与楚国争霸,派巫臣出使吴国,刻意扶植起吴国的势力。吴国壮大后,开始与中原诸国交通 ,自称为王,不臣属于周王室 。楚国与晋国长年争霸,使国力下降,吴国趁机而起,多次击败楚国,使楚国几近于亡国状况。在吴王阖闾与夫差时代,吴国势力甚至进入中原,与晋国争霸。吴国最终灭亡于临近的越国之手,退出历史。

与中原民族关系

《春秋》中称吴国国君为吴子 ,视其为蛮夷 ,只能称子 。卫出公曾学习说吴语,被《左传》批评 。《公羊传》 与《穀梁传》 也将吴国视为夷狄。

但在另外的记录中,吴国与中原诸侯有同样的祖先,是同一个民族。在吴王寿梦过世时,鲁襄公曾将他视同为姬姓诸侯,进入周庙祭祠 。鲁昭公与吴王室联姻,娶吴孟子,因同为姬姓,不应通婚,被批评不符合礼法 。《史记》记载,吴国以泰伯为始祖,认为自己与周王室拥有相同血源 。据称在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周章被封为吴国国君,其弟虞仲被分封到虞国,被列为诸侯之一 。在黄池之会中,吴国与晋国争霸,吴国强调自己与周王室间的血缘关系,晋国则强调自己是姬姓诸侯国的身份 。据《国语》记载。在黄池之会中,为尊重周朝封建秩序,夫差放弃吴王称号,改称吴公 。

根据《国语》记载,司马贞认为吴国本来被周朝封为伯爵 。班簋铭文中,写到“吴伯”,学者陈恩林认为这证明了吴国本为周朝伯爵 。但另一件静簋铭文,提到吴奔与吕刚,唐兰、马承源、吴镇烽等人认为,即是指班簋中的“吴伯”与“吕伯”,杨树达认为是“吴伯”与“吕伯”的后代 。

在文献中,吴国国名为句吴 、吴 。在金文中,写为“工敔”、“攻吾”、“句敔”等 。根据古代注释,句吴与于越相同,来自相同的当地语言,不是中原雅言 。学者董珊分析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作者姓名的汉字写法各异,其中还常加入一些无意义的汉字作前缀或中缀,认为汉字是被当成记音符号来使用。《史记》记载的吴国王室世系,除最早三位太伯、仲庸与季简是以周人的姓名记录,此外先祖名号,都是将汉字作为记音符号。越王的名称也有相同的现象。董珊认为,这代表吴、越与中原的语言不同,为不同语系,但在春秋晚期,学习到汉字,因此以汉字为记音符号,随后逐步融入汉字文化圈 。

梁启超曾提出吴越族的说法,主张吴越人是在炎黄一系的华族之外,独立发展的族群,后来被同化至华族之中 。 王明珂分析太伯奔吴的传说,认为吴国以太伯为祖先,是利用建构出“英雄祖先”的神话,用来让自己融入华夏秩序。

语言习俗

由《左传》记载,吴国使用的语言与中原诸国不同 。《穀梁传》也有类似记录 。吴国与越国之间,没有语言不通的记载,可能使用同一种语言。

历史

立国

吴国

  吴国和越国的青铜剑。

吴国的起源,按《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吴国国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有意传位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于是与其弟仲雍借替太王采药之名,毅然出走,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史记索隐》认为“地在楚越之界”,今当涂县附近),后继续东迁到今江苏无锡东南六十里的梅里。 此一事迹,为孔子推崇为之德,《论语·泰伯篇第八》有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当时江南一代还很落后,由于泰伯、仲雍带来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是为江南开化之始。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于前585年称王。

近来有学者考证吴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关,即史书上记载的虞舜“南巡狩”,并根据《楚辞·天问》“舜服厥弟,终然有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 的记载,认为舜的两子封在吴。这里的南岳,是指古代的南岳,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间的霍山。

兴亡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并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但其发展一直受到当时南方强国楚国的压制。晋景公时期,与楚国争霸中原的另一强国晋国派巫臣前往吴国教授吴人射术、车战和阵法,使得吴国在军事上崛起。吴国开始进攻楚国及其附庸国,并取得原属于楚国的大片土地及属国。 但后来吴国南边的越国异军突起,不断地给吴国制造麻烦,最终南方形成了楚、吴、越三国鼎立的局面。

吴国在吴王阖闾时达到极盛,有说法称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阖闾将都城从无锡梅里南迁,按伍子胥之“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规划,建造阖闾都城,即今苏州, 又任用孙武为将,先后数次击败楚、越两国。前506年,吴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逼得楚昭王出奔至随地,吴国几乎灭掉强大的楚国。但此时越国趁机进攻吴国后方,楚臣申包胥又借得秦国的援军击败吴军,吴军只得撤退而楚国也得以复国。前496年阖闾攻越,被越王勾践击败并受伤不治,临终托付儿子夫差为自己报仇。两年后(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击败勾践,并攻入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但最终不顾伍子胥的反对与越国议和,后来又释放勾践回国。之后夫差连年征战,在北边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被励精图治多年的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与越交战失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君主列表

以下是春秋后期历史上知名的吴国国君:(从寿梦元年(前586)起吴国才有准确的纪年。吴国金文《者减钟》是现存最早的吴国金文材料,约是吴王颇高(金文称“皮然”)时铸造。)

注:余祭年数、余眛年数,皆从《春秋》的记载,按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作了修正。而不从《吴越春秋》和《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

地理文化

《汉书·地理志》:“梅里上有吴国,周武王封太伯之后于此,是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盖仲雍之曾孙也。”今天考古的发现勾吴的大城可能在常州、无锡一带。

考古学上,吴国存国期间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遗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地区、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区西部,春秋时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带,其范围已经超过其重要源头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围。 据此,吴国国境经过多次调整,早期的主要范围在今天江苏省中南部的南京、扬州一带。

到后期吴王阖闾时代,中心扩展到苏州一带,苏州成为晚期吴国的都城,以致苏州古称工吴,吴国金文皆自称 工吴 ,列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剑有铭文“工吴王光自作自用”字样。

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东汉以后,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军事

吴国的兵器制造技术享誉一时,屈原的《国殇》中即有“操吴戈兮披犀甲”之语。吴国拥有高超的铸剑技术,干将、莫邪是当时吴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制作的剑代表了当时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千年不朽。检测证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

吴国不仅有陆军,而且建立了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

吴国的军事家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

吴国的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2500多年来原貌仍存。

知名人物

伍子胥

孙武

伯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国伦
吴国伦(1524~1593)明代文学家。字明卿,号川楼子、南岳山人。兴国(今属江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擢兵科给事中。触忤严嵩,被谪为江西按察司知事,又移南康推官等。严嵩败,起为建宁同知,历邵武、高州知府、贵州提学副使、河南左参政。后罢归。归里之后,诗名很高。当时求名之士,或东走太仓(王世贞),或西走兴国(吴国伦)。为后七子之一。吴国伦关心国事,所作《庚戌秋日纪事》3首,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揭露了敌兵压境时明朝军队的腐败和无能。一是当敌方伪装"入贡"大举进犯时,明军仍醉生梦死,致使"郊原入夜号新鬼,却恨军前插羽迟"。二是开战之后,明将竟用方士遣送阴兵破敌。三是两军对阵需要兵器时,司库者竟要坐索千金,等兵器到手,敌军早已得意而去。沉痛的诗句流露着诗人对国事的焦虑和深刻的嘲讽。《暮秋感怀》三首并不是对自然秋景的伤怀,而是对民...
· 吴国伦
参考资料编纂委员会.《福建省情资料库》.福建: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
· 吴国柱
· 吴国贵
生平早在吴三桂为明朝镇守辽西时期,吴国贵就已经任职其麾下。国贵治军严明,敢于争战,军功颇多,因此很受三桂重用。1644年,吴三桂降清,在一片石之战中,吴国贵跃马当先,在农民军阵中奋力冲杀。1647年,经吴三桂奏请,顺治帝授予吴国贵参将二等甲喇章京世职。在随后与农民军残部及南明势力的作战中,吴国贵累官至都统。1652年,跟随吴三桂率部入蜀。七月,南明大将刘文秀率部围攻保宁,年纪尚轻的吴国贵,作为先锋血战立功,刘文秀最后被吴三桂击败。1660年,吴三桂改其军制,设援剿四镇等,吴国贵为右都统。1662年,永历帝在缅甸被吴三桂所获。四月,吴国贵作为行刑人之一,用弓弦将永历帝父子等处死。1664年至1666年间,贵州水西土司头目安坤、云南土司头目禄昌贤相继叛乱,吴国贵与其他将领分路进剿,将叛乱平息。1672年,康熙帝叙征缅甸之功,吴国贵进爵二等男。1673年,吴三桂举兵反清,吴国贵被任命为金吾前将军...
· 吴国太
正史上的原型历史上没记载吴夫人有妹妹,只有记载她有一个弟弟吴景。吴国太的原型应是孙坚之妾丁氏,生孙坚庶子孙朗,与《三国演义》所说吴国太所生之子相符。相关情节吴太夫人病逝前,嘱咐孙权一定要像孝敬母亲一样孝敬继母吴国太。赤壁之战后,孙权急欲夺回被刘备用计取得的荆州,便用周瑜之计,假称要将妹妹孙仁许配给刘备,实则欲将刘备押为人质以索取荆州。诸葛亮窥破周瑜的计谋后,便将写有计策的锦囊交给保护刘备前往东吴的赵云,赵云依照锦囊上的计策故意大张旗鼓,使吴国太知晓招亲之事。吴国太担心女儿变成望门寡,因而斥责孙权对妹妹无情,并提出要在甘露寺亲自鉴定刘备是否配得上女儿。吴国太见到刘备后,对刘备大加赞赏,并力主刘备与女儿的婚事,刘备因而顺利与孙夫人结为夫妻。后来刘备与孙夫人商议逃回荆州,诱骗吴国太称欲前往江边拜祭刘备之父母,吴国太误以为是二人孝心所致答应了请求,刘备乘机逃之夭夭。此后孙权和张昭欲趁刘备攻取益州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