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
司南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记载的“司南”就是指南针最早形式(战国时韩非子《有度篇》即已出现司南一词)。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论衡》(明嘉靖版)卷十七是应篇第五十二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个记载虽不是最早,但是最早表述清楚的一个。司南具体形式却有很大争议,根据《论衡》以及唐韦肇《瓢赋》中的记载,王振铎判定司南为勺型天然磁石配合地盘,虽有出土汉地盘和河南南阳东汉墓出土石刻司南勺图佐证,但毕竟无完整配合出土。1950年代钱临照试图以天然磁石制做勺形司南,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
将司南理解为磁勺从古文献考证及实验方面在学术界一直存有异议。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秉正在1956年考证出指南鱼是中国人最早地进行人工磁化的应用,同时也对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提出质疑。近些年来他进一步提出《论衡·是应篇》以及《瓢赋》中的司南是天上的北斗, 而其它的文献中的司南或指南有的是指南车如《鬼谷子》记载的司南,有的是行事的准则如《抱朴子·外篇·疾谬》中的指南,还有是指官职如《韩非子》中的记载。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近根据前北平历史博物馆旧藏残宋本《论衡》认定“司南之杓”杓字实为酌,那么看来“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根据最新的文献考证表明,司南是北斗的别称,同时司南的其他用法也都与北斗有关。此文通过对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中“幽隐长夜,未睹山北之烛;沉迷远路,讵见司南之机。”、梁·吴均《酬萧新浦王洗马诗二首》中的“独对东风酒,谁举指南酌”等唐以前文献的分析,认为这些文献中司南只能解释成北斗,而《论衡》,《瓢赋》中的司南也应是北斗。而元稹《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中的司南应是官职,宋·释正觉《颂古》:“妙握司南造化柄,水云器具在甄陶。”中的司南应是权力,唐·宋暠《獬廌赋》中“守法者仰之以司南,疾恶者投之于有北。”的司南是法律,这些词意都来源于北斗。另外《韩非子·有度》中的司南也应解释成法律,其中的“朝夕”不是方向,而是早晚朝见或君王早晚听政。其他司南引申为定时间(杜甫《咏鸡》中的司南)、指德高望重的人(张九龄《祭张燕公文》)、以及指导准则等意也来源于北斗。此文认为目前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的论据还远不充分。
指南针
《武经总要》指南鱼
曾公亮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中有关于水浮指南鱼的记载:
李约瑟指出,铁皮从高于居里点(600℃-700℃)的温度急速降温,就会被地磁场磁化成为磁铁。这种利用地磁场制作磁铁的方法,虽然磁性较弱,但具有不需天然磁铁的优点。上文中的“道路”、“指南鱼以辨所向”等字句,说明指南针在1044年已经用于陆路交通了。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用天然磁石磨钢针的方法造磁针,以及人造磁针指南的记载,出现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其中记载:
方家用磁石磨针锋,制造指南针。
四种支撑磁针的方法:水浮(水磁针)、放在指甲上、放在碗边,用一根蚕丝悬挂磁针(旱磁针)。
磁偏角现象。
亦有人制造指北针
指南车
《三才图会》中对指南车的描述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一种用差速器来辨认方向的仪器,传说中指南车乃是由轩辕黄帝或周公发明(约公元前1121年)。史书又记载了三国时魏国马钧制作司南车。车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为南方。最早在《杂记》记载有:“司南车,驾四,中道”。青龙三年(235年)曹魏人马钧创造指南车,而此指南车是采用齿轮的原理制作,并没有使用磁极,与司南、罗盘完全不同。
旱罗盘
元初《事林广记》记载:
元、明航海罗盘的应用
郑和航海图五针路
最早见于航海用途的指南针记载于北宋朱彧撰写的《萍洲可谈》:
《萍洲可谈》成书于1111年-1117年间,但所叙述的是1086年的事。这比Alexander Neckam可能写于1190年的《论器具(De naturis rerum)》中说法:航海时“白天云遮太阳,或夜间黑暗不辨方向时,使用磁铁摩擦铁针,针停时指南北,”早约一个世纪。与英国几乎同时法国和稍晚一点的意大利也有了首次指南针的记载。 1123年宋朝派遣使臣取海路出使朝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用水浮指南针导航:
宋代的航海指南针,除“南北”,还未见有其他方位,如:东、西、西北等方向。
四十八方位罗盘用于航海的文献纪录,最早见于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
其中丁未针= 202.5°、坤申针= 232.5°。 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的《自序》中叙述应用水浮罗盘的情况:
《郑和航海图》中纪录109道航海针路。例如:
“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船到南汇嘴。平招宝”。(郑和航海图五)
“苏门答腊开船,用干戍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四十更,船又用辛酉针。五十更,船见锡兰山”;(郑和航海图十八 干戌= 307.5° ,辛酉= 277.5°)
“官溜屿用庚酉针,船收木骨都束”。(郑和航海图二十。庚酉= 262.5°)
明代《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东西洋考》等文献都有针路记录:
广东往磨六甲:南亭门放洋,用坤未针 (217.5°)五更船取乌头山。用单坤针(西南 225°)十三更取七洲洋。坤未 (217.5°)针 七更船平独猪山。……干亥 (322.5°)针五更船平昆宋屿,单亥针(330°)五更船取前屿,干(315°)针五更取五屿;沿山使取磨六甲。
台湾往日本从大港出。东南风可用丁未 (202.5°)及单未 (210°)过茄老湾线。南到青水乌水干,可牵舵及用壬(345°)及壬子(352.5°),转变取澎湖东过。。
七洲洋用坤未针,三更取铜鼓山。
明代舟师使用的罗盘,用水浮针,有一定的规矩:
近来曾在青岛和海南发现明代瓷质水浮指南针,尺寸大至为: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盛水同心圆孔径4.4厘米,孔深2.3厘米,外围青花釉绘刻度,底座、四壁厚实坚固,估计是去水收藏,用时加水。现代液体罗盘基本原理类似,不过改进采用了密封技术。
现代指南针
中国在12世纪已经发明旱罗盘即现代指南针基本形式。经过阿拉伯人有效改进后才传入欧洲。但是欧洲现存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早于阿拉伯,阿拉伯语中指南针(al-konbas)一词也似源于古意大利语。近来在江西临川一座葬于公元1198年的宋墓里发现一俑(标写“张仙人”),手持一似风水罗盘“亦是旱罗盘”物,有观点认为旱罗盘中国也可能早于西方使用,但可能先发明于江南沿海(如泉、广)一带应用,故博学如沈括也未见到,今后尚须考古文物工作者努力。内陆后世旱罗盘则多用于风水罗盘和校时罗盘,如174/l189曾三异《同话录》“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于午。”“地螺”可能是一种校时罗盘,主要用途是校时。
研究书目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条目
指南车
海道针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