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
历史
起源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墟甲骨文中,“册”字被写成“〓”的形状,可见商代时已有竹简。《左传》和《国语》中春秋时人的言论经常提及“简策”。但现代考古所能发现的竹简最早只到战国时期,而且大多是楚国的竹简,例如郭店楚简、慈利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
发展
简牍及至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形制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
长度
古代中国的简,前人据汉代记载,认为不同的书籍、文书种类有不同的长短规格,如经、子、或诏令等等,其简长度不同。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汉初时还未有系统的定制。
分栏
秦至汉初,简的形制体例趋于复杂。在编缀成篇后,可以分栏书写。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编年纪分为上下二栏,而吏道分为五栏。
有些分栏书写的竹简是用朱红色的栏线,有些虽无栏线,却有锋刃划出的横线,可书写得十分整齐。
绘图
制作精好的简书,简面密接成片,能够和帛书一样写字作画。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绘有插图,《艮山图》、《人字图》。
书写
所有的出土古简上的文字,皆是用毛笔书写。所蘸的是黑色的墨,完全没有用漆书写,亦无用刀刻。
书写的笔大多较硬,因而能写出很细小的字,在相当窄的一支简上,有可以双行书写。
标题
有些简书原有标题,包括书题、篇题、章题等。书题每每写在第一支简,或最末支简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写于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简卷收时最外的一支上。篇题大多写在篇文之末。章题有时写在章首的简头上。
出土简牍
20世纪以来,考古界人士发掘出许多简牍,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的简牍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参考论著资料
简牍帛书相关参考论著资料如下: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
李均明:《古代简牍》
钱存训:《书于竹帛》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参见
文献:古代的载体
长沙走马楼简牍
简帛,或竹帛
帛书
参考文献
李学勤,2001。《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共433页。ISBN 7 5392 3606 X。
李学勤,裘锡圭,2000。《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 2000(3): 4-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