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历史
商朝可以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成汤灭夏之前为先商,灭夏至盘庚迁殷之间为早商,迁殷之后为晚商。晚商时期又称“殷” 。较早的商族首领称作“先公”,稍后的君王称作“”,但由于文献及甲骨文记录并不完全统一,因此史学界对“公”和“王”之间转变的分界线有分歧,有些根据传统“商灭夏”叙事认为成汤之前的商族首领应称作“先公”,其后的君王称作“”,而根据甲骨文记载,按周祭始于上甲作为分界线,其前的首领应称作“先公”,上甲以降多称作“”。甲骨文中最早的称为“王”的领袖是王亥。
先商
渊源
学术界针对商的兴起之地提出东方、西方、北方三种假说 。《礼记·缁衣》引《尚书·商书·尹诰》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说明商在夏之东。卜辞中的“夒” 可能指喾 。喾在甲骨文上称呼为“学戊”或者“喾”“成”。(戊+口=告,癸+戊+丁=喾)
考古发掘发现,以邯郸为中心、北至邢台,南至安阳的地域,有大量的商人的原始文化遗存,考古学上称为下七垣文化。
下七垣文化有十分丰富的遗存,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半部的武安、涉县、磁县、矿区、永年及邯郸县境内。在漳河、滏阳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区,有先商遗址近百处。其中,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可靠的地层依据,故以其命名商族未灭夏前的原始文化。
盘庚迁殷,建立殷朝。商乃辛丙(即高辛)所建。乙庚连读为殷音。己甲连读为夏音(甲为农神,称夏后)。成汤革命后,封夏人于杞。殷商属于两个有血统联系的宗族所创立的两个父子国。并且殷父商子。在血统上,殷显得更高贵。
十四世而兴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始祖契 生活于尧舜禹时代 ,曾在舜帝下任职司徒 。他因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功绩 ,被“封于商,赐姓子氏 ”,其后裔便从地名自称。《世本》又载“契居蕃 ”,王国维根据《汉书·地理志》认为,此二地分别在今河南商丘和山东枣庄滕州。卜辞所见“ 宗” 可能指契,说明商人为他立有宗庙。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契逝后,其子昭明继位,“居砥石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是继契后较为著名的商族首领,《世本·作篇》记载他训练马匹,使用马驾车充当运输工具 。《诗经·长发》记载相土的活动区域相当广泛,声誉传播海外 ,说明这时期商族的航海技术已经可以通往近岸的海岛。此时商族活动于冀中豫北的古黄河流域,在东方海滨也有相当的势力,《左传》载相土有“东都” 。相土逝,子昌若立。昌若逝,子曹圉立。曹圉逝,子冥立。文献记载冥任夏后氏的水官,夏后杼在位时冥因治水之事而殉职 。《礼记》记载殷人将冥与喾、契、汤四位先祖先公齐列祀典 。卜辞多见殷人为“季”举行侑祭,王国维结合《天问》“该秉季德”、“恒秉季德” 的记载,认为“该”、“恒”是王亥和王恒,“季”为其父与卜辞记载相符,当是史书记载的冥 。
山西出土的商朝贝形古钱
王亥 、王恒为冥的二子,冥卒后相继为王。殷人对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称作“王”的君主 。卜辞中总以“王亥 ”、“高祖亥 ”、“高祖王亥 ”尊称他,从不单称其为“亥”,一些卜辞还在其名号的上角刻画代表早期商族的玄鸟图腾 。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拥有很大的神威,殷人时常向他祈年祈雨 。关于王亥的卜辞有一百三十余条,数量之多居诸先公之首 。王亥在位时,商族经济达到新的高峰,卜辞记载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达五十头牛 。为解决牲口过剩、不易畜养的问题,王亥将部分牛羊托寄于邻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 。之后王亥与有易氏首领绵臣 发生争执 ,绵臣强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绝,绵臣便将其杀害 ,夺走牛羊 。后来王亥之弟王恒继位,从绵臣手中夺回牛羊。关于王恒的卜文有十余条,与王亥同样尊称为“王”,但王恒却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商王世系中,其原因不明 。王恒死后,其子上甲微又联合河伯氏讨伐有易氏,杀死绵臣 。商族在有易氏没落的同时强盛起来 。战胜有易后,上甲的诸弟各怀私心,纷争起事,蓄意谋害上甲,上甲随机应变,平息叛乱,保证商族后嗣的延续 。上甲在殷人的周祭顺序中排列首位,祈雨卜文均以“自上甲……”开始,卜辞对上甲以降的商王有了明确的世系排列,或许是因为商族在上甲时期才开始有文字记载,而之前的世系源于传说 。今所见关于上甲的卜辞多达一千一百余条,位居诸商王之首,可见殷人对上甲之崇敬 。
上甲之后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五公先后即位,在卜辞中,“报”写作“匚” ,“主”写作“示”,五位先公合称“三匚二示 ”。上甲后的三匚全以天干“乙丙丁”相次,二示时则应续以“戊己庚辛”排列,却跳至“壬癸”。同时,二示的配偶妣庚和妣甲的天干亦不相次。说明三匚的庙号可能是殷人后来追拟的,而二示的庙号则有典册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记载到的祭祀典册,可能始于二示时期 。二示时期,商族势力不断扩大,他们拉拢黄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夏后氏腹地伊洛地区。
早商
殷革夏命
大乙汤乃示癸之子,关于汤的名字记载较为复杂,《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 ”。殷墟卜辞中多称其为合字“大乙 ”、又称单字“唐 ”或“成 ”。周原卜辞以及齐国彝铭称其为“成唐”。《尚书》、《楚辞·天问》称其为“汤”。《诗经》、《国语》等称其为“汤”、“武汤”或“武王”。《史记》、《荀子》等称其为“天乙”。《论语》、《墨子》、《竹书纪年》等称其为“履” 。
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书记载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众,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诸侯叛离。桀便派军四处讨伐不服的属国。此时的商汤是专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的对比。《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等形容夏桀“网张四面”如此鸟禽全入网中,一个也不落,而商汤“网开三面” 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表示商汤的仁慈大度。诸侯见势便纷纷弃桀归汤,汤籍此机会网罗人才、拉拢诸侯。有莘氏居于夏后腹地伊洛平原,不满桀的统治,决定与商汤联姻结盟。伊尹随有莘氏女进入商汤王室,始任庖正,而后得到汤的重视,被授予“天下之政” ,立为小臣。汤以伊尹为士朝贡夏廷,潜入观察夏地的动静。除伊尹外,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官贤也先后归汤 。
汤将都邑迁回之地——亳。亳与葛国 为邻,葛是灭夏的必经之地。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问究竟,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汤遂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复说葛国缺粮,汤再遣去亳邑民众协助耕种,并派童子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杀其人。于是汤自亳邑出发征伐葛伯。汤战胜葛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相继征伐洛、荆、苏、董、温等国。自称征伐是吊民伐罪,为民除祸,故而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民众的支持 。灭温后战争发生转折,商亳遭到温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后商汤转而讨伐亲夏的属国。此时商汤感觉羽翼丰满,在景亳汇集诸侯盟国,宣告与夏作战,是为“景亳之命” 。先后消灭韦 、顾 、昆吾 等亲夏政权,翦除夏后属国,削弱夏后势力,经过“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自陑起兵,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战败于有娀氏旧址,逃至鸣条 。汤与夏桀在此展开鸣条之战。
战前,汤作《汤誓》,举说桀的罪状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桀战败,经历山 逃至南巢 ,夏朝覆灭。汤迁徒夏族遗民于杞,汤欲迁夏社,伊尹认为会引起夏民的愤恨,作《夏社》反对 。汤经泰卷返回亳,仲虺作《仲虺之诰》向夏诸侯阐明伐桀的正义性 。《逸周书》称“三千诸侯大会”于亳,汤三让天子位于天下有道者后即位。遂迁九鼎于亳都 ,商朝建立。这是中国传统历史的首次王朝交替,《周易》赞称商汤受天命而灭桀,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一次革命 。灭夏后,汤扩建亳都,并在夏之旧都斟鄩附近营建西亳用以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汤命臣咎单作《明居》以法治民,制作礼乐。为了巩固统治,又改正朔,易服色,以白色为上等服饰颜色,作五祀八政 。
伊尹放太甲
商代甲骨文
铜兵器
司母戊鼎
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汤之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逝。其后,文献记载出现分歧:《尚书序》、《三统历》、《汉书·律历志》、《伪古文尚书》等载汤崩,太丁之子、汤之嫡长孙太甲即位;而《史记·殷本纪》、古今本《竹书纪年》、《孟子》等记载汤崩后,汤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六年,再由嫡长孙太甲即位为王。殷墟卜辞中,太丁刻作“大丁”,外丙作“卜丙”,太甲作“大甲”,但尚未发现仲壬(中壬)的痕迹。根据卜辞的周祭顺序,“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为次,即嫡长孙太甲即位于其叔父外丙之前。太丁生前被立为太子,虽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称王所以被纳入周祭直系,而外丙无子称王所以属于周祭旁系。文献记载汤在位时间较长,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 。同时文献记载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 ,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古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甚至称伊尹篡位称王 。一种解释认为长子太丁逝时,汤尚健在,立次子外丙为太子,而汤逝后,太甲夺权,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可能是文献记载中多称太甲起初不贤的缘故,所以伊尹放太甲于桐,并作《伊训》、《肆命》、《徂后》使其反省悔过。期间伊尹复立汤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继为王,但二人年迈,总共在位六年便过世。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 。
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 ”,“诸侯咸归…百姓以宁 ”,创造商朝的第一次中兴。太甲归亳后十二年陟,逝后上庙号“太宗”,又称“明王”。文献记载太甲有沃丁、太庚 二子,先后即位为王。周祭中未见沃丁之名,但有“羌丁”(羊丁),因为是单版祭祀,尚不明确其与前后帝王的关系。文献记载沃丁八年,伊尹过世 ,“沃丁葬以天子礼”,服丧三年。咎单接管政事,作《沃丁》训王。十九年,沃丁陟,太庚立。周祭中太庚作“大庚”。太庚有子即位为王,所以属于直系。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兄终弟及的乱象。
比九世乱
小甲乃太庚之子 ,旁系。小甲时期,开始商王朝的第一次衰败 。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 ,而常玉芝等现代学者利用残辞互补法,对卜文中残缺的周祭顺序作整理,认为太戊在雍己之前继位为王 。太戊在卜辞中作“大戊”,是位直系。即位之初,册命伊陟、臣扈、巫咸等辅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继其兄小甲之位为王,有违嫡长子的王位传承制度。传说太戊时,发生了“祥桑谷共生于朝 ”的灾异现象,太戊恐惧中求问伊陟此事,伊陟说是殷道德衰的恶兆,太戊听从后,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对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动,巫咸作《咸艾》、《太戊》称赞太戊。太戊改革军队,命车正中衍作寅车 。太戊在贤臣的辅佐下,扭转小甲时期的衰败。五谷丰盛,诸侯归附,商王朝进入第二次中兴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 ,庙号“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辞中没有太戊庙号的记载 。雍己或继其兄太戊为王,或继其兄小甲为王,其在位期间,殷道复衰,诸侯叛离,商王朝二次衰败。雍己为旁系,在位仅十二年,事迹远不如太戊。而太戊时期的兴盛则为其子争夺王位创造条件。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
中丁 乃太戊长子,在周祭顺序中是太戊之后的直系,其王位很可能是从叔父雍己那里争来的。中丁夺位遭到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 。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 、韦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 ,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 ,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 。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 。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 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祭祀 。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 ,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 ,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 ,或是阳甲夺位 。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 。阳甲在位四年崩 ,其弟盘庚即位。
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 。
晚商
盘庚迁殷
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祖丁次子、阳甲之弟,即位于奄。盘庚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迁都事件 。关于盘庚迁殷的原由,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政治斗争说”较优 。九世之乱期间,因为王室的争夺,商王屡徒都邑,迁后必然需要得到一批贵族的支持,如此导致贵族的势力膨胀,而王权却久久未能得到巩固。为了维护王位,夺位者常常要与贵族旧臣共享政权 。盘庚年幼即位 ,许多贵族旧臣有了傲上的情绪,无视盘庚。盘庚为了巩固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决心迁都 。当时族内的一部分人不愿迁都,盘庚便作《盘庚》三篇,劝说大众,呼吁民众到新都去生活 。盘庚十四年,终得迁都,自奄迁于北蒙,更名为“殷” 。翌年,开始营建殷邑 。盘庚兑现承诺,首先建设民居,安顿下移民,再顾及宫殿庙宇的建设 。迁都后,一部分民众又怨言盘庚如此兴师动众有损民利 ,盘庚回复说,迁都之为是上帝要求我为了恢复成汤的事业而作的 ,并说迁都是为了重视人民,不让民众受害而为 。盘庚在殷邑实行新政,但限制和约束贵族的势力。他要求贵族遵守法度,排除内心傲慢的态度听从商王的命令,道德上要施德于民,不可怠慢老弱孤幼,经济上不可无止境地聚敛贝玉财富 。盘庚对贵族和民众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新政使得民众受益,同时让商王摆脱了贵族势力的束缚。直到殷商灭亡,民众还思念着盘庚,要求“复盘庚之政” 。十九年,册命周族首领亚圉为邠侯 ,加强对西部边疆的统治 。盘庚迁殷,“殷道复兴,诸侯来朝 ”,扭转了九世之乱以来的衰落。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崩,弟小辛立,盘庚未有子继位,故为旁系。盘庚迁殷后,商王朝二百五十多年更不徒都 ,改变了“居无常处”的动态 ,王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新发展阶段,史学家称这个阶段为“晚商时期”。
武丁中兴
三足圆鼎
小辛乃祖丁之子、盘庚之弟 ,即位于殷。小辛政绩不佳,带来了商王朝的第五次衰败。关于他的卜辞仅有八十余条 ,在位三年而崩 ,弟小乙即位于殷 。小乙为祖丁之子,小辛之弟。小乙在位时便立丁其子武丁为继承人。小乙让武丁插入到民间中劳动 ,又将他送到贤臣甘盘那里去学习 ,小乙如此注重对武丁的教育,为日后武丁复兴殷业奠定了基础。小乙在位十年而陟 ,其子武丁继位。因是武丁之父,为直系,所以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备受尊崇,数量多达五百余条 。
武丁即位于殷 。年轻时出入民间,深知民众的疾苦 。
在目前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确定的最早卜辞出自武丁时期,自此中国的历史学迈入了信史时代。
祖甲改制
祖甲在位三十三年,祖甲建立了完备的周祭制度,以翌、祭、洅、协、肜五种祭祀方式系统性地祭祀全体祖先 。祖甲还开创了王位嫡子继承制,但并未形成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形成像西周一样颇为严格、覆盖性的宗法制度,这种改革为商末王子间的争斗埋下了隐患 。
武乙射天
商代巫师所主持的人祭和人殉是一种愚昧的宗教迷信活动。武乙即位后,认识到这种行为违反人道,同时也为了摆脱巫师对自己权力的制约,便决心进行改革。
据《史记》记载,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随后他约“天神”与自己进行下棋,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下棋,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便痛打木偶。武乙还制作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称为“射天” 。
武乙的这些举动,否定天神的权威,使巫权大为降落;他顺势倡导仁义、兼爱,商朝的人祭和人殉现象从此大大减少 。后来武乙到渭河与洛河之间狩猎,病卒。那些仇恨他的巫师极力散布谣言,声称武乙在狩猎过程中受到上天惩罚,被暴雷劈死。
帝辛亡国
商王文丁杀死周国君主季历,激化商周之间的矛盾。帝乙和帝辛(商纣王)时期,东夷十分强盛,经常侵扰商王朝边境。帝辛从小跟着父亲帝乙南征北战,认识到各民族内外的深重矛盾和众多贵族的腐败无能,继位后,他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他加强王权,驱逐、囚禁或诛杀一些为非作歹的贵族,大量任用庶人为官。帝辛通过多次苦战和安抚,终于使东夷臣服,他还派飞廉去出使北方,对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与此同时,帝辛的几个兄弟对自己无法继承王位感到不满,那些受罚的贵族也恨透帝辛,纷纷与阴谋篡夺王位的周人勾结起来。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帝辛,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由于此刻商军精锐部队因讨伐东夷皆不在朝歌,又有商朝的叛徒作为内应,周军轻易击溃帝辛临时征召组成的军队。牧野之战后,帝辛,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后裔
更多资料:武庚、微子启、三监之乱、宋国和箕子朝鲜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遗民一分为二,成为后来的卫、宋两国。宋国在战国时亡于齐,卫国在秦二世时被秦朝吞并。在辽东,又有商朝宗室箕子开国朝鲜,后亡于燕人卫满。辰国也是殷族国家。在《诗经》中辰也是指殷,辰国就是商族国家。
国号
《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中,“殷”单字的出现次数不是很多,而“大邑商”或“天邑商”则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从《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 ”的记载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其后迁至亳,国号亦可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称作“殷”。多次的迁徒中始终以居驻商地和殷地的时间最久,势力最大,在周边方国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称变成这个国家的名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荡》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大明》有“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 ,《文王》有“商之孙子 ”,《玄鸟》有“殷受命咸宜 ”,《殷武》有“挞彼殷武 ”,可见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称通用,之间并无差别 。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载“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 ”。尽管《帝王世纪》一书的总体可信度并不高,但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势力范围及行政区划
商朝势力图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始都亳,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 殷 。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
先商时期,商族为夏后氏的诸侯,商族首领称作“商侯” 。有封地七十 至一百里 。
远古时代,中原的华夏民族与外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晚商的北界在易水流域,西达太行山麓,西南界在沁水流域,南界在商丘之南,东界在曲阜之西。
都城称作“邑”或“商邑”,其外七十至一百里内属于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称作“蒿”(郊)、“鄙”、“奠”(甸)。邑、郊、鄙、甸此四地相当于商王朝的王畿地区,在《尚书·酒诰》中称为“内服” 。
都城
记载“先八后五”,即成汤灭夏前八次迁都,而后五迁。王国维搜罗史料凑成八迁。“契自亳迁蕃 ”、“昭明迁砥石 ”、“昭明迁商 ”、“相土迁商邱 ”、“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 ”、“商侯迁殷 ”、“殷侯迁商邱 ”、“汤始居亳 ”
方国
各方国根据与商的关系分为敌对、臣服和时服时叛三类。
政治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即“天子”的观念),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军事
在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征伐的记戴,其一次战事的用兵数目有3000人,5000人,甚至13,000人之多。 比如,根据武丁时期的卜辞,在一次对羌人的征伐商王动用一个旅的兵力,达10,000人之众,再加上配偶妇好的3000族众,合计13,000人。
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朝人口约700多万,商朝兵力约3万。
到了殷末,许多平民的墓地中都出土有锋利的兵器。这说明,虽然商朝的常备军数量不多,但存在大量民兵。
军事制度
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旧藏甲骨卜辞》.25)、“□王自征人方”(《殷契粹编》.1185)等卜辞表明,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虚书契后编》上.31.5)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征兵),一次征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兵以庶民为主,奴隶多担任杂役。
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编》.1149)、“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殷虚书契续编》.5.2.2)等卜辞表明,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王的调遣。商朝军队有步卒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戈。车下随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现过“步伐”的记载,可能表明当时有独立的步兵队伍。
“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可能是师。“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虚书契前编》.3.31.2)、“王令三百射”(《殷虚文字乙编》.4615)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组织可能以100人为基层单位,300人为中级单位,并有右、中、左的区分。
武器配备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于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另外,商朝已经有战象 ,曾用象阵多次击败东夷军队。
外交
商王朝经常通过联姻、赏赐封号的方式与边远国家交流。例如,据《清华简》记载,商王盘庚的女儿妣隹对外征婚,后来嫁给楚国国君季连 。
周国的领袖季历,前来朝见商王武乙,武乙赏赐给季历三十里土地和十只玉獴 。商王文丁时,又任命季历为“牧师”,掌管西部地区的征伐之事,后来文丁却因为猜忌而杀了季历 。崇国(陕西户县地区)是商朝西边最大的属国,是商朝在西土的核心盟国。季历之子姬昌被封为西伯,力行仁政,日后周国越过黄河,吞并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崇侯虎,接着迁都丰邑(陕西省鄠县)。
经济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觋、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铸造业及艺术品
商代的陶器有各种颜色,有些为轮制,有些则使用泥条盘筑法,陶器上常压印花纹。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釉料出现于商朝。此时期还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实与神话动物。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当时已具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二里头、郑州、殷(今安阳境内)等,这些地点在不同时期均曾为首都。商代晚期的统治者均热衷于建立奢华的宫殿。
商代刘鼎
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龙纹玉
晚商妇好墓中的商人塑像
商代铜觥上的鳄鱼和神兽夔纹,出土于山西吕梁市
社会及文化
甲骨文 龟甲
宗教
据商代的甲骨资料来看,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依旧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但这些自然神祇仍属于万物崇拜,变化有限,比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祂是一切万物的主宰。
商人问卜的对象有三大类,即天神、地祇、人鬼。在这三类之中,权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 能力主 要有三种,第一是对自然气候的控制,这些问卜主要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间的祸福奖惩。第三是决定战争的胜负和政权的兴衰,由于商代仍属部族式的社会型态,仍需以战争手段征服诸边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问卜战争的胜败,看看“帝若”,还是“帝不若”。由此来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几乎莫不祷于“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难理解,商人何以会有“好祀”、“重祀”之风。
人口
由于目前找不到商代人口调查制度的具体记载,难以估计,说法很多。
有人通过甲骨文的祭祀卜辞用牲资料,间接估算晚商人口 。但是,这个人口数量明显少于实际人口数量。武丁时期可能有六七百万人,到了殷末可能已达一千万左右。
家庭结构
商汤建国后,社会中的平民阶层逐渐进入一夫一妻制时代 。商朝的婚姻制度是族内婚制和族外婚制并行 。
五世排序(元、祖、宗、示、小)
太祖(示的曾祖父)
祖/太宗(示的祖父,又名太宗)
宗(示的父亲,又名大示)
示(示,当世,现在的一辈,传宗接代)
小示(示的儿子,又名代)
五世
元、元宗、太祖
祖、太宗
宗、大示
示、示
小、小示
数学与科学
商朝数字,可以看出中文“百”与“千”字的演化源头
《全球通史》认为:建立商朝的西北游牧入侵者,学习和掌握中东发明的种植小麦、铸造青铜武器、马拉战车的技术,并将其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大麦、绵羊、牛、马、轮子等物品,这些技术丰富了中国的科学文化 。但此说极不可信,现代考古通常认为商朝是中国本土东夷的一支 ,最早发源于辽宁红山文化 ,从东方进入中原而征服了之前的夏朝,其数学与科学成就由中东传入的可能性极低。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冶铁技术 ,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商高定理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匠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位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殷文化与周文化的差别
虽然周文化对殷文化有许多继承,但殷文化与周文化有很大差别。王晖的《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亦有“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之说。
1、商朝时女性地位是很高的 ,女性贵族可以参与国事管理,甚至可以拥有封地。殷墟甲骨文中提到女性小臣、女性史官和女性将军。周朝时禁止女性参与政治,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 。商朝时男女平等的历史,被后人演绎为“商纣王与苏妲己失国”的故事。
2、殷人对上帝鬼神非常虔诚 。周朝时对鬼神敬而远之。
3、殷人的社会阶级结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王、二是众人(广大平民)、三是战争奴隶。凡外族奴隶逃往殷国,就获得自由。商代人口的流动性和自由度高于周代。
4、殷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而重视人的能力,即“尚贤”;王族成员并没有太多被委以特权,而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却能被提拔为大官 。周朝时用人唯亲,实行绝对的世官制。
5、殷人重视工商业,发明全世界最早的货币 ,掌握相当先进的青铜制造业技术,崇尚经商谋利。商朝是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混合体,周朝是单一的农业文明 。
6、商朝时很注重法治和契约,把严刑法治放在德治之上,开创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 。周朝建国,减轻殷人残酷的刑杀,但也因此倡导人治德治,留下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等级礼制特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差别。商代的婚姻方式也接近于现代的自由恋爱 ,周朝时的婚姻却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商朝是一个以质朴著称 的民族,重实轻名,没有形成像周代一样繁琐、系统的礼节;周朝则是一个以礼乐著称的民族,重名轻实,很喜欢。
历史为胜利者所写,在周朝留下的典籍中,殷人的亡国成罪有应得,殷文化也成为只讲刑杀、、谋利的罪恶的文化,殷人的成就被盖上一块黑幕。春秋战国动荡所摧毁的,正是周朝和周文化的统治者,而殷文化的许多优秀要素,则通过后来的道家 和墨家 传下来 。
相关研究
商代的人祭中使用的通常是战俘,这些战俘没有转化为奴隶就会被杀掉。人殉中使用的通常是死者的亲属,有一部分甚至是自愿的,殉葬者可能是家庭奴隶,但通常不会是生产用的奴隶。人祭和人殉不能反映商朝是奴隶社会 。
《尚书·盘庚》中商王说:“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畜民”的祖先是商王祖先的有功之人,因而得到商王称赞。显然,“畜民”不会是奴隶。殷墟甲骨文中提到的从事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众人”都是平民,他们才是商代社会的主体。从殷墟墓葬结构来看,平民占商代人口的82%至87%,奴隶只占3%左右 。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有殷墟甲骨文和《诗经》佐证。井田制下,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民通过“私田”获取自己的粮食,以助耕“公田”的形式被统治者剥削,并不是奴隶制的无偿掠夺 。
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黄现璠和晁福林等人指出,商朝也属于原始形态的封建社会,虞夏商周皆为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上并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这一阶段 。
君主年表
据先秦文献及甲骨文记载,可知的商王在位年有汤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祖乙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文丁11年以上、帝乙22年以上、帝辛25年以上。
汤 “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汉书‧律历志》)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
太甲 “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引《纪年》)
祖乙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书‧无逸》)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览》八十三引《纪年》)
武丁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尚书‧无逸》)
祖甲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书‧无逸》)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
文丁 “太丁十一年,周伐翳徒戎。”(《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通鉴外纪》卷二引《纪年》)
帝乙 “隹王廿祀。”“隹王廿〔祀〕”(董作宾《殷历谱》引《续殷文存》1.25.9、2.1.3)“王廿祀彡日上甲。”(董作宾《殷历谱》引《殷契卜辞》)“乙未,王宾文武帝乙肜日,……在五月。唯王廿祀又二”(《版方鼎》,《商周》[5]2377)
帝辛 “隹王廿祀翌又五。”(董作宾《殷历谱》引《殷文存》)
商王名号来源说
商王以十天干为名号,对其意义,学术界有极大争议,现共有八种不同看法:
生日说(基本否定,没有条件进行干支纪日)
死日说
庙主说
祭名说
祭次序说
选日说
生前政治势力分组说
五族说(皇、帝、夏、殷、商)
商代王制假说
张光直假说:商代政权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为两组,一组谥称以甲乙为主,一组谥称以丁为主,两组互相通婚,轮流继位执政。王位多传于另一组的下辈,有时也传于同组内的同辈。王位以此互传的方式,从而在两组之间祖孙隔代继承。据卜辞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称父,子甥侄皆称子 。亲堂表兄弟皆称兄弟,所谓父死子继,实质为舅死甥继,王位传于另一组。至于兄终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组,似为特殊安排。
学者相信,商王族分为分甲乙丙丁等十个祭仪群,这些祭仪群是政治单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单位,地位与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势力最大。十群彼此结合,归属两大组,以甲乙为主的一组包括戊己,以丁为主的一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传,必须在各群之间传递(传于另一组或同组内的另一群),而且传于同组中只能由同辈继位,传入另一组才能由晚一辈承继。君主由王族/贵族会议辅政,A组领袖为王,B组领袖则为其副手,王位传承由会议选定,中间可能涉及甚至流血政变,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间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却不见得有严密的成规。
父子相传说
殷商世袭绝大部分父传子。祖乙,祖辛之父。祖辛,祖丁之父。均属于父传子。
祖乙,乙之祖父,庙号为壬。
祖辛,辛之祖父,庙号为戊。
祖丁,丁之祖父,庙号为甲。
殷商一直都是父子相传。壬→戊→甲→庚→丙
壬,又名中宗,且乙
戊,成、喾、太乙
甲,太庚,建立夏朝
庚,般庚,建立殷朝
丙,建立商朝
参阅
卜文辞书
铁 《铁云藏龟》,刘鹗,1903年
前 《殷虚书契前编》,罗振玉
菁 《殷虚书契菁华》,罗振玉
余 《铁云藏龟之余》,罗振玉
后 《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
明 《殷虚卜辞》,明义士
戬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姬佛陀
林 《龟甲兽骨文字》,林泰辅
簠 《簠室殷契征文》,王襄
拾 《铁云藏龟拾遗》,叶玉森
写 《新获卜辞写本》,董作宾
福 《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商承祚
卜 《殷契卜辞》,容庚
通 《卜辞通纂》,郭沫若
续 《殷虚书契续编》,罗振玉
佚 《殷契佚存》,商承祚
粹 《殷虚粹编》,郭沫若
六 《甲骨六录》,胡厚宣
龟 《龟卜》,金祖同
甲 《小屯·殷虚文字甲编》,董作宾
乙 《小屯·殷虚文字乙编》,董作宾
丙 《小屯·殷虚文字丙编》,张秉权
缀 《甲骨缀合编》,曾毅公
合 《殷虚文字缀合》,郭若愚等
合集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胡厚宣等
屯南 《小屯南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注释
^ 详见“国号”一节。
^繁:“ 夒 ”,简:“ 夒 ”,拼音: Náo ,注音: ㄋㄠˊ ,音同“挠” 。
^繁:“ 嚳 ”,简:“ 喾 ”,拼音: Kù ,注音: ㄎㄨˋ ,音同“库” 。
^繁:“ 契 ”,简:“ 契 ”,拼音: Xiè ,注音: ㄒㄧㄝˋ ,音同“卸” ,一作“偰”。
^ “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
^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 一作“番” 。一说“蕃”即“亳”。
^ 一作“泜石”。
^ “相土作乘马”。
^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 “相土之东都。”
^ “冥勤其官而水死” ;“帝少康……三年……十一月。使商侯冥治河” ;“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 一作“王氷”。
^ “五十牛于王亥”。
^ “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
^ 一作“緜臣”。
^ “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
^ “丧羊于易” 、“丧牛于易”。
^ “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繁:“ 匚 ”,简:“ 匚 ”,拼音: Fāng ,注音: ㄈㄤ ,音同“方” ,异体字:“囗”。
^ 另作“网收三面”,指收起三面的网。
^ “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 相传今河南商丘宁陵县。
^ 另作“景亳之会”、“景亳会盟”。
^ 今豫北。
^ 相传今河南濮阳范县。
^ 相传今河南许昌。
^ 统称“三蘖”。
^ “汤有七名而九征。”
^ “凡二十七征,而德施于诸侯。”
^ 另有“九征”说 和“二十七征”说 。
^ 一说今河南省中部,一说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
^ 一作“鬲山”,相传今安徽黄山徽州区鬲山。
^ 相传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
^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
^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
^ “迁九鼎于亳,至大坰,而有惭德。”
^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 “汤五祀。”
^ “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宾,八曰师。”
^ 一说七年。
^ 丁山等学者从此论。
^ 其中《古本竹书纪年》还称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王国维等认为未有其事,是战国时人认为伊尹篡位后则不会轻易还政于太甲所以编造出太甲弑伊尹的故事。
^ 古今本《竹书纪年》讹为“小庚”。
^ 文献记载此时伊尹已过百岁,先后辅佐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六位,让现代学者难以置信。认为“伊尹”是官名,而“阿衡”是辅佐成汤的其中一位伊尹。卜辞所见“黄尹”、文献所见“保衡”又是放太甲于桐的另一位伊尹。
^ “帝小甲,太庚弟”
^ 《史记·殷本纪》、古今本《竹书纪年》等多从此说。另有《史记·三代世表》称小甲为太庚之弟一说 。学者多认为有误。
^ “帝小甲,太庚弟。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 即兵车,夏称“钩车”、周称“元戎”,在军队前方突围的战车。
^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七十五年陟。”
^ “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 “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 ;“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
^57.057.1 卜辞未见对太戊庙号的记载,但有祖乙庙号为“中宗” 、“中宗祖乙” 、“祖乙宗” 。一些传世文献称太戊为“中宗” 或“太宗”,一些文献称祖乙为“中宗” 。
^ 《竹书纪年》作“仲丁”。
^ 一说今河南省内黄县、一说今河南省安阳市。
^ 一作“大彭”。
^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
^ 《史记·殷本纪》称祖乙为河亶甲之子 。王国维、丁山等现代学者认为有误。
^ 《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迁庇,《史记·殷本纪》说他迁至邢,《今本竹书纪年》云其迁于耿,又从耿迁于庇。三者可能是同一都邑。
^ “汤、太甲、祖乙、武丁,天下之盛君也。”
^ 一说沃甲为祖辛之子。因初期周祭以直系祭祀,并以拟定的一世一直系的原则为根据,则沃甲当为祖辛之子而非祖辛之弟。但一世一系的论点未必正确。
^ 祖辛有子祖丁称王,沃甲有子南庚为王,出现了商代中期的一世二系的现象,祖辛、沃甲兄弟二人同为直系。但因祖辛有孙继位为王,而沃甲未有,所以在后期祭礼严密的黄祖卜辞中,沃甲以旁系祭祀。
^ 一说三十二年。
^ 一说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 上古时有很多名为“丹”的地方,其中以尧子丹朱的封地最古,相传在今河南省西部丹江流域,距离奄都较近。
^ 一说十七年。
^ 或作“九世之乱”,指商代中期的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位。
^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 “古我,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 “予冲人。”
^ 此为“政治斗争说”,此外主要还有以下五种说法: ①“去奢行俭说” ②“河患说” ③“游牧说” ④“游农说” ⑤“加强西北地区统治说”。
^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 “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
^ 一种说法认为《尚书·盘庚》三篇作于盘庚之时。民众反对盘庚迁殷,盘庚训说民众而作 。另一种说法认为《尚书·盘庚》三篇作于小辛之时。小辛在位期间,殷政衰,民众思念盘庚而作。
^ “盘庚……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 “盘庚……十五年,营殷邑。”
^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 “徒主于民,故先定其里宅所处,次乃正宗庙朝廷之位。”
^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
^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之大业。” “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用永地于新邑。”
^ “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 “百姓思盘庚。” “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
^ “十九年,命邠侯亚圉。”
^ 另称小辛为盘庚之子。 但通过卜辞研究 可知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王是兄弟关系,均为祖丁之子。
^ “小辛在位二十一年。”
^ “小辛……三年陟。” 另有二十一年说。
^ “小乙……王即位居殷。”
^ “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 “小乙……五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
^ “帝小乙在位二十八年。”
^ 另有二十八年说。 以及小乙让位于武丁一说。“王后我母娩” ,为武丁在位时询问其母生娩的卜辞,说明武丁在位时其母尚在且育有子女,同时可能说明其父小乙尚在。
^ “武丁……王即位居殷。”
^ “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也”
^97.097.1 《今本竹书纪年》作“殷侯”。
^ “越在内服”
^成汤灭夏前的时期称作“先商时代”。根据《尚书》的记载,商族共有八次迁徒。成汤以前的迁徒是商族的移动,因为当时还没有都邑的概念,所以不能直接当作“迁都”来理解。
^100.0100.1繁:“ 亳 ”,简:“ 亳 ”,拼音: Bó ,注音: ㄅㄛˊ ,音同“博” 。
^ 一作“番”。一说“番”字通“毫”,所以“蕃”便是“燕毫”。
^ 一作“砥”。
^ 一作“漳”。
^104.0104.1 一作“商邱”。
^105.0105.1繁:“ 殷 ”,简:“ 殷 ”,拼音: Yīn ,注音: ㄧㄣ ,音同“阴” 。
^ 另作郼薄,通假作薄。
^ 另作“隞”、“敖”。
^108.0108.1 《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迁庇,而《史记·殷本纪》说他迁至邢。
^ 通假作耿。
^ 别称“殷”。般庚旬在约前1314年定都于殷,以后近三百年间无再迁都,政权相对稳定,而且至今商朝的考古发现(包括殷墟甲骨文)均出自般庚旬以后的殷城遗址,所以商朝又有别称殷朝(尤其指般庚旬以后的时期)。
^ 一说小辛迁殷。
^繁:“ 朝歌 ”,简:“ 朝歌 ”,拼音: Zhāogē ,注音: ㄓㄠㄍㄜ ,音同“招哥” 。
^ 商末,周武王伐纣时期,帝辛纣王在此建行都。
^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
^115.0115.1 西周金文。
^116.0116.1 周原卜辞。
^ 其私名不详。
^ 卜辞所见“燕壬”、“工壬”、“其壬”、“南壬”之名,尚不明其与仲壬的关系。
^ 帝乙时期的卜辞单称其为“王”。
参考资料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汉·司马迁. 《史记·殷本纪》.
^2.02.12.22.3战国·佚名. 《世本·居篇》.
^ 周·佚名. 《世本·作篇》.
^4.04.1 周·佚名. 《诗经·商颂·长发》.
^ 周·佚名. 《左传·定公四年》.
^ 战国·佚名. 《国语·鲁语》.
^7.007.0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107.117.127.137.147.15 《今本竹书纪年》.
^ 周·佚名. 《礼记·祭法》.
^9.09.1楚国·屈原. 《天问》.
^ 《山海经·大荒东经》.
^11.011.111.211.311.411.5 《古本竹书纪年》.
^ 周·佚名. 《易经·大壮》.
^ 周·佚名. 《易经·旅》.
^ 商周之际·佚名. 《尚书·周书·多士》.
^ 《墨子·尚贤》.
^唐·颜师古. 《汉书·地理志》注文.
^ 《孟子·梁惠王下》引自《尚书·仲虺之诰》.
^ 《左传·昭公四年》.
^ 战国·佚名. 《孟子·滕文公下》.
^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自《帝王世纪》.
^21.021.121.221.3汉·孔安国. 《尚书序》.
^22.022.122.2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
^ 《周易·革》
^宋·罗泌. 《路史·余论·四》引自《世本》.
^25.025.1 周·佚名. 《尚书·周书·洪范》.
^ 汉·司马迁. 《史记·三代世表》.
^27.027.127.2 周·佚名. 《尚书·周书·无逸》.
^28.028.128.228.328.4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自《史记》佚文.
^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自《竹书纪年》.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31.031.131.2 《尚书·商书·盘庚上》.
^32.032.132.232.3 《尚书·商书·盘庚下》.
^ 汉·郑康成. 《尚书·商书·盘庚下》注文.
^ 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大》.
^ 汉·班固. 《汉书·古今人表》.
^ 吴其昌. 《殷虚书契解诂》. 中国武汉:武汉大学. 1934年 (中文(繁体)) .
^ 宋·刘恕. 《通鉴外纪》.
^ 汉·马融. 《尚书·周书·无逸》注文.
^周·佚名. 《诗经·大雅·荡》.
^40.040.1 周·佚名. 《诗经·大雅·大明》.
^ 周·佚名. 《诗经·大雅·文王》.
^ 周·佚名. 《诗经·商颂·玄鸟》.
^ 周·佚名. 《诗经·商颂·殷武》.
^ 汉·司马迁. 《史记·吴起列传》.
^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公孙丑上》.
^ 《墨子·非命》、《荀子·王霸》.
^ 周·佚名. 《尚书·周书·酒诰》.
^赵国·荀子. 《荀子·成相》.
^ 周·佚名. 《左传·襄公九年》.
^ 周·佚名. 《左传·定公九年》.
延伸阅读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中华远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断代史系列- 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神话传说:袁珂著,里仁书局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张光直著,郭净等译:《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张光直著,毛小雨译:《商代文明》(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
赵林:《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白川静著,温天河译:《甲骨文的世界》(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7)。
伊藤道治著,江蓝生译:《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资料为主的殷周史硏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
Sarah Allan著,汪涛译:《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