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赵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创造与贡献推行代田法简介“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同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这段记载,扼要说明了代田的由来和特点。“古法”就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畎亩法”。《国语·周语》“韦昭注”解释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一亩三”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岁代处”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故代田法意思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这样可使土地轮番得到休耕,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自然恢复起地力。赵过推行的“代田法”,也可以是科技下乡的前驱。他先在小范围进行试验,证实确比“旁田”增收,然后再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最后全面推广。背景《汉书·食货志》中说汉武帝南征北战,大兴土木,疏于农业,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不妥,于是武帝悔征伐之事,而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因而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能为代田,所以又使赵过推广代田...

创造与贡献

推行代田法

简介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同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这段记载,扼要说明了代田的由来和特点。“古法”就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畎亩法”。《国语·周语》“韦昭注”解释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一亩三”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岁代处”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故代田法意思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这样可使土地轮番得到休耕,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自然恢复起地力。赵过推行的“代田法”,也可以是科技下乡的前驱。他先在小范围进行试验,证实确比“旁田”增收,然后再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最后全面推广。

背景

《汉书·食货志》中说汉武帝南征北战,大兴土木,疏于农业,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不妥,于是武帝悔征伐之事 ,而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因而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能为代田,所以又使赵过推广代田法。

过程

赵过为了使代田法的推广有确实的把握,曾作了长期准备和细致安排,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全面推广等一系列工作。

首先在皇帝行宫、离宫的空闲地上作生产试验,证实代田法的确能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亩可增一斛,为推广确定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设计和制作了新型配套农具,为顺利推广代田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再次是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内要郡守命令县、乡长官、三老、力田(地方小农官)、有经验的老农学习新型农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艺,为推广代田法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四是先在命家田、三辅区域公田上作重点示范、推广,并逐步向边郡居延等地发展。最后在边城、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三辅、太常、弘农(今河南西部)等地作广泛推行,并取得了成效,从而得到民皆代便田的成功。 (《汉书·食货志》)。

根据汉昭帝时桓宽《盐铁论》上记载,推行代田法,主要在关中地区。贫户缺牛少马,只能用旧农具耕田,所以,行代田法的主要是富户而不是贫苦农民。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耕作方法势必逐渐被淘汰,赵过所创新农具和新耕作法,必然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从在居延所发现的汉简上面,可以看到汉昭帝初年、代田仓的记载,以汉简和史书互相参证,证明史书上代田法曾在居延推行的记载,是确实的。从代田仓的建立,也可推断,推行代田法后,粮食得到了增长。

影响

赵过推广代田法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其中与他曾设计、创制和使用了“皆有便巧”的耕、耘、下种田器,并传授了“以人挽犁”和“教民相与庸挽犁”(《汉书·食货志》)等增产措施大有关系。它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于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推广牛耕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与推广代田法的同时,赵过又大力推广牛耕,并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根据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我国牛耕虽起源于商代,但在战国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到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耒耜。赵过推广的牛耕为“耦”,“二牛三人”,即操作时,二牛挽一,二人牵牛,一人扶而耕。东汉时这种耕作法推广至辽东,开始时也是“两人牵之,一人将之”。解放前,云南宁蒗纳西族仍留传的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时,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牛,后面一人扶,中间一人压辕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映了牛耕初期时的情形,因为那时驾驭耕牛技术还不熟练,铁构件和功能也尚不完备。

发明三脚耧车

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三脚耧车。三犁共一牛 故称三脚耧。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说:“三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耧,皆取便焉。”三脚耧,即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其功能多,效率高、沟垄整齐、宽窄划一,深浅均匀,因而为高产低耗创造了条件。我国北方直到建国前,甚至现在,耧在生产上还起着重要作用。

评价

关于赵过的家世和个人经历都知之甚少。大约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被任命为搜粟都尉。《汉书·食货志》记载了他向全国推广用耦犁,二牛三人的办法,使铁犁和牛耕法逐渐普及。赵过和他所创造的新农具和新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动力、技术和工具三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农业的生产,且为后世的犁耕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过
(?—?)西汉人。汉武帝末年,任搜粟都尉。曾“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崔是《政论》)。又创“代田法”,田一亩,分为三畎三垄,每畎宽深各一尽,种作物于畎中,畎、垄逐年更换,故称“代田”,有利于抗旱保墒,休养地力,所收超过常田,有的更达一倍,见《汉书-食货志》。
· 赵过
赵过(生卒年不详),西汉时著名的农业技术革新家,其籍贯和生平均无资料可考。他曾担任朝廷主管农业的搜粟都尉,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耕作新技术,并发明了耦犁和三脚耧两种先进工具。西汉初期,关中地区社会稳定,人口增加,生产发展,但是耕作技术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于是,赵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代田法。这种新耕作法,是把土地整理成畎(沟)垄的形式,每年相间畎垄轮换种植,把以前整块地的休耕改为一块土地上的局部休耕,既充分利用土地,又可以使地力得到恢复。具体做法是把一亩地(合今五分二厘)分为三畎三垄,畎的深度和宽度均为一尺,垄宽一尺,相间布置。将种子种在畎内,待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壅入畎中,培在苗的根部。这样反复几次,到盛暑时垄消畎平,禾苗壮实。下年,畎垄位置更换,循环往复。赵过先在小块田里作了试验,证明每亩可增产一斛以上,比旧的耕种法增产率在25~50%左右。此后,他又改进耕犁。赵过发明...
· 赵匡胤过老庙山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年轻尚未发迹时,十分不得意。有一年,他从老庙山路过,登上一架山头,举目四望,但见水似玉带,山作蛟,一派壮丽气象,不禁激起埋藏在心底的豪情壮志。但又想到自己眼下的景况,颠流离,穷困潦倒,如今在这山野之上走得又累又渴,竟连杯热水都喝不到,愁绪缠绕,感慨万端,免顺口吟咏到:水是玉带山作蛟,如画江山一怀抱。气短英雄强回首,拿云壮士也折腰。光武乞食麦仁店,韩信作小淮阴桥。解愁谁堪奕三对,士象车马杀声高。赵匡胤正在吟咏,忽听身后有呵呵笑声,回头一看,是一位山中老人,面目清癯,手中端着一杯热茶道:“壮士工莅临山敝山,接待不周,多有得罪。这里有水茶一杯,望壮士暂解口中之渴。”赵匡胤正焦渴难耐,接过茶来痛饮起来,只觉得那茶水淳香可口得痛快淋漓,饮罢,把茶杯递与老人,拱手称道谢说:“好茶,好茶!”老人接过茶杯笑道:“茶是此山茶,可惜连个名字都没有,我们山野之人,只叫它黄茶。”老人把茶树指给赵匡...
· 简明正史——赵过 氾胜之
?赵过汉武帝时杰出的农业专家,搜粟都尉,倡导“代田”法,发明和推广耦犁和耧车,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向天下发布诏书说:“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号召全国官吏百姓,加强和重视农业生产。同年,任命著名农学家赵过为搜粟都尉,管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新的耕作方法。赵过总结先人生产经验,倡导“代田法”,得到汉武帝肯定,遂在全国推广。代田法是对中国古代轮耕方法的改进和发展。古代的土地,在地力(土地肥力)竭尽以后,即行休耕。肥力好的上等田休一年,中等田休二年,下等田休三年,听任土地生长荒草,称为“莱”。这种休耕法是对土地利用的很大浪费,严重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赵过通过深入调查,总结了农民在小块土地上轮种的生产经验,改进了原来大片休耕的落后方法,创造“代田”法。此法把每一亩土地分成六份,三份为甽,三份为垄,甽和垄间隔排列。甽是低的,垄是高的,甽和垄都宽一尺,而甽比垄深一尺。春天耕种...
· 刘备是否重用赵云?赵云担任过哪些官职?
五虎上将,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陈寿最早作《三国志》时,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但还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将。不过,对于赵云在五虎上将中的地位,历来都是存在一定争议的。比如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册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而就当时的赵云,则只是一个杂号将军。并且,在五虎上将中,赵云还是最后封侯的一位,直到后主刘禅即位后,才给赵云封侯。因此,在一些人看来,刘备显然不够重用赵云这位名将。不过,在笔者看来,重用与否,不仅要看官职的高低,更要看赵云官职的实际权力。对于刘备来说,特别为赵云发明了三个官职,等你了解这三个官职之后,就会明白刘备是否重用赵云了。牙门将军牙门将军,古代官职名,为三国时代刘备创立,于长坂坡之战后授予赵云。牙门将军的任职者与主公关系亲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