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孔伋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5
转发:0
评论:0
生平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孟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中庸思想《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

生平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孟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中庸思想

《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如能修养得好,可以与天地相参。他在书中举出几个标准人物,其中有文王、武王和孔子。他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说文王武王的命好,但同时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中庸》作者特别说到孔子,说“仲尼祖述尧舜,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上的成就,可以配天地、育万物。这可见《中庸》作者对于存养之功的极力推崇,而对孔子的推崇达到神化的程度。这也反映当时以《中庸》为代表的一些儒者高自标举的心情。孔子有这样大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却是从日常生活中来。《中庸》作者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的作者又认为,一切成就都是性中事,都是人性所固有,问题在于能不能“尽性”。他极力宣扬“尽性”的重大意义,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依这个观点来说,孔子之为至圣,正是因为他“能尽其性”。《中庸》的作者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远人”,即所谓“率性之谓道”,道并不需他求。如果要“为”道,如务为高远之类,反而离道远了。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这是《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分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孔子罕言命。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汉代已有《中庸》的单行本及其解说问世。《汉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隋书·经籍志》。以上这些书都已久佚。南宋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注。元金用朱注《四书》取士。自此以后,《四书》之流传日广,成为学子必读之书,而朱注成为人感性的著作。

著作散见

《子思》书自秦代以来已亡失了,但《子思》中的著作散见于《阙里志》、《韩非子》、《马总意林》、《说苑》、《文选注》、《中说》、《吕氏春秋》。《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子思》共23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子思》是由崇川冯云■校刊的《子思》六卷,第一卷《记问》、《杂训》、《居卫》;第二卷《巡狩》、《公仪》、《抗志》;第三卷《补遗》;第四卷《附录》;第五卷《祠墓古迹》;第六卷《世职》。这样,经过校勘的《子思》在形式上依然是完整的、成系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伋
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孔伋即子思,子思是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汉收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小戴礼记》中之《中庸》即为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偶也有怀疑者,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怀疑),程朱一派对之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集注》)。唐宋开始,传达有“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但近世学者对《中庸》是子思所作的传统说法皮肤有疑问,认为其中有“今天...
·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那么孔伋的父亲是谁?
不用我多说,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孔子这个名字,如他的思想般被很多人熟识,儒家思想名不虚传,对我们做事做人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而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亦是嫡系正统血脉,虽不及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却也是才华横溢,有大家之范,深的孔子真传,将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一生的成就也值得我们去称赞颂扬。孔伋是孔子的孙子都能受孔子那么大的思想熏陶有所建树,那么孔伋的父亲,孔子的儿子岂不是更“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身为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在古时这就是嫡长子啊,受到的关注与关心那肯定必不可少,同时对嫡长子的栽培更是各家族都重视的,然而关注有了,栽培也有了,这个嫡长子却并没有如同大家期望的那样成长,并没有如他的父亲与他的儿子一样被记录入历史史册,有的也只是寥寥数语。说那么多,还未曾说出他的名字,其实他的名字是孔子因为感觉受到了荣幸而取的。那年孔子20岁,鲁昭公为了恭贺孔子这个嫡长子的出生而...
· 山东省-济宁-曲阜孔伋
孔伋(前483-前402),鲁国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述圣”。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伋,字子思,鲁国(今属山东省)人。祖籍河南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主要作品...
· 郭伋
郭伋(公元前39年―公元47年),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官员。郭伋少时胸怀大志,初在大司空府任职,几次升迁至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大尹、并州牧。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征召郭伋为左冯翊。
· 孔伋:孔子之孙,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伋(前483-前402),鲁国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述圣"。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伋,字子思,鲁国(今属山东省)人。祖籍河南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主要作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