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承高儒林第
魏承高儒林第“儒林第”创建人魏氏十七世承高公,系长乐(今五华)孟,县大富翁(魏氏家谱七百二十三面)十五世魏锡朋(金同)之孙。魏承高御封儒林郎(州府文书),后任职布政使司理问(顾问),其专长地理,喉科。儒林第的楼名来历,一般以建造人命楼名,承高以官名命楼名,官职儒林郎,故此为儒林第,地理精堪、结构独特、名闻全市,现在全市人民流传做屋无沟,看儒林第。由于魏承高家财超越其祖父,故魏族父老题赠一匾“克笃前烈”挂在“儒林第”门楼上,以颂其“青出于蓝胜于蓝”之意。由于魏承高精通地理,故“儒林第”的屋址选择,择日课及楼房的总体设计均由自己操作。屋址选在“新田岗”(地名),坐北向南,建成于乾隆初年,距今二百余年。精明的地理设计“暗拱大江”,即屋地低,前面案高,又是琴江。整座楼的结构由十条石柱竖立支撑,石柱上面雕刻龙凤呈祥,内室为“九天十八井”,横屋共分八份,每份四房三厅。由于整体楼房结构严谨,造型独特,遐...
· 陕西-榆林-榆阳区高第
高第(生卒年不详),字汉冲,陕西榆林人。明末时他在军中为将,清军进占陕西后,他率部投降。后奉命率本部兵马东进至洛阳,招抚明军。他先后抚定了开封、南阳等州府的51座城镇,招降了明军1546座营寨。帮助清军顺利控制了中原地区,被以功授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五年(1648),山西大同镇总兵姜瓖叛乱,他又奉命领本部兵参加平叛作战。七年,山西战争结束,他奉调驻守襄阳。当时正处战乱之际,襄阳尚无县令,城垣倒坍,地方秩序很不安定。他到达后立即捐银并督催士兵整修城墙。为使百姓伸冤告状方便,他在城楼上设置“鸣冤鼓”,若有人击鼓告状,他当即审理,从不积压。他严格节制将士,军纪整肃;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即亲朋故旧也不越律照顾。发生旱、蝗灾情,百姓饥饿,他曾设粥厂茶棚救济饥民。此外,他开设药店,修缮古观寺院,向贫穷书生资助学费等,热心治理和抚定地方。
· 高第经略辽东
天启五年(1625)二月,起复高第为兵部左侍郎管工部右侍郎事。五月,升任兵部尚书。十月,皇帝将高第召到文华殿,赐其蟒衣玉带,令以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天启六年(1626)三月,宁远大捷后,因迫于辽事的压力,连续两次上疏辞职,天启皇帝允其归。后来被阉党陷害,高第打了胜仗,反而被革去玉带闲住。崇祯元年(1628)四月,崇祯皇帝阉党后,给当初被阉党陷害的官员平反,高第名列其中,但因年老暂未安排具体职务,闲赋在滦州老家。
· 高第罢职逝世
崇祯三年(1630)一月,后金攻打永平。高第听闻之后,仓惶举家逃走。十一月,明朝以其逃跑以致郡城沦陷为由,逮捕高第。后令其谪居山东省无棣县,起复作罢。崇祯十二年(1639),放回滦州。不久去世,享年82岁。
· 江苏省-淮安高延第
高延第(1823~1886),字子上,号槐西居士。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晚清学者,方志学家。父高士魁,进士,历任四川丹棱、简州、蓬州等地州县官,政绩斐然。父亲在四川做官时,高延第“随任读书,纯笃简静”。赴乡试不第,遂绝意科名,专心著述。他不喜做八股文,以求仕进,而是博览群书,终于“通载籍,练习掌故”。后高延第回到家乡,“闭门却扫,绝意进取”。淮安知府孙云锦慕名前往拜访,向他咨询“民生利病”;提学使黄体芳将他向朝廷推荐,被赐为翰林院待诏。他作文皆出真意,朴实无华,“汉唐之经训,伊洛之名理,旁至兵农庶政,表里洞澈,有本诸身,措诸天下之意”。晚年“行益高,品益粹,记览益渊博,端居撰述垂三十年”。高延第任分纂的《重修山阳县志》,任总纂的《光绪淮安府志》、《光绪盱眙县志稿》,皆是“雅洁有义法”的良志。又著有《北游记程》、《老子证义》、《涌萃山房诗文集》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