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昆曲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9
转发:0
评论:0
历史昆山腔创始人顾坚像金代和元代,在北方兴起杂剧,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戏文起源于建炎南渡前后。明太祖洪武年间时,南戏文加北杂剧成传奇。根据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一文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元代末年昆山顾坚为昆曲创始人。今昆山千灯镇有顾坚纪念馆。元朝时,大批文人无法通过科举出仕,整元一朝近百年时间,仅取士一千余人。不被重用的文人,只得在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中,寻求宣泄和自我定位的方式。“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曾自嘲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出自关汉卿代表作《一枝花·不伏老》)元代末年,南戏...

历史

昆山腔创始人顾坚像

金代和元代,在北方兴起杂剧,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戏文起源于建炎南渡前后。明太祖洪武年间时,南戏文加北杂剧成传奇。

根据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一文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元代末年昆山顾坚为昆曲创始人。今昆山千灯镇有顾坚纪念馆。

元朝时,大批文人无法通过科举出仕,整元一朝近百年时间,仅取士一千余人。不被重用的文人,只得在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中,寻求宣泄和自我定位的方式。“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曾自嘲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出自关汉卿代表作《一枝花·不伏老》)元代末年,南戏传到昆山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曲调互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声腔,在音乐家顾坚推动下,有长足的发展。

明代昆山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根据周玄暐的《泾林续记》,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昆曲,可见当时昆曲的规模已经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捱冷板”,使昆腔具细腻婉转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调”、“水磨腔”之称。稍迟出现了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新作《玉玦记》、《鸣凤记》、《浣纱记》等,新腔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前后两百多年为昆曲全盛时代,昆剧舞台艺术亦在清朝中叶发展成熟。此后花部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舞台,然薪尽火传,其声腔和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如京剧;民间曲社唱曲活动也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

昆曲的旦角

昆曲的丑角

昆曲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个家门为基础,而生又分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净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直到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昆曲脚色行当,由“江湖十二脚色”更精细的分工,发展成为“二十家门”。乐器方面,主要采用笛、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等。

昆腔剧本之丰富,在各剧种中首屈一指。舞台艺术以“摺子戏”为特色,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苏州昆曲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摺子戏。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走,今天崑剧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1956年,浙江崑苏剧团根据传奇《双熊梦》改编的《十五贯》登台。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水磨腔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一唱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曲牌体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中,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和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与昆曲的区别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代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称做昆剧。 

“昆腔”,元末明初诞生于昆山,称昆山腔,后称昆腔。叫“昆腔”主要突出了一个“腔”字,也就是说,当时的昆腔,还只有极其优美的音乐,并没有形成有叙事功能的舞台戏。 昆腔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到明朝中期,昆腔和剧作家联姻,开启了昆腔的新时代。有演员、有乐队、有剧情表演的舞台戏出现,标志着“昆曲”的诞生。

昆曲名剧

浣纱记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最有名的“一出”是“游园”、“惊梦”。

长生殿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琵琶记

绣襦记

玉簪记

西楼记

南西厢记

宝剑记,最有名的一出是“夜奔”。

凤凰山

红梨记

艳云亭

金雀记

桃花扇

烂柯山

墙头马上

派别

现存的昆曲派别有四:

南昆,流传于江南,柔婉缠绵,抒情性强。

北昆,流传于北京,激越豪壮,慷慨悲歌。

湘昆,流传于湖南郴州,深受当地祁剧、湘剧音乐影响,具有地方特色。

永昆,流传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继承了早期昆曲简洁朴素的风格,古朴明快。

职业昆剧团体

在中国现有江苏省苏崑剧团(成立于1956年,原名苏州苏崑剧团,200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崑剧院)、江苏省崑剧院、上海昆剧团、杭州浙江昆剧团(现与浙江京剧团合组浙江京崑艺术剧院)、北京北方昆曲剧院、郴州湖南省崑剧团6家崑剧专业艺术团体,以及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被称为“六团(院)一所”。

典籍

《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粟庐曲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昆曲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百戏之祖”属于“阳春白学”的高雅艺术。诞生在元末江苏昆山千墩,盛行于明清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昆曲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昆山腔融合北曲与戈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以曲牌体为主,其音乐特征“流丽悠远、婉转缠绵、一唱三叹”。昆曲是以“脚色制”为主体,行当分工最为细腻。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称号,并荣获榜首。中国目前有六院(团)一所,国家已经举办了三届“中国昆剧节”;民间曲社遍及全世界。
· 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早在明初就有昆山腔。嘉靖年间,魏良辅借助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但仅是清唱。后经昆山人梁辰鱼等人改革,并创作传奇《浣纱记》上演,声名大振,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创作传奇,遂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至万历末,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时人称为官腔。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穿戴也日益讲究,脚色齐全,分工细致,一般剧种,难与抗衡。但由于传奇体制较长,全本演出需要两个晚上或更多时间,随着清代花部诸腔的兴起,倚重生、旦格局,讲究词曲典雅的昆剧受到冲击,经过艺人的演出实践,删除了...
· 昆曲的品格
昆曲曾经在中国晚期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中充任盐末齑粉的作用。作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一种主要文化消遣形式的载体,它得到社会支配阶层的支持;作为当时领袖群伦的一种主要声腔剧种形式,它又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注目。由此,昆曲得以广泛发舒其自身的文化浸润能量,将辐射脉冲穿透社会的肌肤,深入到它的各个角落。由此,昆曲得以同时进入上流文化圈和山野民众娱乐环境,成为沟通各阶层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也由此,昆曲的文化载负构成了当时民间社会的主要内容成份,成为与政体社会相吞吐的补充乐章。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红氍毹娱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衰退与消逝,昆曲失去了它作为社会娱乐文化主流的基础支撑点,从而哀婉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导致昆曲走向衰竭的主要社会支配力,是时代变换了审美聚焦点。在时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氛围中,昆曲成为曲高和寡而极其脆弱的雅文化,成为最易受流行文化涤荡的对象。然而,昆曲在它兴盛的时代却并非如此,它也隶属于当时...
· 昆曲的乐谱
作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的昆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几百年来它的音乐载体是以工尺谱的形式出现的。工尺谱是我国音乐特有的记谱形式,早在明、清时代便有《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以后又有《昆曲粹存》、《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粟庐曲谱外编》等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我国戏曲音乐宝贵丰富的遗产。工尺谱的音高符号是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当今简谱的1、2、3、4、5、6、7;用带勾的上、尺、工、凡四个字加上合、四、一共七个字表示简谱低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用带立人偏旁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简谱高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而声乐作品绝不可能有三个八度的音域,因此也就足够了。将曲词标好工尺后再点上板、眼,一支曲牌就谱成了。但工尺谱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一拍当中如果有三个音,假如是6...
· 解读“苏州昆曲现象”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面对浩繁无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何入手?如何保护?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极为迫切而复杂的问题。作为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昆曲的保护工作格外令人注目,也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从2000年开始创办中国昆剧艺术节,恢复虎丘曲会,到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建立,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恢复建设,一批昆剧演出场所的建立,再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推出《长生殿》、《牡丹亭》巡演国内十几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无不造成轰动效应。而昆曲在旅游景点的演出、昆曲曲社的活动、昆曲在中小学校的普及,都扎扎实实地推进了昆曲的保护与弘扬。《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已被列入苏州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将为昆曲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苏州昆曲现象,正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在第三届中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