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本体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4
转发:0
评论:0
字源英语:Ontology源自希腊语单词ον(存有)和λόγος(逻各斯,科学、研究、理论)的组合。1870年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它汉译为理体学,之后又出现了实体学、本体论、实有论、存在论等译名。之后这些译名传入中国。1930年代之后,日本学界通常使用存在论这个译名。基本问题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是:“存有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存有是什么?物质物体是什么?物体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物体的特性是什么?存在的特性是什么?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

字源

英语: Ontology 源自希腊语单词 ον (存有)和 λόγος (逻各斯,科学、研究、理论)的组合。

1870年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它汉译为理体学,之后又出现了实体学、本体论、实有论、存在论等译名。之后这些译名传入中国。1930年代之后,日本学界通常使用存在论这个译名。

基本问题

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是:“存有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

存有是什么?

物质物体是什么?

物体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物体的特性是什么?

存在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本体论历史

本体论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如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一书正文后附录的“笔者对第二组反驳的答复”最后一部分中对“本体”的定义是: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有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存在是什么?”“什么于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物体是什么、观念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论基本问题的先例,但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应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

但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A必定是B”或“A曾经是B”究竟有什么含义?有的哲学家主张去掉英语中的“是”一词,改用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义;另一些哲学家力图了解词汇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方式;马丁·海德格尔想区分开“存在”和“物体”的意义。

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

通俗地讲,“存在”即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集合,人们可能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句、甚至是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事物,但该事物不会因为人们的不同描述而改变。信息工程中,经常研究词汇之间的相关性,就是要找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或者从含有相关词汇的语句中,找出他们共同描述的事物。

参考条目

哥德尔本体论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