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公辅
生平
家世与藉贯
姜公辅的原住地,宋代官修的《新唐书》所载是在爱州日南县。爱州在越南清化,越南民间对姜公辅故里亦有所探究,历来有指姜公辅来自“安定县锦球村”、“安定县锦帐村”、“爱州山偎社”等说法。
现代中国学者刘志强从中越两国史料考证得出,姜公辅虽为爱州人,但其祖先却来自中国内地,先世源出天水(在今中国甘肃),至祖父姜神翊到钦州(在今中国广西)任参军,并定居该地。神翊子姜挺(公辅之父)又迁居日南县,故此姜公辅家族遂成为爱州日南人。
出身入仕
姜公辅透过科举晋身仕途。764年(广德二年),公辅考中进士,唐室任为校书郎。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即位不久,他自觉“临御日浅,政理多阙”,希望能广纳治国之策,乃召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姜公辅便在是次的制科里登榜。此后姜公辅获朝廷重用,登制科榜后任拾遗官员,召入为翰林学士,到任期届满当迁时陈情“母老家贫”、“赖禄而养”,德宗特准为“兼京兆(尹)户曹参军(事)”。德宗皇帝对姜公辅的才识深为嘉赏,对其政见“多从之”。
治国理念
780年(建中元年),初即位的唐德宗“劝棈治道”,望能有所作为,姜公辅的《对直言极谏策》,便是在建中元年的“贤良方面能直言极谏科”向皇帝发表,以申明其治国理念的。
有鉴于唐朝中叶时期历经,唐德宗感到亟需“振将颓之纪纲”,姜公辅亦明白皇帝的想法,乃提出人力资源的重要,政府要罗致人才,刷新政治,劝德宗“征隐逸于空山,拔夔龙于下位。聘名士,礼贤者;善无欲之徒,发惟新之诏。”在人事上除了招聘贤才,还要对为官者设法监管,“使吏肃人悦,法明令张”。
唐德宗甚为关心边疆策略,询问“何谋而可以西戎即叙”,姜公辅对此亦作了详细解答。首先是“边兵有常数,边将有常务,分其土而居之,给其家而业之”,令兵将有稳定生活。另“又申严其令,使获虏马者赏以马,使获虏羊者赏以羊”信赏必罚,乃可“战自力倍”。而现在“积甲日深,兴戎岁广,黎人抗弊,未可勤师”,需待“宏济济之士于朝,盛洋洋之化于野”,国力丰沛后“款塞而可即叙矣”。公辅还提到:“礼义立,孰有不耻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义趋利者乎?”学者张秀民分析认为这些都是民生与教育并重,姜公辅所说的虽为老生常谈,却为儒家正统派之思想。
张秀民又指出,唐德宗即位之初,曾下诏停止四方进贡,又将文单国所献舞象三十二头,送至荆山之阳放生。姜公辅的策文里也称扬德宗的做法,认为“捐金玉于江湖,反珍奇于薮泽”,实属“太平之道”,是值得鼓励和持续的统治方法。
泾原兵变中的表现及擢相
783年(建中四年),爆发泾原兵变。姜公辅劝德宗皇帝及早铲除与叛军有关的朱泚,但德宗不从。同年农历十月,叛军攻国都长安,德宗与宗室众臣仓卒出逃,公辅仍劝谏尽早捉拿朱泚,以免朱泚成为叛军领袖,终为大患,德宗未暇理会。出逃途中,德宗想往凤翔,公辅以凤翔守兵多朱泚旧部,不宜前往,果然鳯翔守兵亦叛。德宗君臣逃至奉天,仍有争论朱泚会否造反,姜公辅力劝德宗必须严加防范。德宗乃听从公辅之议。
姜公辅协助皇帝应对兵变的表现,获朝廷褒扬为“志怀济物,监必通理。主文而谏,忠靡退言。经始以谋,事皆前定。道无屈挠,智适变通”,升任为谏议大夫,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职位。唐人柳宗元为此称他“以奇策取相位”。
据宋人司马光分析,姜公辅之所以被擢为相,除赖其个人因素外,还与人事纷争有关。姜公辅在翰林任职时的同事陆贽,甚得德宗宠信,然而陆贽屡直谏,有违上意,令德宗颇为不悦,故此陆贽虽为皇帝亲信,但未得为相,反而姜公辅“自下陈登用”。
直谏被贬
唐德宗像
姜公辅虽在泾原兵变、德宗出逃时获任宰辅,但德宗对公辅并非十分满意,曾说“朕意以公辅才行,共宰相都不相当,在奉天时早欲停罢,后因公辅辞退,朕已对面许讫。寻属怀光背叛,遂且因循”。及后德宗君臣到达梁州城固时,德宗长女唐安公主去世。德宗深感哀痛,欲厚葬公主,在当地“权令造一塔安置,待收复京城,即拟将归,以礼葬送”。公辅谏言“且宜俭薄,以济军士”。德宗对公辅言论大为反感,认为“不合是宰相所论之事”、“(姜公辅)都无道理,但欲指朕过失,拟自取名”,命令自己的亲信,且为姜公辅友人,时任翰林学士的陆贽居中定夺。陆贽认为公辅无罪,为之抗辩,谓“公辅官在谏议,任居宰衡,献替弥纶,乃其职分”,又认为“若造塔为非,费虽小而言者何罪”。然而德宗怒气未消,指责公辅为“卖直取名”,陆贽了解到德宗有“素欲废罢公辅之心”,但仍恳请德宗“何必以人而废言”、“愿陛下不以憎嫌而遗其片善”。经过一轮议论后,朝廷以姜公辅能“忌满思退,持盈守谦”为名,免除其宰相职务,改任太子左庶子,勋、赐如故。
此后姜公辅不再得到德宗器重,相反却连番贬谪。任太子左庶子后不久,公辅遇母丧解职,其后复任右庶子。792年(贞元八年)农历十一月,姜公辅以久未调迁为由,找陆贽求迁,陆贽知道相关内情,回复说丞相窦参已曾为公辅向皇帝求请,但皇帝仍怒,故不允。公辅恐惧,上疏辞职,求为道士,德宗质询其由,公辅不敢供出陆贽,乃说从窦参得知。德宗听后更怒,贬公辅为泉州别驾,窦参亦遭德宗斥责。
晚年生活
姜公辅自从792年(贞元八年)被贬为泉州别驾,至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去世,都在泉州度过。姜公辅贬谪泉州后,认识了南安九日山隐士秦系,秦系对《老子》有所研究,为之作注,自号“东海钓客”。公辅与秦系甚为友好,“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
在政绩方面,据学者刘志强指,贬谪泉州的姜公辅“似无心政事”,从地方志中可证“姜公辅在泉州时政绩无睹”。除此之外,由于秦系曾注《老子》,姜公辅可能也一度皈依道教。
805年,唐顺宗继位,起用姜公辅为吉州刺史,唯公辅未赴任,就在泉州去世。适值妻子在异地,秦系乃为他办理后事,安葬九日山下。唐宪宗时,追赠姜公辅为礼部尚书。
著作
《姜氏族谱》:为姜公辅受唐帝之命统修,卷首中有他的序言。
《白云照春海赋》:清人董诰等编的《钦定全唐文》有收录残篇。学者张秀民评论该文“词藻绮丽,文思雕华,不愧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矣”。
《对直言极谏策》:董诰《钦定全唐文》有收录全文。学者张秀民谓该文是姜公辅的“硕果仅存之作品,弥足珍贵”,并对其内容作分析研究(见上文)。
家族人物
祖父:姜神翊,任钦州参军,始入藉遵化(在钦州),后升任舒州刺史。
父:姜挺,任盛唐令,徙居日南。
母:黄氏,钦州灵山人。
弟:姜公复,考中进士,官至比部郎中。
后裔:姜公辅后裔曾迁居别地。据学者张秀民考证,清代乾隆年间有公辅远裔姜宏泰,本为钱塘人,后侨寓福建福州。此外,学者刘志强指出现代江西省有公辅后裔。
后世的纪念及评价
中国泉州九日山的“姜相峯”石刻,以纪念唐相姜公辅
在封建时期,文人及史家都对姜公辅的尽忠直谏,却反被贬退的遭遇深表同情。五代时人所修《旧唐书》评道:“公辅一言悟主,骤及台司,一言不合,礼遽疏薄,则加膝坠泉之间,君道可知矣!”后世有不少文人作品,表达对公辅的敬意,如南宋时泉州长官真德秀《祭姜相公文》谓:“呜呼!公以鲠亮之资,尽言于猜忌之主,一斥不复,没于遐陬,然清风直节,千载而下,犹澟澟有生气。”明代南安县令黄济《题姜相峯》谓:“龙颜曾犯进规箴,一寸忠贞百炼金,流落闽山终白首,匡扶唐祚有丹心。幽潜表揭名卿笔,苔藓摩挲过客吟。千古高山人仰止,乘闲我亦乐追寻。”清代进士陈桂洲《题姜相峰次王梅溪韵》谓:“政赖姜公佐太平,何缘谠论窜山城?荒坟遗庙寒烟里,千古高峯喜得名。事轶当年尽不平,姜公去后国倾城。虽然隐逸南邦老,万古峯传宰相名。”
除了文人的撰文纪念,中越两国民间还兴建祠堂,追崇姜公辅。在中国宋代,赵宋皇族赵令衿在泉州姜公辅和秦系的合祠;苏绅为纪念姜公辅,乃大书“姜相峯”三字,刻于九日山。在越南清化省安定县,人们在姜公辅故里建有“姜状元祠”。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黎正甫称:“安南人至今犹称之,引以为荣。”
在近现代以来,姜公辅生平事迹亦受学界注意,对他的生平事迹作出评论。越共学者从公辅登第来探究儒教与越南的关系。明峥《越南史略》指出:“儒教的传播也比过去广泛了。我国一部分贵族学习儒学,有的还在中国中了进士,其代表人物是那篇一直传诵到今日的《白云照春海赋》的作者──姜公辅”;越共学术机关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则指:“(唐代时)在我国,儒学还不是很盛行,但在社会上层人物中传播得比过去更加深入、广泛。……然而,在安南,学习和科举仍然受限制。”
注释
^学者刘志强指《新唐书》等史籍载姜公辅于唐顺宗登位不久时去世,亦即“姜公辅逝世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另据新疆和福州的《姜氏族谱》所载姜公辅“寿七十五岁”,故此姜公辅“应生于唐开元十八年(730)”。
^越南阮朝高春育等编的《大南一统志》卷十七《清化下》指姜公辅“字钦文”,中国学者刘志强在《中越文化交流史论•科举与爱州进士姜公辅》里,考证姜公辅的字应为“德文”。
^高伯适(即高伯适)《敏轩说类》:“姜公辅故里在安定县,锦球村。祠址萧疏,碑字漫灭不可辨”。
^《人物志》:“公爱州山偎社人。”
^《旧唐书》称“为校书郎”;《新唐书》、《安南志略》称“补校书郎”。
^《旧唐书》称“授左拾遗”;《新唐书》、《安南志略》称“授右拾遗”。
^《旧唐书》称“兼京兆尹户曹参军”;《新唐书》称“兼京兆户曹参军事事”;《安南志略》称“京兆户曹参军”。
^《资治通鉴•唐纪》载:“上(德宗)初至奉天,诏征近道兵入援。有上言:‘朱泚为乱兵所立,且来攻城,宜早脩守备。’卢杞切齿言曰:‘朱泚忠贞,群臣莫及,奈何言其从乱,伤大臣心!臣请以百口保其不反。’上亦以为然。又闻群臣劝泚奉迎,乃诏诸道援兵至者皆营于三十里外。姜公辅谏曰:‘今宿卫单寡,防虑不可不深,若泚谒忠奉迎,何惮于兵多;如其不然,有备无患。’”
^姜公辅的故里,高伯适(即高伯适)《敏轩说类》作“安定县锦球村”,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作“安定县锦帐村”。
参考书籍及网上资源
(中文)陆贽. 《陆贽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ISBN 7101042759.
(中文)柳宗元. 《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ISBN 7532522687.
(中文)王溥. 《唐会要》. 北京: 中华书局(1998)ISBN 7101007562.
(中文)刘昫等. 《旧唐书》. 北京: 中华书局(1995年)ISBN 7101003192.
(中文)欧阳修、宋祁等. 《新唐书》. 北京: 中华书局(1995年)ISBN 7101003206.
(中文)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01831.
(中文)脱脱等. 《宋史》.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03230.
(中文)苏镜潭. 《民国南安县志》,收录于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28册).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ISBN 7806224246.
(中文)黎崱. 《安南志略》. 武尚清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11225.
(日文)(中文)吴士连、范公著、黎僖等. 《大越史记全书》.陈荆和编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
(越南文)(中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Nôm-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
(中文)刘志强. 《中越文化交流史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ISBN 9787100095754.
(中文)明峥. 《越南史略》. 范宏科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中文)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越南历史》. 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文)吕士朋. 《北属时期的越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中文)黎正甫. 《郡县时代之安南》.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5)(民国34年).
(中文)《东南亚历史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ISBN 7532602222.
相关条目
唐朝
越南第三次北属时期
科举
谏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德宗
陆贽
秦系
泾原兵变
爱州
清化省
安定县 (越南)
泉州
南安市
九日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