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英荷战争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4
转发:0
评论:0
历程第一次英荷战争发生于1652年至1654年,起因于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的海上贸易发生冲突。战争互有胜负,然而在最后关头,荷军溃败。1654年双方签订明斯特条约,荷兰认输并承认航海条例。第二次英荷战争发生于1665年至1667年,起因于英国订立更严苛的航海法,并占领荷兰位于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战后荷兰保有从英国占领的领地苏里南,割让包括新阿姆斯特丹在内的北美殖民地新尼德兰给英国(也就是双方互换领地);而英国修改航海法,让出部分商贸利益给荷兰,并被迫和荷兰、瑞典结成三国同盟,共同向刚兴起的法国施压,要求法王路易十四退还大批领土给西班牙(1667-1668法国在产权转移战争打败西班牙)。总体来说,第二次英荷战争是英国战败,因此酝酿出第三次英荷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发生于1672年至1674年。法国于1672年入侵荷兰(法荷战争),造成荷兰的“灾难年(Rampjaar)”...

历程

第一次英荷战争

发生于1652年至1654年,起因于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的海上贸易发生冲突。战争互有胜负,然而在最后关头,荷军溃败。1654年双方签订明斯特条约,荷兰认输并承认航海条例。

第二次英荷战争

发生于1665年至1667年,起因于英国订立更严苛的航海法,并占领荷兰位于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战后荷兰保有从英国占领的领地苏里南,割让包括新阿姆斯特丹在内的北美殖民地新尼德兰给英国(也就是双方互换领地);而英国修改航海法,让出部分商贸利益给荷兰,并被迫和荷兰、瑞典结成三国同盟,共同向刚兴起的法国施压,要求法王路易十四退还大批领土给西班牙(1667-1668法国在产权转移战争打败西班牙)。总体来说,第二次英荷战争是英国战败,因此酝酿出第三次英荷战争。

第三次英荷战争

发生于1672年至1674年。法国于1672年入侵荷兰(法荷战争),造成荷兰的“灾难年(Rampjaar)”。荷兰以决堤防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且与西班牙结盟迫使法国撤兵。英国于同时攻打荷兰,但是荷兰于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英国遂被迫停战。后来英王更在国会的压力下,与荷兰签订和约,两国协商:英国得到荷兰部分的殖民地与贸易特权,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结果在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

第四次英荷战争

战争从1780打到1784年。起因于英国以荷兰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为理由,在1780年片面废除当初威廉三世所主导英荷同盟的各种条约,并发动了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靠着优势的海军,把军备废弛的荷兰彻底打垮,并掠夺荷兰丰厚的商队物资与殖民地。1784年战争随着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而结束,而荷兰因为国势与信用一落千丈,被迫依赖盟友法国作调停,帮荷兰向英国争取较好的和平条约。

英国打垮荷兰可以说是作为失去北美十三州的巨大补偿,这增强了英国的国力与竞争力(荷兰从此失去与英国竞争商贸的力量),原本在一百年内向荷兰人借贷的巨额国债(参见威廉三世),也可用战争为借口而免付利息,并在战后以低价向荷兰商人收购国债。战败的骨牌效应越滚越大,此前一直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战后被伦敦取代其金融地位;荷兰东印度公司亦被战败影响而出现经济危机,曝露其腐败无能的巨大赤字,最后在1799年宣布破产解散。当初在17世纪叱咤风云的“海上马车夫”与殖民帝国,随着这场战争而崩溃衰落,成为欧洲强权轻视的对象;连带促成1787年荷兰的爱国者革命,以及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征服荷兰的结局(参见1795年成立的巴达维亚共和国)。

战后发展

在1793年到181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不断侵扰荷兰的陆地势力,甚至在1810荷兰被兼并为拿破仑帝国的一部分,早在1797年荷兰被英国皇家舰队击败时,法国就意图指染荷兰在海上势力的强大海军,然而令人意料不到的是荷兰在后面几次战役中也反败为胜,英国不得以只能把战场转移到殖民战争层面,在东亚英国攻击荷属东印度,也就是今日的印尼,进而中断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的贸易据点——日本。

战局总结

尽管在前三次英荷战争之中双方是互有胜负,就整体面来观察荷兰甚至略胜一筹,但是荷兰黄金时代(约1585-1713年)还是被长年的战争耗资连累。不但黄金时代的高峰期至1672灾难年就戛然而止,从1687年法国重新挑起的一系列斗争(包括陆上威胁、关税战与海上掠夺),最终在1713年把荷兰人的爱国心消磨殆尽(荷兰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为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提供最多的陆军——14万人,展现出荷兰惊人的金融霸权),以致于在1718年主动放弃自己的军事霸权。也因此,部分史家把1688年的光荣革命,视为荷兰霸权移交给英国的转捩点。

在整个18世纪,掌权的议会派商人,为了减轻巨额公债的负担,共和国裁撤大部分的军事力量,自愿降低国际地位、沦为二流国家也心甘情愿。但是,荷兰仍然是欧洲三大富国之一,就算到1770年代也是人均所得最高的国家,它强大的金融霸权,使别国都想与它结盟。

荷兰在18世纪的衰败,归根于爱国心与进取心的丧失。荷兰人宁愿把两百多年来累积的资本,借贷给英、法等国的政府与企业,享受稳定丰厚的利息收入,也不愿重拾“海上马车夫”的进取精神,对外冒险犯难。结果因为六十多年的军备废弛,在1780-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被英国彻底打垮,连带促成1795年法国消灭荷兰共和国的结局,正式结束了荷兰的金融霸权,以及它最辉煌的殖民年代。

相关条目

世界战争列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第三次英荷战争英荷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三次英荷战争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后期,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欧洲各国家都通过不断的对外扩张来获取发展需求,特别是以英国、法国等国为主。荷兰的海上贸易发达,让英国、法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受到阻碍,还有一方面就是在欧洲大国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荷兰却仍然关注发展贸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抗。英荷战争配图第三次英荷战争也是荷法战争的一部分,一开始是法国对荷兰发起战争,因为法国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荷兰抢走了法国的一些资源,引起法国的不满。此时的英国也趁热打铁,因为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失败,英国对此也很不甘心,法国也怕自身力量不够,因此英法就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荷兰。英国则解除了与其他两个国家的同盟关系,在没有宣战之前,英国首先偷偷地出击荷兰,第三次荷兰战争也因此正式爆发。这次战争也引起一些其他欧洲国家的卷入,如瑞典,西班牙,等国。第三次英荷战争不仅是海上作战,也有陆地作战模式,这次的规模要比第二次大,形式上也比较正...
· 法荷战争
背景荷兰省大议长约翰·德·维特,是荷兰黄金时代颠峰期的国家领袖法王路易十四在1661年亲政后,励精图治希望称霸欧洲。于是他在1667年选择西班牙帝国为用兵对象,发动遗产战争(1667年-1668年)。但是他刚占领大片领土而正打算往东北攻下全部的西属南尼德兰(今比利时),却被三十年战争的旧盟友荷兰共和国插手干涉。商人出生的约翰·德·维特大议长(当时荷兰的实际政府领袖),担忧法国领土扩张太多会威胁荷兰的国土安全(比利时是一直是法荷间的缓冲区),于是德·维特以软硬兼施的手法,联合英国、瑞典成为三国同盟,要求法国在1668年与西班牙缔和,并归还大量的占领地,否则三国同盟就会对法宣战。路易十四因为战争准备不足,被迫接受荷兰的要求而答允和议,但却种下路易十四对约翰·德·维特与荷兰的强烈怨恨。正巧当时英王查理二世在第二次英荷战争输给荷兰之后,虽然被迫在1668年与荷兰缔结同盟去向法国施压,但查理二世一直...
· 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英国与荷兰发动了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一、第一次战争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正式宣战。1654年4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二、第二次战争第二次英荷战争,1664~1667年,英国与荷兰争夺海外殖民地,1664年英军攻占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荷兰立即进行反击。同年8月攻占被英军占领的西非据点。1665年6月22日两国再次开战,英国舰队随后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重创荷兰舰队,法国、丹麦与荷兰结成反英同盟。1667年,英国被迫签订《布雷达和约》,在贸易权上作出了让步,并重新划定了海外殖民地。三、第三次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
· 英缅战争
简介1852年,控制印度全境的英军挥军意取得缅甸南部柚木森林,缅甸国王曼同遣军抵抗,但战败而归,该战争是谓第二次英缅战争。该战争让英国获得缅甸南部。1885年,英军以缅甸向英国公司罚款为由,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军进攻仰光,俘虏了缅甸国王。参见第一次英缅战争第二次英缅战争第三次英缅战争
· 英西战争
前因作为一位狂热的罗马天主教会拥护者,1560年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基于宗教与利益因素,决议侵扰带有新教色彩的英国王室。天主教会拒绝承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为合法的英国君权,而伊丽莎白也以出席英国国教会宗教仪式作为对天主教会的反击,并下令禁止进行弥撒或诵其经文。英国同时着手于扶持新教在荷兰的势力,此举更使西班牙政权对英的敌意日益高涨。于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因信仰天主教,而被腓力二世与天主教会认定是正统英国女王。1567年,玛丽因贵族叛变而遭到囚禁,并被迫将苏格兰王位让给她的幼子詹姆斯。惊险逃脱后,她迅速逃往英格兰,却又被伊丽莎白囚禁。此后直至玛丽过世的二十年间,伊丽莎白与詹姆斯的敌对者仍然不停地筹计将玛丽推上英苏二国的宝座。面对西班牙人强大的海军,英国人没有直接和西班牙发生大规模冲突,而是在美洲海岸及大西洋的进行私掠行动(西班牙视其为海盗),此举严重影响西班牙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