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公孙弘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4
转发:0
评论:0
生平早年公孙弘生于高祖七年(前200年)。年轻时做过薛县狱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贫,只得到渤海海边放猪。直到四十多岁,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诵读学习。奉养后母甚孝谨。征召入京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刚即位,招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时年已六十,以贤良被征召入京,被征召时,耏水人辕固也被征召,公孙弘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任为博士。后出使匈奴,归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藉病免官归家。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拒绝说:“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更推选。”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诏诸位儒生。下制:公孙弘对策: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在最后。对策被送到武帝手上,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入见,武帝见他相貌姝丽,封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公孙弘又上书说:武帝以...

生平

早年

公孙弘生于高祖七年(前200年)。年轻时做过薛县狱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贫,只得到渤海海边放猪。直到四十多岁,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诵读学习。奉养后母甚孝谨。

征召入京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刚即位,招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时年已六十,以贤良被征召入京,被征召时,耏水人辕固也被征召,公孙弘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任为博士。后出使匈奴,归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藉病免官归家。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拒绝说:“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更推选。” 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诏诸位儒生。

下制:

公孙弘对策:

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在最后。对策被送到武帝手上,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入见,武帝见他相貌姝丽,封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公孙弘又上书说:

武帝以册书答复说:

公孙弘回答说:“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虽然,愚心晓然见治道之可以然也。去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之从。臣闻揉曲术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臣弘尚窃迟之。”汉武帝对其言论感到惊讶。

当时,汉朝开通西南夷,设置郡县,巴蜀民对此感到困苦,武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归来,诋毁西南夷无用,武帝没有采纳。每次朝中议事时,先陈述其开头,使武帝自行决择,不肯与朝廷力争。于是武帝察觉其行事谨慎敦厚,善于辩论,又熟习文法吏事与儒术,武帝很喜欢,一年后迁为左内史。

公孙弘上奏事情,汉武帝有不同意的,他不肯在朝廷上争辩。常与主爵都尉汲黯寻求武帝空闲时,再去见皇帝皇上,总是汲黯先提出来,公孙弘在后推论,汉武帝常常很高兴,他们说的都采用,因此,公孙弘日益显贵。他曾与公卿商议约定,到了武帝面前,他却违背原先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旨意。汲黯在朝廷上责问公孙弘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汉武帝问公孙弘,他告罪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皇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常常说公孙弘的坏话,可是武帝越发待他好。

公孙弘为人善于谈笑,见闻广博,常说,他认为君主就怕不能广博宏大,臣子就怕不能俭朴节约。奉养后母孝顺谨慎,后母死,他守丧三年。

御史大夫

元朔三年(前126年),御史大夫张欧免官,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当时,汉朝正开通西南夷,东边置沧海郡,北边修朔方郡城。公孙弘屡次谏上,认为这些做法会耗损国力而去经营那些不毛之地,希望能停止。于是武帝让中大夫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谢罪说:“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武帝从之。

主爵都尉汲黯说:“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汉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武帝认为其谦让,愈厚待之。

丞相

元朔五年(前124年)十一月乙丑,汉武帝免除丞相薛泽职务。

下诏:

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 平津侯 。从此担任丞相者必封侯。

当时汉武帝正在兴功立业,于是公孙弘开相府东门作为延才之所,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每当上朝时,便将对国有益的见解奏上,武帝也常命身边文学之臣与公孙弘进行辩论。

公孙弘曾上奏:

汉武帝将此建议交付朝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表示反对,言道:“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秦兼天下,销甲兵,折锋刃;其后民以櫌鉏、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卒以乱亡。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所为禁者,为盗贼之以攻夺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大不便。”呈上奏章,武帝以此诘问公孙弘,公孙弘无言以对。

公孙弘性好猜忌,外表宽厚但心机很深。凡是曾与他不合的人,虽表面上装友善,后终究要予以报复。中大夫董仲舒为人正直,认为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公孙弘的嫉恨。胶西王刘端多次犯法,杀害国中二千石官吏多人。于是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为胶西国相,董仲舒因病而免。

主爵都尉汲黯常诋毁儒生,触犯公孙弘,公孙弘想借机杀之,便向汉武帝建议:“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武帝乃从之。

后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朝廷正追查党羽时,公孙弘大病。他认为自己无功而封侯,官至丞相,应辅佐贤君安抚国家,使人人遵循作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反叛朝廷,都是丞相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病死,无法搪塞责任。

于是上书说:

汉武帝答复:

于是,汉武帝准公孙弘继续休假,赐牛酒和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情好转,就上朝理政了。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戊寅(初七),公孙弘去世,谥 献 。武帝先后十余任丞相,仅公孙弘一人得以善终。壬辰(二十一日),武帝任命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廷尉张汤为御史大夫。

身后

公孙弘子公孙度嗣爵平津侯,为山阳太守十余年。元封四年(前107年),征诏巨野令史成前往公车,公孙度滞留而不遣送,坐论为城旦。

汉平帝元始年间,修功臣后。

下诏说:

相关典故

“公孙布被”典故来自《汉书‧公孙弘传》汲黯评论公孙弘:“弘位在三公,奉(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参考资料

汉·司马迁

汉·班固

宋·司马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公孙弘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汉淄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少时,家贫寒,曾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常发生过失,故犯罪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读书,苦读到四十岁,又随老师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六十,他以贤良的名分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武帝认为他无能,再被免职。于是,公孙弘便称病辞官,在家赋闲。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淄川国便推举年已七十岁的公孙弘应诏,他一再推辞,不肯前去应诏。他说:“我出使匈奴,因没有才干被罢归,请大家另举贤者。”但最后,他还是应选。公孙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
· 西汉名臣公孙弘生平简介公孙弘是怎么死的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西汉名臣公孙弘生平简介折叠初徵博士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并与公孙弘同龄的贾谊...
· 西汉名臣公孙弘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司马迁: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班固: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世称公孙弘排主父,张汤陷严助,石显谮捐之,察其行迹,主...
· 西汉名臣公孙弘的贡献公孙弘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公孙弘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折叠理论思想公孙弘是公羊学家,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理论著作,其思想主要在他的贤良对策中反映出来。公孙弘的最高哲学范畴是"和"。公孙弘认为任何两种事物都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便是"和"。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主和百姓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但人主如"...
· 西汉名臣公孙弘的故事公孙弘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公孙弘的轶事典故有哪些折叠后来居上汉武帝求贤若渴,任用人才不避亲疏,不问出身,不拘一格。建元六年(前135年),汲黯以东海太守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一年后,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诏举贤良,公孙弘以策问第一而发迹,后升左内史、御史大夫,后拜为丞相。元光五年(前13...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