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桃花源记
写作背景
明代仇英绘《玉洞仙源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广西桃花源记石刻碑
本文由晋朝文人陶渊明作于永初二年(421年),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文章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了已经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长。其中没有其它树,青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夫感到很惊奇,继续前往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在溪水发源的地方,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夫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夫,感到非常惊讶,问渔夫从哪里来。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夫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夫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夫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夫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夫说:“这里没有什么特别,不必跟外人说。”
渔夫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找寻渔人以前做的标记,最终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无法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和提起桃花源了。
桃花源诗
缘起
《老子·不徙章》中提到的小国寡民,可能是桃花源记的原型之一。
桃花源究在何地抑或存在与否,古今异说纷纭。《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
近人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博引《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地理著作,认为桃花源记有记实成分,“桃花源之纪实之部分乃依据义熙十四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作成。”“《桃花源记》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成语所作成。”“古今论桃花源者,以苏氏之言最有通识。洪兴祖释韩昌黎《桃源图》诗,谓渊明叙桃源初无神仙之说,尚在东坡之后。独惜子瞻于陶公此文中寓意与纪实二者牵混不清,犹为未达一间。”总结《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以讨论坞堡开端,推论考出“真实之桃源在弘农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桃花源中的人“先世所避之秦乃嬴秦而非苻秦”,所以文中才会注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寄意
大部分学者相信,《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桃花源记》对人类社会有所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与外界并无太大分别,一样是“往来耕作”,“屋舍俨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处,“怡然自乐”。桃花源中似乎没有村社一类的基层组织,又因与世隔绝,外界一切机构组织都无由对之施用权力,人们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会赖以支撑的社会制度,恰恰是人们不能幸福美满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机构都是多余的,乃是破坏和平安宁的根源。
有关作品
绘画
宋马和之《桃源图》
清王翚《桃花鱼艇图》
诗歌
唐李白《古风》
唐王维《桃源行》
唐张旭《桃花谿》
唐韩愈
唐刘禹锡《桃源行》
宋梅尧臣《桃花源诗》
北宋王安石《桃源行》
衍生文化
建筑
圆明园四十景中,有一景为“武陵春色”,取材于《桃花源记》。
建筑大师贝聿铭以桃花源为灵感,将日本美秀美术馆前设计在深山之内,美术馆之前有一条两百长的隧道,令游客在开车出隧道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话剧
导演赖声川与妻子丁乃竺创作了《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首演,至今已演出31年,先后有9个版本,金士杰、丁乃竺、林青霞、李立群、黄磊、孙莉、袁泉、何炅、谢娜、赵蕙梓等众多演员都有先后出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