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出土经过
开挖曾侯乙墓后打开椁板,发现椁板下已被泥水浸泡,待水逐渐抽去,编钟露出水面,基本保持下葬时的状态,分两面呈直角折尺形立放。编钟上有铭文“ 曾侯乙作持 ”,因此得名曾侯乙编钟。
形制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铜人著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
曾侯乙编钟共65件,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锺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为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楚惠王送的镈钟1件,楚王酓章镈钟位于下层甬锺中间,形体硕大,钮饰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钲部两侧以浮雕龙纹为衬地,并有五个圆泡形饰呈梅花状排列,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近于椭圆,口平。正面钲间铸铭:“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记述此镈锺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之后,于在位第56年(前433)特制镈锺用作祭祀。这为编钟铸造和该墓下葬年代提供了可考的依据。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锺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锺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锺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锺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锺钮。
锺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划,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对研究战国历史、音乐和冶铸技术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这套编钟的击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件7字形小木槌,当由三人各执一对,分别掌奏中层的三组锺,并兼顾上层钮锺,主奏旋律。两件长215厘米、粗6.6厘米的彩绘大棒,由两人分执,掌奏下层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
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数中国古代编钟之最,并以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乐律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编钟。
音域
曾侯乙编钟深埋地下二千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称得上是“天下第一乐器”。这套编钟音域宽广,自C2至D7,略次于现代的钢琴。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下层的大钟,声音低沉浑厚,音量大、余音长;中层较大的钟,声音圆润明亮,音量较大、余音也较长;中层较小的钟,声音清脆、嘹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上层钮钟声音透明纯净,音量较小、余音稍长。
曾侯乙墓中还有敲击编钟的工具,中上层编钟用T字形木槌敲击,下层的大型甬钟用长圆木棒敲击。这种演奏方式在墓土的彩漆鸳鸯盒的彩绘上得到了印证。
参考资料
《国宝档案》2004年第36、37、38集《曾侯乙编钟》,2004年11月22日CCTV-4首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