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新闻周刊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2
转发:0
评论:0
历史1933年2月17日,杂志创刊。最初《新闻周刊》的英语名字是“News-Week”,由托马斯·J·C·马丁于1933年2月17日创立。在这份创刊号的封面上印有有关那周的新闻的七张照片。1937年,马尔柯姆·米尔成为该刊主编及总裁,他将刊物的英语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并加强了该刊文章的可读性,以及引入了新的署名专栏和国际版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周刊》已经发展为一个内容广泛的全方位新闻类杂志,其涵盖范围包括了从突发新闻到深度分析的各种内容。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收归旗下。

历史

1933年2月17日,杂志创刊。最初《新闻周刊》的英语名字是“ News-Week ”,由托马斯·J·C·马丁于1933年2月17日创立。在这份创刊号的封面上印有有关那周的新闻的七张照片。

1937年,马尔柯姆·米尔成为该刊主编及总裁,他将刊物的英语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并加强了该刊文章的可读性,以及引入了新的署名专栏和国际版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周刊》已经发展为一个内容广泛的全方位新闻类杂志,其涵盖范围包括了从突发新闻到深度分析的各种内容。

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收归旗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新闻周刊》:楚人一炬,阿房宫今安在?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枚在《阿房宫赋》里的描绘,几千年来很大程度上被人们当作了历史的真实。一次考古意欲推翻先前的论断,为项羽翻案,显然还需要时间和证据,否则还可能成为浩浩历史中的一缕谬言站在土塬上,一眼望不到边,荒芜处是枯黄的灌木和野草,只有麦田渲染出淡淡的绿。这是位于西安市城西13公里处的一片平原,村庄的名字还透露着古意:“聚驾庄”。以此为中心方圆11.4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闻名于世的阿房宫遗址所在。“考古专家都走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挖出来的秦朝屋面回填。”一位民工说。他的身边,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3米处,是正在回填的一个发掘坑。已经回填了一部分的坑里,是这次考古的重大成果——阿房宫前殿遗址的一处秦代屋面。11月6日,这处发掘给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的考古队员们带来了惊喜:在开掘的一条探沟中,拂去层层的浮土之后,坑下2.38米处出现了一片连绵的秦朝板瓦与筒瓦,其连接之细密,以往未曾见...
· 中国新闻周刊:重修家谱——认祖归宗的家族冲动
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十年不修谱就是不孝。如果按着祖上所言,今日有相当多的人是不孝后人。好在,民间还有人在默默修谱。他们在寻找祖上的记忆,在续写家族的繁衍史。然而,随着城市化这一不能阻挡的势力横扫中国,随着地区间和人群间的不均衡发展,我们的家族中人为了争取不同的生存资料,注定要各自奔散。家族意识将越来越淡。如是,重修家谱,虽然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家族的美好记忆,但,面对渐去渐远的亲人的背影,我们无能挽留。当地的800户常姓家族,开门迎入了300多年来第一个从关外回乡的族人看着堂兄把谱单包裹从箱子底请出来,小心翼翼地拂净灰尘,常怀德按捺不住地兴奋。他把包裹揽在怀里,一层一层揭开褪色的绸布,尘封半个世纪的常家老谱就在眼前了。等他喜滋滋地展开,却立时愣住:原来写在毛头纸上的老谱,因为折痕太重,纸质已变得干脆无比。一边展开,一边跟着一块一块地断裂。眼睁睁地看着写有祖宗名讳的家谱碎成一地,常怀德长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