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聚合物
发展历史
赫尔曼·施陶丁格在1920年确立了高分子聚合物的概念。
华莱士·卡罗瑟斯1935年在杜邦公司发明了耐纶的聚合反应。
第一个高导电性的有机化合物是在电荷转移配合物。 在1950年代,研究人员报告说,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形成的半导电荷转移配合物的盐与卤素。在1954年,研究人员在贝尔实验室和其他地方报道的有机电荷传输配合物的电阻低至8欧姆-厘米。 在197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展示了四硫富瓦烯的盐显示出 几乎有金属导电性,而其超导电性被展示在1980年。对于电荷转移盐的广泛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虽然这些化合物在技术上并不是聚合物,但是这表明有机化合物可以导电。尽管有机导体在以前有断续的被讨论,这个领域被特别激励是由于跟随着BCS理论的发现而来的超导现象 的预测。
卡尔·齐格勒和居里奥·纳塔在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上作出很大贡献,因此共同获得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保罗·弗洛里发究出近代高分子聚合物理论,贡献巨大,于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
虽然大多数的 量子领域 ( 英语 : Quantum realm ) 操作是小于100纳米的尺度,但是,“分子”电子过程可以在宏观尺度上集体表现。例子包括量子穿隧效应,负阻,声子辅助跳频和 极子 ( 英语 : Polaron ) 。在1977年,白川英树、艾伦·麦克德尔米德和艾伦·黑格报告了在掺碘的氧化聚乙炔有类似的高导电率。 因为在导电聚合物领域也就是共轭聚合物有开创性的发现,他们共同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自从1980年代后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成为导电聚合物的一个重要应用 。
机制
当聚合物之单体重复连接时,因为π电子轨域相互影响,使能带变小,因此可以达到半导体,甚至导体的性质。另外由于共振结构,比起一般聚合物可以耐高温,并且拥有光电性质,像是导电率、电容率。
分类
链增长聚合(Chain-growth polymerisation)
合成
因为属于有机化合物,有很多种合成导电高分子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间接:先行聚合反应生成非共轭聚合物(非导电高分子),称为前导物质,再行缩合反应或是异构化生成导电聚合物。
直接:直接聚合又可分为链增长聚合(Chain-growth polymerisation)和逐步生长聚合(Step-growth polymerisation)
用途
和传统无机材料比起来,导电聚合物在制程上较简单,像是可以用旋转涂布或式,在原料和制程上都较便宜,初始投资(建厂)成本不用像无机材料需要十几亿美金以上,性质上则有可侥性,可制做成薄膜状,目前性质已可追上无定型硅晶材料。导电聚合物常被用于电力装置,例如电池中的电极,电解电容器及电子感应器,在导电聚合物之光子放射研究可能使导电聚合物在未来可用于发光二极管(LED) 和平面显示器。导电聚合物亦可成为安装在纳米级电子装置内的“分子电线”。
聚乙炔
1967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进修的韩国边衡直博士于实验室制作聚乙炔时,加入超量的一千倍催化剂,使得本来该得到黑色粉末聚乙炔(顺式聚乙炔),却变成了银白色的薄膜(反式聚乙炔)。时任池田研究所助理的白川英树博士即据此结果开始研究聚乙炔。
反式聚乙炔结构图
1976年,在美国化学家艾伦·麦克德尔米德(Alan G. McDiarmid)与物理学家艾伦·黑格(Alan J. Heeger)的邀请之下,白川到美国宾州大学进行访问。他们利用碘蒸气来氧化聚乙炔,之后在量测掺碘的反式聚乙炔之后发现导电度增高了十亿倍。以碘或其他强氧化剂如五氟化砷部分氧化聚乙炔可大大增强其导电性,聚合物会失去电子,生成具有不完全离域的正离子自由基“极化子”,此过程可被称为p型掺杂。此外氧化作用亦可令聚乙炔生成“双极化子”(只能在一个单位上移动的二-正离子)及“孤立子”(两个可分别移动的正离子自由基)。“极化子”及“孤立子”使聚乙炔能够导电,提高实用性。
1977年夏,白川、麦克德尔米德与黑格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参见
有机电子学 ( 英语 : Organic electronics )
有机半导体
分子电子学 ( 英语 : Molecular electronics )
新兴技术列表
参考文献
来源
江文彦:导电性高分子的出现与科学上的偶然,出自《科学发展》。2002年11月,359期:68-71页。
陈文章: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Polymers,出自台湾大学电子与光电高分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