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道格拉斯
生平
她出生时,名为玛格丽特·玛丽·陶(Margaret Mary Tew),生于意大利圣雷莫,父亲是吉伯特·陶(Gilbert Tew),母亲是菲力丝·陶(Phyllis Tew)。父亲担任英国殖民地官员,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和妹妹派翠西亚,就在这个信仰之下被养育成人。母亲去世后,这对姐妹就由外祖父母所抚养,并就读在罗汉普顿(Roehampton)的天主教圣心修院(Sacred Heart Convent,其后称为沃丁汉学校Woldingham School)。
玛丽从1939年到194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读书;在那里,她受到艾德华·伊凡-普理查(Edward Evans-Pritchard)影响。
她在英国殖民部工作到1947年,之后她回到牛津大学,继续她未完成的研究所课业。她向艾德华·伊凡-普理查与M. N. Srinivas学习。1949年,她前往当时位于比属刚果的利利人(Lele)从事田野调查;这使得她前往位于开赛河与Loange河之间的区域,过着乡村生活。利利人生活在先前库巴王国的边缘。
在1950年代初期,她完成博士学位,嫁给詹姆斯·道格拉斯。他也是天主教徒,也出生于一个殖民地家庭(在印度Simla,当时他的父亲在印度军队服役)。他们共生育三个孩子。她任教于伦敦大学学院将近25年,之后她前往美国任教并写作达11年。她所发表关于风险分析和环境、消费与福利经济学、以及食品与仪式等主题的著作,引起了人类学学术圈以外的人们关注。
在美国纽约罗素赛奇学院(Russell Sage Institute)担任为期四年的基金会文化研究教授(1977–81)之后,她前往西北大学担任人文学亚维隆教授,将神学与人类学研究连结起来。她的学术声望借由她的书《纯净和危险》(Purity and Danger)(1966)而建立。她与计量经济学家伊舍伍德(Baron Isherwood)合写了《财货的世界》(The World of Goods)(1978)一书,被视为经济人类学的先驱作品。
在英国女皇于2006年12月30日公布的新年授勋名单中,玛丽获颁大英帝国勋章(爵级司令勋章 DBE),成为女爵士。她在2007年5月16日,因癌症并发症于伦敦辞世,享年86岁。身后遗下三个孩子。她的丈夫则于2004年去世。
对人类学的贡献
玛丽道格拉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她对于圣经利未记的诠释,以及她在创立“文化的危机理论”所扮演的角色。
道格拉斯的《纯净与危险》一书被认定为社会人类学的重要文本。
在《纯净与危险》一书的探求线路,追溯了在不同文化脉络下,用来指称污秽的字汇与意义。在一个特定社会中,污秽东西,是被人们认定出自于不合常规的位置(道格拉斯从威廉·詹姆斯的作品拉出这条路线)。她试图澄清在不同社会和时代之中,介于神圣、洁净与不洁净之间的差异。透过对于仪式、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一个复杂与深思熟虑的阅读,她挑战了西方对于污染的概念,厘清了文化脉络与社会历史究竟有多么重要。
在《纯净与危险》,道格拉斯首先提出犹太律法并非如同许多人相信的,是原始的健康规则,或是随机选择的,做为犹太人对上帝许诺的试炼。反之,道格拉斯主张,律法关连到象征界线的维持。受到禁制的食物,就是那些似乎无法干净俐落地归入任何一种类别者。例如,猪在自然顺序的地位是不明确的,因为它们如同有蹄类动物一般,是偶蹄的,但并不反刍。
后来在《纯净与危险》的2002年版序言中,道格拉斯收回她在最初对犹太律法的解释,说这个解释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取而代之,她提出“这套摄食的律法错综复杂地塑造身体与祭仪彼此交叠的关系,以色列人只被允许食用将成为仪式牺牲的动物;这些动物则是由牧民所决定。因此,道格拉斯提出结论,受到禁制而不被食用的动物,事实上并非不纯净,这是由于“理性、正直与怜悯的圣经上帝,[从不]会是如此不一致,以至于创造出令人厌恶的动物”。道格拉斯在《纯净与危险》一书中,澄清她并非依据各宗教对纯净或污秽的理解,究竟是正面(肯定污秽)或其他,来判断这些宗教究竟是消极或乐观。
在《自然象征》(首次发行于1970年),道格拉斯引介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包括“群体”(如何明确定义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处于一个有界线的社会群体之内或之外),以及“网格”(如何明确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处于社会特权、要求权与义务的网络内)。这套群体与网格模式,后来受到修订与重新用来建立文化理论的基础。
作品
《卡赛地区的利利人》The Lele of the Kasai (1963)
《纯净与危险:对污染与禁忌等观念的分析》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1966)
《污染》Pollution (1968)
《自然象征:对宇宙观的探索》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 (1970)
《规则与意义:日常知识人类学选读》Rules & Meanings. The Anthropology of Everyday Knowledge: Selected Readings, edited by Mary Douglas (Penguin Books, 1973).
《隐含的意义:人类学论文集》Implicit Meanings: Essays in Anthropology (1975)
《玩笑》Jokes, 在《重新思考流行文化:当代文化研究的视野》Rethinking Popular Cultur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5); edited by Chandra Mukerji and Michael Schudson
《财货的世界》The World of Goods (1979) with Baron Isherwood
《艾德华·伊凡-普理查》Evans-Pritchard (1980)
《危机与文化》Risk and Culture (1980) with Aaron Wildavsky
《主动的声音》In the Active Voice (1982)
《机构如何想事情》How Institutions Think (1986)
《迷失的个人:对社会科学的评论》Missing persons: a critiqu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988) with Steven Ney
《危机与责难:文化理论论文集》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92).
In the Wilderness: The Doctrine of Defilement in the Book of Numbers (1993)
《思考风格:对于良好品味的批判论文》Thought styles: Critical essays on good taste (1996)
Leviticus as Literature (1999)
Constructive Drinking: Perspectives on Drink from Anthropology (2002)
Jacob"s Tears: The Priestly Work of Reconciliation (2004)
Thinking in Circles (2007)
本文出处
Richard Fardon, Mary Douglas: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1999)
参考资料
Mary Douglas Papers, 1948–1985,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rchives, Evanston, Illinois
Sketch from Univ of Pennsylvania as Honorary degree recipient in 2000
Bibliography
Obituaryin The Guardian
Obituaryin The Times
New York Times obituaryavailable inCache version
The Star Obituary
Commonweal Anthropology with a Difference
Mary Douglas interviewed by Alan Macfarlane 26 February 2006 (film)
A web site exploring the continuing legacy of Mary Douglas, especially with reference to her Grid-Group typolog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