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隐士高风与诗书传家:
据《梧塍徐氏宗谱》所载,徐霞客世系从北宋末年开封府尹徐锢开始。在金兵南侵之际,梧塍里徐氏一世祖徐锢携带大批中原文献随宋王室南迁杭州,其子孙散居荆溪(今宜兴)、云间(今松江)、琴川(今常熟)等地。四世祖徐守诚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以吴县县尉迁居苏州。五世祖千十一于元初迁居偏僻的江阴梧塍里,子孙俱誓不仕元,潜伏数十年。千十一是江阴梧塍徐氏始祖。九世祖徐麒(字本中)在明初白衣,奉命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功成身退,以一品朝服荣归故里,"藏雄迹于江村,寓大雅于诗酒"(胡广《心远先生喻蜀图序》),"朝士高之,赋诗送别,为国初盛事","及其殁也,当世名公,若魏文靖、王文端、胡忠安、叶文庄背,皆哀挽铭诔,语无虚美,大书深刻,传播海内"(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徐麒在家乡一方面大规模垦荒开田,一方面广收文集,使徐家成为"辟田若干顷,藏书数万卷"的江南望族。徐麒以景南、景州作为两个儿子的字,以示不忘"南州高士"之祖风。景南、景州又分别以梅雪、竹雪为号,以明志向。兄弟俩筑"梧塍十景"以过隐居生活,"恪守庭训,务农重谷,读书好礼,敦行孝悌;资累钜万,而修身慎行,德量过人,取与辞受,必以其义"(《民谱》卷53《旧传辑略》)。徐景南筑梅雪轩,轩中有经传子史和茶灶笔床,轩外栽数株梅树,观书之余,"临窗觅句想林逋,洗鼎烹茶效陶谷"(楼宏题诗),与宾友觞咏为乐。在灾荒和边患之际,徐景南兄弟出谷赈灾,出鞍马助边,为世人称道并被朝廷旌为义民,赐给冠服,并旌其父之墓。徐景南有心报效皇恩,将儿子徐颐送进京师,谋取职务。此后徐家连续五代积极入仕,博取功名。
十一世徐颐凭借丰厚的家产和精湛的书法,以楷法人中书科,后来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因病告归之后,亲自督促子孙学业,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说他“教子甚严,不侈服,不重肉,馆于后圃,左右图籍,不令与阑市相接,而日躬课核,至夜分乃罢”。徐颐还不惜重金为子孙聘请名师,华亭状元钱鹤滩罢官家居时,徐氏以五百金延请至家塾;吴中才子文征明祖父也曾为徐家塾师,文征明《内翰徐公像赞》云:"内翰江阴徐公殁三十年矣,璧生晚,未及瞻承。然先大父寺丞,曾馆予公;先君温州守,辱交尤厚";此外,翰林检讨张亨父闲居时亦曾为徐颐长子徐元献师。李东阳曾为徐颐撰六十寿序,后来又为他撰墓志铭。此墓志后来散失,徐霞客和从兄仲昭百计搜求,才以三亩田购得。
徐霞客太祖徐元献,字尚贤,号梓庭,天资颖异,10岁能诗赋,长大后习举业,并博览古经史传、秦汉文词。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参加乡试,得到主考官罗明仲、李宾之的赏识,取为第三名,并刻写传播其经文。第二年参;部考试,落第而归,不久病逝,年仅29岁,几个月之后其父徐颐亦去世。徐元献是梧塍徐氏第一个才华出众的科场追逐者,有《达意稿》若干卷行世,是徐家第一部抒怀言志的着作。徐元献有一子,名徐经。
徐霞客高祖徐经,字直夫,自号西坞。《民谱》卷53《旧传辑略·春元西坞公传》云:"少孤力学,淡于世昧,酷嗜学问,虽大厦千间,金珠委地,未尝一着意焉。唯四方贤士大夫至。则坐论竞日,而忘疲焉。"徐经为了继承父祖之志金榜题名,将一切家计都交给母亲和妻子,自己藏身于"万卷楼"苦读。钱鹤滩《万卷楼记》云:"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泻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缠,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视也。“徐经于弘治乙卯(1495年)中乡试举人,与吴门唐寅等人以才名相为引重,再加上他“富而不施”,遭人嫉忌。弘治己未(1499年)徐经与唐寅同船赴京会试,到京城后,“六如(唐寅)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阗堙于巷,徐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于都市中,都人瞩目者已众矣”,(《唐伯虎全集·轶事》卷二)。三场会师之后,竞满城飞语,传言:“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后经朝廷查处,鬻卷之说纯属乌有,但为了平息,两人仍被削除仕籍,发回县衙作小吏使用。唐寅归家后耻不就吏,夫妻反目,颓唐消极,筑“桃花庵”自娱。徐经归梧塍里,闭门谢客读书。明孝宗死后,徐经盼望朝廷赦令,于丙寅(1506年)北上京师探听消息,卧病京邸,于正德丁卯(1507年)客死异乡,重演其父赍志以殁的悲剧。有《贲感集》传世,评者论其诗“类陆龟蒙”(《春元西坞公传》),“不下崔灏”(元寿《后序》)。徐经遗像上有文征明、祝允明、顾鼎臣等人题赞。
徐经家财宏富,在江阴的梧塍、南砀歧沙山等处有地近四万亩。三子治、洽、沾,惟次子洽继承父志攻举子业。徐洽字悦中,号云歧,自立门户后居南呖歧,为徐霞客曾祖,也是南呖歧徐氏始祖。徐洽颖敏有文,由博士子弟补国子监生,“每试辄最”,可是七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最倒霉的一次是嘉靖辛卯(1531年)会试,本来已经被录取,却因为参考的监生人数太多超过规定的比例而落榜。后来捐资进入鸿胪序班,官至鸿胪主簿。《民谱》卷53《旧传辑略·鸿胪佐云歧公传》说:“其诗文宏雅古博,多自得趣”,有《云歧小稿》传世。
徐洽有五子,长子衍芳,字原润,又字汝声,号柴石,为徐霞客祖父。徐衍芳“博综典故,出入风雅,以古文词为通人所赏识”(《民谱》卷53《旧传辑略·光禄佐柴石公传》)。其父科场失意,寄厚望于衍芳,特筑书屋令他诵读其中。兄弟分家时,徐衍芳虽为长子,却主动放弃祖屋而出居湖庄书屋,研精静虑以求科智,结果却像父亲一样“累试数奇”,有《柴石小草》传世。徐衍芳有六子,第三子徐有勉就是徐霞客的父亲。
综观徐霞客的家世渊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有隐士高风,二是以诗书传家,二者相辅相成。
隐士高风,对徐氏家族来说,不恋慕功名富贵隐而不仕的高士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在千十一、徐麒、徐景南、徐影州兄弟身上,可以直接看到"南州高士之风"的延续。尽管从徐颐开始,这个高士之家连续几代角逐科场追求功笤,但"高士之风"仍不绝如缕。十一世祖徐颐捐资得官之后不久即以病告归,自称“违养图仕,非志也”(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太祖元献以泊然寒士自处,“与世之骄侈者远甚”(《民谱》卷53《旧传辑略·经元梓庭公传》);高祖徐经淡于世味酷嗜学问;曾祖徐洽辞官归田,优游林泉,不染尘世事;祖父徐衍芳出入风雅,淡泊世味,以诗酒写性灵。
隐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生活的大景观,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可以交替划分为“仕文化”和“隐文化”两种时期。不过像徐氏这样高士之风累世传续的现象并不多见,因此,不仅徐氏族裔引以为荣自觉模范,世人也津津乐道,极力推崇。在《晴山堂帖》中,人们一再称扬徐稚的隐士高风。王达善题诗说:“高士令名垂无穷”;解缙题诗说:“南州信义世皆知”;苏平题诗说:“南州高士神仙人,绕轩栽得江南春”。黄呖《梅雪轩记》说:“尝慕乃祖南州孺子之名,所以字之以景南者,有以期之也”;张洪《梅雪轩序》说,徐景南“系南州高士之后,故其名然,作求世德,其在兹乎”;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说,徐颐“虽敛处林壑,而世家誉望,着于东南久矣。君旧谱相传出汉南州高士之裔”、“诗书传家”。与隐士高风比较,徐氏家族的书香传统更为引人注目。一世祖徐锢随宋室南渡时带来大量中原文献,为徐家藏书奠定了基础;八世祖徐均平与倪瓒为故交,其子徐麒10岁时已有餐霞御风之异态,倪瓒为他取字为本中,还为他绘《书屋图》并题诗,杨维桢、高启等名流皆有题咏。徐麒奉诏使蜀时,文坛泰斗宋濂以诗送之,《送徐生》之序称:“生,江上故族也。学古储今,以诗文从余”,可见徐麒是宋濂的弟子。徐麒藏书达数万卷,与良朋酬酢觞咏其问,“宇内播扬,咸仰之为山斗”(陈敬宗《明故徐微君墓志铭》);徐景南亦酷好读书,有"梅雪轩"故事;徐颐亲自课子并广延名师;徐元献弱冠成举子,古文歌诗皆有名;徐经藏身于"万卷楼"苦读。徐元献、徐经、徐洽、徐衍芳,连续四代有文集传世,先后媲美,论者叹为盛事,汤焕《(徐氏家集)序》说:"往予署学江阴,见徐氏列冠裳者先后数十人;居庠校者,彬彬多才子弟,意必有贤父兄,而家法先猷,当有所自","昔人有言:植本固而发源深也。徐氏自开封尹以中原文献南来,迨乎皇朝,益敦诗礼之教,又再世而贤科出焉,其培植也远矣"。
徐氏不仅"五世以来,文豪于国,诗震于时" (范梅《序》),如前所说,我们在《晴山堂帖》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如雷如霆之伟人的手笔,晴山堂石刻因此而"与唐碑宋碣并重", "三百年来,拓本流传,人争宝贵"(张之纯跋)。徐氏真正可以说是出入有鸿儒的世家望族。徐霞客与其从兄徐仲昭千方百计搜寻先世遗墨题赠,绍继的不止是祖业,应该还包括祖宗的德行风范。何乔远《张侯名宦汇纪序》说:"徐弘祖一布衣也,愍然若其远祖达人。"徐霞客出生在这样一个故族世家,深受祖德家范的浸染,其放绝世务奇情郁然的个性、其目空万卷词意高妙的才情都可谓渊源有自。
徐霞客生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娶江阴望族许学夷侄女为妻,后与许学夷畅游惠山,开启旅游之序幕。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元配许氏病故,隔年续娶罗济之女为妻。唯罗氏生性凶悍,夫妻感情不睦。霞客却爱上前妻的婢女周氏。罗氏妒恨,乘霞客出远门时,将周氏改嫁李家,“方孕而嫡嫁之”,生子李介立。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钱谦益著《徐霞客传》记其生平: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颂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梧下先生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峰,某日届山趾,计五千仞为一旬之程,既上,煹烟为信”。海如期宿桃林,平晓,岳色清明,伫立数息,有白烟一道起三峰之顶。归二旬而玄冲至,取玉井莲落叶数瓣,及池边铁船寸许遗海,负笈而去。玄冲初至,海渭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并为三清之奇士,殆庶几乎?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之,当为古今游记之最。霞客死时年五十有六。西游归以庚辰六月,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亦履丁云。
游记之前: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游记经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游历生活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年)至48岁(1633年)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年)至54岁(1639年)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19个省、市、自治区。
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
游记艰险: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朝廷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相当于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九个省。东到今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湘江遇盗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游记年谱
徐霞客自22岁(1607年)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迹遍布中国19个省。 1607年,开始旅游,母亲为他制远游冠,游历无锡太湖泛舟,登东西洞庭山,游记缺失; 1608年,在家乡附近陪伴母亲游玩,母亲死后,守孝三年,认为“父母在,不远游;” 1613年,入浙,从曹娥江独走宁波,渡海游落迦山,游记缺失。从3月30日开始是游记第一卷,游天台山,游雁荡山; 1614年冬,游金陵(今南京),游记缺失; 1616年,游白岳、黄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未旅游; 1618年,再游黄山,庐山;过波阳湖,年底续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未旅游; 1620-1622年,游福建仙游九鲤湖,试钱塘江潮; 1623年,游嵩山、华山、太和山(今武当山),开始撰写游记第二卷; 1624年,游荆溪、勾曲(今浙江),没有游记; 1625年-1627年,游洛阳; 1628年,游福建; 1629年,游北京、天津蓟县盘山,游记缺失; 1630年,再游福建; 1631年,未旅游; 1632年,游天台山、雁荡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游五台山、恒山; 1634年-1635年,长媳生长孙,次子娶妻,没有旅游;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从浙江旅游至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年未回家,游记中第3卷到第19卷都是这四年的游记,每日均有记载,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诗文,其他人写的序等。
主要著作:《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侯仁之、任美锷、陈述彭、周廷儒等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对徐霞客研究和评价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突出的贡献有三:一、论述了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科学价值;二、肯定了《游记》在地学史和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三是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论述了产生《游记》的社会背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人物影响
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范围来说,徐霞客远远大于西方学者。徐霞客在中国西南热带、带岩溶发达的地区考察了3年,该地区碳酸盐岩连续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之最;西方学者早期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论述几乎只限于欧洲温带岩溶区和地中海一带,考察范围远远不如徐霞客。就时间来说,徐霞客远远早于西方学者:
对热带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国旅行家容格·胡恩对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对洞穴的考察,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的加法雷尔的《地下世界》(残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比徐霞客晚十来年;瓦尔瓦索的《克莱茵公爵的荣誉》记述了他家乡及邻近地区的洞穴、落水洞等,发表于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个世纪,而且仍具神秘主义色彩。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论地层》(1763)论述了石钟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就论述的内容来说,徐霞客比西方19世纪以前的同类学者远为丰富全面。19世纪以前,西方只有少数研究者对局部岩溶区域和某些岩溶现象作过观察和解释,内容零散,对岩溶成因和地理分布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徐霞客却在17世纪30年代已经对热带带的岩溶现象作了大范围的相对系统的考察和描述,并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观点。徐霞客记载的地表岩溶地貌类型和数量之多,不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即使今天仍难能可贵。在岩溶学方面,西方直到19世纪50年代,克维治克的成就才超越了徐霞客。
历史评价
总评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其对壮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游文学经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随着徐霞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旅行家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并从士大夫济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独立了出来,步入迅速发展的时代新轨道。因此,《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以其《游记》,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无怪乎人称《徐霞客游记》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徐霞客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徐霞客在国际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徐霞客游记》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为此还建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徐霞客在地学,特别是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方面,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徐霞客与13世纪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及其《游记》在世界各国所享有的这些影响和声誉,是中国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名人评价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于希贤认为:徐霞客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他把山形水势、晴空阴云情趣化、拟人化、性格化,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仁爱”。他同时指出,《徐霞客游记》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科学是一种“活的科学”,不仅将“人”纳入景观宇宙之中,而且在生存危机中关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调节,以更适合自然环境,达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以《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来例证徐霞客是一位理性的生态学者:“他反对人畜共处,较早指出牲畜饲养和采石、烧石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政府的禁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歌颂良好的生态环境。”他认为,徐霞客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后世纪念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在江阴市马镇乡南肠歧村,原在江阴县市前马桥、南肠歧小学(后改名为徐霞客小学)之北。1978年,将徐霞客墓迁至晴山堂后院。
徐霞客墓为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封土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0.4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祭台前立有1尊高2.7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李先念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周宁霞撰文、潘琪所书徐霞客塑像碑文。墓园内遍植松柏花卉,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
晴山堂为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坐西朝东,三面环水,占地538平方米。仿明式建筑,3间敞连,10架进深,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书,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间嵌砌着晴山堂石刻76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2块。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马镇现已改名为“徐霞客镇”)。
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进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
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
中国徐霞客旅游博览园(旅博园):位于江阴南部六镇的中南部徐霞客文化旅游区内,徐霞客故居正东侧,主要包括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徐霞客故居、仰圣园等项目。总规划面积约3.11平方千米,以徐霞客碑刻文化园为纽带,连接徐霞客旅游博物馆、旅游文化交流中心和旅游商业街三个功能区,主题是以文化艺术、精致江南园林和诗化外景展示霞客文化内涵,印证“游圣”游览的大好河山。将旅博园建成集名人瞻仰、体验观光、休闲游憩、艺术修学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旅游区和会务休闲度假区。
中国旅游日
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以《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
2009年12月0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
2009年12月0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
2011年0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参考书目
《徐霞客游记》
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铭》
叶茂才:《渐庵徐公墓志铭》,《宗谱》卷54《墓志铭》。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
《杨氏夫人手书分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