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概论
在梵文中,madhya是形容词,中间的意思。加上最高级词尾mā,形成madhyamā,意为最中、至中。mārga是道、道路、正确道路的意思。madhyamā-mārga可以解释为,最中间的道路;另一个意思,则是指在路程的一半、道路中途。加上词尾-ka,名词化成为专用术语,之后形成madhyamāka。
梵文:pratipad,意思是道路、行道、道支、正道。四圣谛中的苦灭道谛(巴利语: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ariyasaccaṃ)就使用了这个字。
根据昭慧法师研究,在阿含经中,除了用于形容道路中途之外,中道有三种使用方法:
当使用于法义讨论时,中道都与缘起、十二缘起一同出现,这三个概念紧密相关,因此可称为缘起中道。
当讨论于实际修行时,中道与远离苦、乐两边一同出现,称为苦乐中道。
第三种用法,则是与八正道一同出现,因此又称八正道中道。
现存的阿含经中,《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中有提到中道,而《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中对中道概念就没有进行探讨。
阿含经的中道说
缘起中道
在《杂阿含经》中,中道一词出现六次,都是用于法义讨论。包括了:
第10卷〈262经〉,提出不有不无的中道。此经是阿难讲述迦旃延的故事,原本的故事出自第12卷〈301经〉。〈301经〉、〈302经〉同样提出不有不无之中道。
第12卷〈297经〉大空法经,提出不一不异为中道。〈300经〉提出不常不断为中道。
在《杂阿含经》中,提出了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等中道概念。中道、缘起、十二缘起是被连结在一起的,可以被视为是一组相同的概念。
离苦乐中道与八正道中道
在《中阿含经》中,提出远离欲乐与苦行两个极端,作为修行的中道,并明确提出以八正道为修行指引。
卷26〈求法经〉。
卷43〈拘楼瘦无诤经〉。
卷56〈晡利多品罗摩经〉中提出,应远离凡人著于欲乐,以及追求自我折磨、非圣贤所求的行为,追求中道,这个中道,也就是八正道。此段说法,相当于《五分律》与南传《相应部》《经》。
部派佛教的发展
大乘佛教的发展
《大般若经》提出,中道为六波罗密中的慧学,学习中道让人可以远离边见。《瑜伽师地论》认为,学习中道可以使人远离两边的邪见,破除戒禁取见。
现代研究
吕澂认为,从经律记载来看,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对五比丘首次说法时,是先说中道,之后讲述八正道,最后才说四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