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语
历史
福建原为百越七闽之地,战国末期,楚国灭越国,越国王族南下福建,建立闽越国。 前110年,闽越国为西汉所灭,汉朝驻军进入福建境内,并带来了古吴语和古楚语,与属于壮侗语系的闽越语相融合,形成了原始闽语。 此后,在西晋时发生了八姓入闽的事件。唐末,王审知率河南固始籍军队进入福建,将大量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音韵融入闽语中。大约在唐末至五代时期,原始闽语分化为闽东语、闽南语和闽北语。 大约在宋朝建立以后,因兴化地区(今莆田市)行政区划归属的变动,闽东语与闽南语发生语言接触,形成莆仙语。
因福州的行政中心地位,在闽东语各方言中,福州话长期居于优势方言地位。今日的宁德市一带曾长期属于福州管辖之下,元朝至元年间始设福宁州,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宁片)方言才渐渐出现差异。南片的代表方言福州话对周边地区语言的影响甚大,闽东语全境皆存在能听会说福州话之人。北片则以福安话为代表方言,在北片全境皆可通用。 而在闽东语流通的极北地域,受到吴语温州话的影响,融入不少吴语的元素。
近代,闽东语使用者发生较大的人口流动。一些人向福建内陆迁移,使闽北地区也出现了使用不少闽东语的社群。 另一些人则向东南亚国家乃至北美移民,使得闽东语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力。
音韵体系
闽东语各方言之间差别差异比较大,因此各方言中,声母、韵母和声调上都存在着较大区别。
除蛮讲之外,闽东语的方言之间声母比较一致。福建的闽东语共有15个相同的声母,福安话比福州话多出了 w 和 j 两个声母,有17个。蛮讲受到吴语的影响,声母数比福建的闽东语要多。
在韵母上,闽东语之间的差异较大。韵母数量最少的是蛮讲,有39个;最多为宁德话,达有69个之多。
在声调上,闽东语所有方言都有7个声调,但各地声调实际发音不同。在清朝中叶,闽东语共有8个声调,上声分为阴上和阳上两种;今日的闽东语已无阴上调,分别并入阳上和阳去两个声调。
以下是闽东语各方言之间七个声调发音的对照表:
连读音变
闽东语各方言之间虽然差异很大,但在两字或两字以上连读时,往往会发生这几个字读音或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类现象统称为连读音变。
闽东语的连读音变可以分为连读变调、连读变声,以及连读变韵现象。此外,还有合音、增音、减音等特殊现象。
在两个字发生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到其中一个字受到另外一个字的影响而发生声调变化的现象,称为连读变调。两字以上的字词连读的时候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但规律比较复杂。大部分方言只存在前字受后字影响而变调的现象,如福州话、福清话、宁德话、霞浦话、寿宁话、福鼎话等。还有部分方言同时存在前字影响后字和后字影响前字的两种变调情况,如福安话、柘荣话、周宁话、古田话等,这些方言大多分布在福建省东北部。
连读变声指的是两字连读的时候,一个字受到另一个字音韵的影响而发生音变的现象。闽东语各方言中,大多数存在后字声母受前字韵母的影响而变化,这种被称为顺同化,又称声母类化。也有极少数发生后字声母影响前字音韵的现象,称为逆同化。福鼎话不存在连读变声的现象。
连读变韵指的是前字受到后字影响而发生韵母变化的现象。有些方言连读变韵较少发生变韵,如周宁话。也有些方言的变声变韵没有普遍规律可循,例如寿宁话。
内部差异
发音差异
闽东语各方言在字词发音上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数字“一”到“十”在闽东语部分方言中的读法。
词汇差异
闽东语各方言中也存在着一些词汇的差异。
参考资料
《福建省志 方言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1998年,ISBN 978-7-80122-2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