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道生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4
转发:0
评论:0
人物简介佛性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认为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佛般泥洹经)经义不够圆满,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后来大本《涅槃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庐山宣讲此经。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竺道生是涅槃思想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他融汇毗昙学、般若学和涅槃学三者来发挥其涅槃佛性思想,时人称其为“涅槃圣”。教法分类此外,道生把佛陀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世称“生公四轮”。道生的四种法轮,与慧观的“二教五时”,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贡献颇大。生平事迹竺道生,八岁出家后,专心道业,研究经句和妙义,能自得胜解。年方十五,便登讲座,宣扬佛法。他析理分明,议论合宜,虽是当代的宿学名士,也不能抗敌。至受具足戒时(二十岁),学养及善说佛法的声誉,早已名闻遐迩了。竺道生认为...

人物简介

佛性

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认为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 佛般泥洹经)经义不够圆满,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后来大本《 涅槃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庐山宣讲此经。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

竺道生是涅槃思想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他融汇毗昙学、般若学和涅槃学三者来发挥其涅槃佛性思想,时人称其为“涅槃圣”。

教法分类

此外,道生把佛陀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世称“生公四轮”。道生的四种法轮,与慧观的“二教五时”,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贡献颇大。

生平事迹

竺道生,八岁出家后,专心道业,研究经句和妙义,能自得胜解。年方十五,便登讲座,宣扬佛法。他析理分明,议论合宜,虽是当代的宿学名士,也不能抗敌。至受具足戒时(二十岁),学养及善说佛法的声誉,早已名闻遐迩了。

竺道生认为“入道之要,慧解为本”,因此,他尽心尽力于钻研佛法,并博览诸论,虽万里求法,却不辞辛苦,后与慧严等同游长安,追随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的僧众,只要见过道生的,没有不钦服他的英才秀杰。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的尊称,道生就荣列其一。

道生

查看详细关系图竺道生的生平

道生的才学

宋少帝景平元年(四二三),道生礼请罽宾律师佛陀什与于阗沙门智胜翻译法显在狮子国所得的梵本《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对律法的弘传贡献良多。当代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对道生的才学风范非常景仰,争相前往问道参学。

道生跟随罗什游学多年,所以对龙树和僧伽提婆所弘传的中观空义旨要能够深达玄奥,因此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着和拘泥。他曾慨叹道:“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二谛的书籍,研思空有因果的深旨,建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的理论,又撰写《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多部作品,都能一一厘清旧说,妙得真义,然而却引来拘守文字表象者的嫉妒与排斥,认为他的学说是“珍怪之辞”。

涅槃经

在北凉译的大本《涅槃经》传到南方以前,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四一八),已在建康译出法显所带回的六卷《泥洹经》,经文中多处宣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有成佛的可能,唯独“一阐提”人是例外的。一阐提,就是断绝善根的极恶众生,没有成佛的菩提种子,就像植物种子已经干焦一样,“虽复时雨百千万劫,不能令生,一阐提辈亦复如是。”道生对于这种说法是不满意的,他仔细分析经文,探讨幽微的妙法,认为一阐提固然极恶,但也是众生,并非草木瓦石,因此主张“一阐提皆得成佛”。这种说法,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全是道生的孤明先发,引起当时拘泥经文的旧学大众的摈斥,一致认为他违背佛经原旨,邪说惑众,而把他逐出僧团。孤掌难鸣的道生,在大众的交相指摘下,黯然离开建康,来到虎丘山(位于苏州),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说《涅槃经》。当他讲解“一阐提”的经句时,就言明“一阐提也有佛性”,并问石头:“如我所说,契合佛心吗?”奇妙的是,一粒粒石头竟然都点头了。这就是流传千载“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心经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道生再度来到庐山,大本《涅槃》流传到南方建康,其中果然有“一阐提人有佛性”的记载,与当年道生所主张的完全契合,南方的大众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见识。

道生获得新经,不久便开讲《涅槃经》。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四三四),道生在庐山精舍说法,穷理尽妙,务使听众能领悟,得到法喜。同时,他完成“舍寿之时,据狮子座”的誓愿,在讲座上端坐而逝

思想特色

竺道生最有影响的思想是其佛性论和以此为依据的顿悟论。佛性是众生的内在本性,道生把毗昙学讨论的法身,般若中观讨论的法性、实相等结合到涅槃学中,认为法身、法性、实相体现到众生的本性之中, 就成为佛性。佛性在众生心中是本来具有,“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如来性品》,《大正藏》卷三十七)。道生作《佛性当有义》,唐代有人认为道生是主张佛性“始有”的,即成佛以前就有佛性,众生将来必当成佛,所以称为“当有”。道生此论已失,不可妄推。既然一切众生都本来具有佛性,那么,众生也一定能成佛,“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法华经疏·譬喻品》)。

见解

这种佛性之有与小乘所讲的无我、般若所讲的空不矛盾,小乘的无我,是生死中的我,而涅槃学讲的是佛性我,是法身、法性的内在体现。般若讲空,也是以否定方式来肯定实相的存在,须忘象息言才能悟得这一实相,而实相在众生心中,与佛性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实相是诸法之本性,佛性是众生之本性,从实相转向佛性,是由本体论向心性论的深化,是从对世界本体的关怀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怀。

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都具备成佛的内在根据,那么,成佛是顿是渐?道生主张顿悟论,与支道林、 道安和僧肇等人所持的渐修到七地(菩萨成佛须经十个修行阶位,称十地)而顿悟的“小顿悟”相异,道生的顿悟称为“大顿悟”。慧达《肇论疏》载道生的“大顿悟”:“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忘释,谓之顿悟。”至极之性或佛教真理、佛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也不可能今日悟一部分,明日悟一部分,必然是一次性的突然间的觉悟,顿时完全照察自心佛性,体悟诸法实相。这是顿悟。顿悟之时,也就是成佛之际。这个顿悟,是在十地完成的,支道林、道安等人讲七地而顿悟,但还要经过三地修行才能成佛,顿悟和成佛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道生否认这一距离,顿悟成佛,不容阶级,没有间隔。

道生的顿悟严格来讲是渐修顿悟,由修而悟,与后来禅宗惠能南派强调的无修而顿悟或顿修顿悟有差别。道生认为,在顿悟之前,必须修行、读经,这些都是渐修的功夫,以此“伏惑”即断灭各种烦恼,最终顿悟成佛。

二谛论

道生著有《二谛论》,是讨论真俗二谛的,表达其中观思想。道生把众生视其所惑(所执的妄念)为真的方面称世谛(俗谛),以佛教真理为第一义谛(真谛),他把二谛论与佛性论结合起来讨论,“文字语言,当理者是佛,乖则凡夫。于佛皆成真实,于凡皆成俗谛也”。(《大般涅槃经集解·文字品》)道生所著《应有缘论》,大概是讨论缘起性空论的。

法身无色

道生所著《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和《善不受报》,在方法论上应和僧肇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所贯穿的中观方法是一致的,是中观方法在心性领域的运用。法身无色强调法身无形无象,不能以色身而论之,是无色之色,色而无色,非色非无色。佛无净土是讲法身佛没有佛国净土。善不受报论反对贪图善报而修行,净佛国土是无报之报,报而无报,对报应论也持非报非无报的中观,而不是一般地讨论善恶报应论。

判教观

道生还提出判教观,他分一代教法为善净法轮(指《 阿含经》)、方便法轮(指《 般若经》)、真实法轮(指《法华经》)和无余法轮(指《涅槃经》)四种,称“生公四轮”,这和慧观的二教五时判摄,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

谢灵运支持

道生的顿悟论受到了谢灵运的支持,道生的涅槃学说传承,南朝宋有宝林、法宝、道猷、道慈、僧瑾、法瑗,齐有僧宗,梁有法朗。道生的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对后世禅宗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禅宗的渊源。虽然他的观点说早了,招致麻烦,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

主要作品

论典

《二谛论》

《法身无色论》

《佛性当有论》

《应有缘论》

经义疏

《维摩诘》

《法华》

《泥洹》

《小品般若》

个人评价

唐君毅:道生又主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以与其时由印度传入之一阐提人无佛性之说辩。此即直本于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旨,以言一切有情,同具佛性,为其真我。

杨祖汉:但据人人皆有佛性之义,道生此说是对的,当然他能如此想,应是因為有 孟子的性善论,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作根据。

张漫涛:就中国文化的本身說,他(竺道生)继承了儒家的思維特质,道家的思維维形式,而后融解佛教。此儒家的思維特质,就是他思想中一贯所持的「理」, 此理可说是遥承孟子而來。

参考书目

【梁】慧皎:《高僧传》

【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

【梁】宝亮等集:《大般涅槃经集解》

.【後秦】僧肇撰:《注维摩诘经》

【唐】道宣:《续高僧传》

【唐】道宣:《广弘明集》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宋】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

王邦雄等著:《中国哲学史》 台北:台湾空中大学,1995 年 8 月

王运熙、顾易生主編:《中国文学批评史》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 年 9 月 2 版 5 刷

印顺:《唯识学探源》 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年 3 月 2 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台北:学生书局,1999 年 9 月 8 刷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 年 5 月再版 4 刷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 12 月 2 刷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 年 9 月 13 版 2 刷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三》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年 10 月

陈沛然:《竺道生》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 年 6 月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 香港:友联出版社,1980 年 12 月再版

张漫涛编:《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年 5 月

刘贵杰:《竺道生思想之研究南北朝时代中国佛学思想之形成》 台北:台湾 商务印馆,1984 年 5 月

刘果宗:《竺道生之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年 5 月

刘锦贤:《孟子的生活智慧》 台北:商务印书馆,2006 年 7 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杜道生
杜道生,我国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四川乐山人,生于1912年,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专业,曾师承于钱穆、胡适、沈兼士等国学大师。先后在乐山、成都、大邑、新都等地任中学教师,1956年调成都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后从事汉语教育和汉字研究工作。1982年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巧妙地将汉字和物质结合起来,引起学术界轰动。
· 萧道生
家庭父母父齐宣帝萧承之母恭太后王氏后妃懿后江氏兄弟大哥萧道度:齐建国后,追封其为衡阳元王。三弟萧道成:后废宋建齐,为齐高帝。儿女儿长子萧凤:始安靖世子→始安靖王次子萧鸾:西昌侯→宣城郡公→宣城王→明皇帝三子萧缅:安陆昭侯→安陆昭王参考资料《南齐书·宗室·萧道生传》
· 释道生
释道生,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 道安出生
道安出生在一个大动乱的时代。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晋王朝武力被胡人石勒全部消灭。怀帝被匈奴人刘聪所俘。接着,继洛阳失陷之后,长安又沦于胡人之手。次年,怀帝遇害。动荡的晋王朝,在几年内乃告南移,北方遂陷入胡人瓜分混战的局面。道安就出生在怀帝遇害这一年。道安,俗姓卫,名字已不可考。其家世原本不恶,但遭逢乱世,导致他幼年即成为父母双亡的孤儿。因而只能寄居在以为孔姓表兄的家里。(《中国历代思想家》)道安七岁能诵儒典,十二岁出家。天资颖敏,但因貌丑陋而不为师所重,派做田舍苦力,三年而无怨言。师为之感动,为授具足戒,并任其游学。后至邺(今河北临漳),皈依名僧佛图澄,为其大弟子。佛图澄说法时,他在侧解义,语出每每惊动四座,闻名远近。应邀在襄阳等地传法,既讲大乘《放光般若经》,又讲小乘《毗昙》、《婆沙》;既重禅观,又重义解。并提出佛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清楚地概括出佛教与统治阶级的依附关系
· 长孙道生
生平道武帝时期,因个性廉谨慎重,道武帝让他与贺毗等四人担任内侍,执掌机密以及诏令之事。明元帝即位后,任南统将军、冀州刺史,曾经派人于民间强取妇女贡献给明元帝,遭到斥责,但因旧臣的身份而免罪。太武帝即位后,进爵汝阴公,迁廷尉卿。曾随太武帝征讨柔然。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又跟随太武帝攻打匈奴夏国的赫连昌,长孙道生与长孙翰、娥青领军三万骑做为前锋军队,成功攻破赫连昌军队。神䴥三年(430年)刘宋将领到彦之北伐,长孙道生率军队驻屯于黄河北岸对峙之,隔年又与叔孙建在滑台击败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和王仲德等军队。长孙道生颇有将略,并且善待士卒,尔后又多次率领军队征战,包括了延和三年(434年)与拓跋健、古弼攻打北燕,太延三年(437年)围剿西河地区叛胡余党,两年后柔然举兵南下,率军拒之。后官拜司空,加侍中,进封上党王。其为人节俭,一件垫在马鞍下的熊皮鄣泥,用了数十年都没有换,当时人将他比作晏婴。他的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