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吐蕃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8
转发:0
评论:0
历史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在6世纪以前,整个西藏高原都分布着很小国家和部族,多说藏语,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一支最为强大,不但统一了诸邦,而且后来还建立了吐蕃王朝。根据西藏传说,大约在前127年的时候,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出现了一位相貌不凡、语言不通的幼儿。当地人很好奇,便问他从哪里来,此幼儿用手指天。几位苯教领袖便认为他来自天上,将他背回部落,立为国王。这位幼儿就是吐蕃传说中的第一位赞普聂赤赞布。后来的吐蕃帝国君主均宣称自己是聂赤赞布的后代。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在松赞干布赞普继位以前,据说已传承了20余世,但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并无文字,因此其世系难以考证。6世纪时,赞普囊日论赞开始用武力兼并其邻近的部落,森波、藏蕃、尼雅尼达布等国相继被征服。后来囊日论赞被谋杀,其子松赞干布继位,平定了各地叛乱。松赞干

历史

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在6世纪以前,整个高原都分布着很小国家和部族,多说藏语,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一支最为强大,不但统一了诸邦,而且后来还建立了吐蕃王朝。

根据传说,大约在前127年的时候,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出现了一位相貌不凡、语言不通的幼儿。当地人很好奇,便问他从哪里来,此幼儿用手指天。几位苯教领袖便认为他来自天上,将他背回部落,立为国王。这位幼儿就是吐蕃传说中的第一位赞普聂赤赞布。后来的吐蕃帝国君主均宣称自己是聂赤赞布的后代。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在松赞干布赞普 继位以前,据说已传承了20余世,但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并无文字,因此其世系难以考证。

6世纪时,赞普囊日论赞开始用武力兼并其邻近的部落,森波、藏蕃、尼雅尼达布等国相继被征服。后来囊日论赞被谋杀,其子松赞干布继位,平定了各地叛乱。松赞干布继承其遗志,先后征服、兼并位于今青海玉树一带的“松波”、西部的苏毗、谦多(今昌都)一带的“康国”(旧唐书称“东女国”)、甘孜一带的“附国”、理塘一带的“蕃绿”、居青海的吐谷浑等国,633年,建都逻些(Luósuò,今拉萨),国号“ 大蕃 ”或“吐蕃”,并在布达拉山上建立皇宫。

在松赞干布统治期间,他也派遣了16名聪颖的儿童前往印度学习,其中一名儿童吞弥·桑布扎,后来以梵文为蓝本而创制了藏文。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吞弥·桑布扎“发明”藏文以前,早就已经有文字了。根据这种观点的说法,藏文系产生于象雄(即今阿里地区),时间则是在丹巴辛绕创立雍仲苯教的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

吐蕃

  现存大昭寺的照片

吐蕃

  藏传佛教红教(宁玛派)的大本营——桑耶寺。“桑耶寺”藏语意思是“三样寺”,位于拉萨东南方的河谷平原上,历史已经超过千年以上,全寺共有108座建筑,是藏传佛教僧伽组织始创的摇篮。

在征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之后,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域松(即唐史中的禄东赞)到尼婆罗(今尼泊尔),采用武力方式迫使光胄王(Amsuvarman,或称“鸯输伐摩”)将女儿墀尊公主。墀尊公主携来了吐蕃历史上第一尊佛像不动金刚佛,并修建了饶萨孜拉康(即现在的拉萨“大昭寺”)。

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访问唐朝,这是第一次与当时统治中国大部的唐朝发生正式接触。听闻和吐谷浑迎娶了唐朝公主,松赞干布也提出要迎娶一位唐朝公主为妻。这遭到唐朝的拒绝。松赞干布大怒,迁怒于吐谷浑。637年,松赞干布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联合象雄大举讨伐吐谷浑,灭亡其盟国党氏(即唐史所记“党项”)和白兰,逼近唐朝边境松州西境(今四川省松潘县),试图用武力逼婚。唐朝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人出击,击败吐蕃。松赞干布知晓了唐朝的强盛,便改为和平请婚,遣大臣噶尔·东赞域松(即唐史中的禄东赞)前往唐朝献聘礼。640年,唐朝派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文成公主携来了释迦牟尼佛像,并修建了饶摩齐(即今拉萨的“小昭寺”)。此外,松赞干布的另外三个妃子象雄公主、门妃迟江、惹拥妃等也分别创建了寺院,据说当时在整个总共有108座佛庙。

大约在641年的时候,吐蕃协助尼婆罗平定内乱,并趁机将其降为附属国。642年,松赞干布亲自率兵攻灭了象雄,统一了青藏高原。647年,因唐朝使者被天竺的摩伽陀国扣留,松赞干布便以此为借口大举入侵天竺,救出唐朝使者,同时征服了北天竺地区。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朝关系良好,为盟友关系。650年,松赞干布过世。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年幼,由大相禄东赞摄政。禄东赞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将吐谷浑的虚实全部告知禄东赞。禄东赞便借机大举入侵吐谷浑,于663年彻底征服该国,改其名字为阿秦。吐谷浑国王诺曷钵携王后弘化公主出奔唐朝避难。吐蕃另立傀儡国王,并由禄东赞率军驻守,监督内政。此后,日渐强大的吐蕃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的霸权,屡次发兵攻打安西四镇,煽动疏勒、龟兹和西的弓月部反叛唐朝,大破勃律,另立小勃律王,在西域设下了一个据点。667年,禄东赞逝世,其子论钦陵(噶尔·钦陵赞卓)等兄弟把持朝政。咸亨元年(670年),唐朝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诺曷钵还青海,论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和河西走廊,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676年,芒松芒赞去世,其遗腹子赤都松赞被立为赞普,论钦陵继续掌政。这段时期里,吐蕃在西域的战事中处于劣势,转而攻打西南,夺取了岷江畔的数个军事重地。由于噶尔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赤都松赞长大后,做出了清算噶尔氏势力的尝试。证圣元年(695年),赤都松赞假借在西域战败为由,诛杀了论钦陵的弟弟勃论赞刃。但翌年论钦陵与弟弟赞婆大破王孝杰于素罗汗山(今洮州附近),使噶尔氏的地位更加巩固。赤都松赞对噶尔氏一族猜忌心越来越重,终于在圣历元年(698年)对噶尔氏进行讨伐,捕杀噶尔氏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在吐谷浑举兵反叛,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论弓仁率部众投降唐朝,被安置在凉州的洪源谷以防御吐蕃。噶尔氏灭亡之后,吐蕃缺乏良将,在战事中多处于劣势。赤都松赞派麹莽布支前去讨伐赞婆,但大败。704年,赤都松赞亲征南诏,死于军中。幼子赤德祖赞继位,由祖母没庐·赤玛类摄政。

以后,吐蕃王朝与唐朝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修好。714年,吐蕃与唐朝议和,双方签订条约,规定以河源为界。未几战火又起,所以于730年又再度签约定赤岭为界。据《敦煌文选》和“达扎乐宫石碑”的记载:唐肃宗应允向吐蕃纳绢5万匹,以为岁绢。至唐代宗继位以后,停止向吐蕃纳绢。 当时在位的唐金城公主之子,吐蕃赞普赤松德赞 极为恼怒,遣部下恩兰·达扎路恭(即马重英)率20万之众于762年(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攻陷唐都长安。赤松德赞(755年-797年)在位时吐蕃的国力达到鼎盛,除了大力发展佛教以外,还广拓疆土,疆界西至勃律、大食,东到川陇、南诏。   佛教虽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便传入吐蕃,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和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与原有的“苯教”结合,而形成了藏传佛教。在佛苯之争后,佛教由赞普宣布胜出,而逐渐确立为吐番的国教。该教宣传宇宙大劫、一切无常、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修行解脱等教义,特别崇奉密宗,以无上瑜伽为最高修行次第,称为藏密。这是佛教传入的第一波活动,宗教史学者将其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佛教发生了印度与中国教派的教义辩论,结果由印度的中观论莲花戒胜出,而中国的禅宗摩诃衍则败下阵来并遭驱出境。详细情节,可参考吐番僧诤记,记载了的官方观点。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战争,吐蕃和唐朝均感到疲惫。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双方分别在长安、逻娑(即拉萨) 会盟,达成“唐蕃甥舅和盟”。由于这次会盟是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和二年,中国的史书称之为“长庆会盟”。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面 。在这次会盟所签定的条约中,吐蕃和唐朝两朝的边界被确定,双方平等相待,互相承诺尊重对方的领土主权:

王朝崩溃

吐蕃本部历经最后一任统一的赞普朗达玛而分裂,公元851年曾经游历唐代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曾写到吐蕃东部地区(西康)的“诸王”情况:

吐蕃王朝时期的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吐蕃末期,苯教势力又占了上风。会昌元年(841年)可黎可足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被扶上赞普之位。朗达玛代表着反对佛教传播的势力。841年末代赞普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 ,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

会昌三年(843年)朗达玛被僧人拉垅贝吉多吉射死。达磨的两个儿子俄松和云丹在父亲死后又为争夺赞普之位爆发了被称为“伍约之战”的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分裂的统治集团的混乱又在咸通十年(869年)引起奴隶、属民的大起义,乾符四年(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陵墓,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到此告终,正式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

如果从宗教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读音及辞源

自称 བོད་ (威利转写:bod)。中国古代往往用阳声韵音译外语闭音节。原则是用韵尾-m的字译外语-p、-b、-v等闭音节,唇音对唇音;用韵尾-n的字译外语-t、-r、-s等闭音节,舌音对舌音;用韵尾-ŋ的字译外语-k、-g等闭音节,腭音对腭音 。

比如两个阳声韵字“坚昆”(坚,古贤切。昆,古浑切。中古音*ke n -kuo n ,普通话jian-kun )音译Ky r gy s (今译吉尔吉斯或柯尔克孜,曾译结骨),又比如“钦察”(钦,去金切。中古音*khi m ,普通话qin )”音译Ki p chak。所以用阳声韵字“蕃” (附袁切,中古音*bya n ,普通话fan )音译bo t ,是正常的。“坚昆”今天不能读如入声字“结骨”,只能读成jian1-kun1;“钦”今天不能读如入声字“泣”,只能读成qin1;余类推。

“拨”

《旧唐书》认为“吐蕃”是“秃发”(即拓跋)二音的讹传 ,而《新唐书》则认为吐蕃是西羌之后,“蕃”与“发羌”的“发”音近而得名 ,二字应该读作“拨”音 。

认为应该读“tǔbō”的学者指出,西方语言对藏区的名 Tibet ,汉语“吐蕃”和藏文 bod 三个名称相对应, 蕃 字是藏语 bod 的译音,尽管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中没有任何字典记录“蕃”有入声的读法,此时应该读入声(山合一入末帮),相当于普通话的 bō 。也有人认为在吐蕃之前人就建立了博部落,吐蕃政权不过是扩大了统治范围而已。并且认为“蕃”与“博”在藏文中是同一个字,同时藏族信奉的本教的“本”与“蕃”在藏文中也可能是同一个字,只是由于后缀字母的读写造成了形体上的差异 。目前对藏区的一种称呼“图博”也与此相应。

“番”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则提出,在《广韵》里 蕃 字的反切为甫烦切(山合三平元非,中古拟音*pyan,普通话fan1)和附袁切(山合三平元并,中古拟音*byan,普通话fan2),属于平声,没有入声的读法,因此从音韵学的角度,没有任何证据把 蕃 字读成bō。在贾岛《寄沧州李尚书》一诗当中,“吐蕃”也与后句的“冤”字押韵 。

辞源

“吐蕃”国号为“大蕃” ,有人猜测“吐蕃”之称是唐朝君臣不肯称其为大,故别写作“吐蕃”,用“吐”表示音译字 ,含有贬义。西方许多汉学家则认为可能源于藏文“duo”字,与“吐”(tu)音近,为上部的意思,“吐蕃”就是“上蕃”之意 。也有学者认为“吐”是读音为“teu”的藏文的音译,为“崇高”之意,可专注为汉语中的“大”。因此唐人用“吐蕃”作为“大发”,“大蕃”的音意合译 。赞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进一步认为藏文“dao”可能发音为“teu”。同时“吐”是汉唐时期常用来译写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人名等的专用字。而“蕃”既是音译,又有“茂盛”之意,“吐蕃”含有褒义 。

与其他民族及国家的关系

与南诏的关系

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关系

与唐朝的关系

吐蕃

 唐蕃会盟碑

松赞干布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修好,唐也派臣入蕃。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两年之后,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蕃,《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大唐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如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大批日用品和农作物种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于永隆元年(680年)去世。

这次联姻是大唐与吐蕃统治者之间第一次建立起正式的联系。大多数历史学家也赞扬松赞干布从尼婆罗王室娶得一位公主。但是否确有其事还存在怀疑,因为早期历史并没有这一记载。 虽然有些证据表明这一时期吐蕃对佛教并非全然无知,但主要是由于大唐公主对其丈夫的影响才使得佛教在吐蕃广泛传播。

在松赞干布在世的时期,唐蕃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节来往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贞观四年(630年)开始,到会昌二年(842年),双方来往共191次,其中大唐官员入蕃66次,吐蕃官员使唐125次。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返回长安,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祝贺凯旋,并献高七尺的黄金铸成的鹅作为礼品。贞观廿二年(648年)大唐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发生战乱,大唐使臣被抢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赞干布派兵帮助,并征兵于尼婆罗,由王玄策带领前往天竺,平定了战乱,使大唐使团顺利返回,并献俘于长安。后来王玄策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还经过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吉隆县还保存有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贞观廿三年(649年)夏天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丧,并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到长安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上书表示对唐高宗即位的祝贺和支持。又再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又晋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刻松赞干布石像立与唐太宗的昭陵之前。

吐蕃

 松赞干布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位为赞普,由大臣蒆东赞域宋辅佐朝政。蒆东赞域宋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他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大唐发生冲突。咸亨元年(670年),大唐为了支持吐谷浑,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论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676年,芒松芒赞去世,其遗腹子器弩悉弄被立为赞普,论钦陵继续掌政。由于蒆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器弩悉弄长大后,于证圣元年(695年)到圣历元年(698年)对蒆氏家族进行讨伐,论钦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论弓仁率部众投降大唐,赞婆受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论弓仁先封安国公,后以战功晋封拨川郡王,其后裔世代在大唐担任官职。

器弩悉弄剪除蒆氏家族后,吐蕃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但是不久以后器弩悉弄于长安四年(704年)在远征南诏时去世,其子弃隶蹜赞同年即吐蕃赞普位,因他年仅一岁,由其祖母没庐氏赤玛类临朝听政。这一时期处于武周女皇帝武则天的晚年,周蕃双方都被连年战争所困,希望恢复和平友好,器弩悉弄在世时,赤玛类就曾为他向大周求亲,其后又为弃隶蹜赞向大周求亲。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大唐即位称帝。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许金城公主于弃隶蹜赞。同年唐中宗派专使和吐蕃的迎亲使者一起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唐中宗亲率百官隆重送行到陕西始平县,并因吐蕃的请求,把黄河九曲之地赐给金城公主为汤沐邑。开元十九年(731年)弃隶蹜赞和金城公主遣使向大唐请求《毛诗》《礼记》《左传》等,并要求定界互市。弃隶蹜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开元廿一年(733年)唐蕃双方在赤岭(今青海省日月山)立碑定界,于赤岭、甘松岭互市,双方边将和官员参加,并通告各地,双方和好禁止互相抢掠。

不久,由于唐蕃双方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势,而且边将也想从战争中获取功名,战事遂起。吐蕃北面与突骑施联合,东南与云南的南诏联合,合兵对唐造成巨大威胁。约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担任大论的末东则布和朗迈色等作乱,弃隶蹜赞被害,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吐蕃王朝平定叛乱,年仅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位。就在这一年大唐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唐朝廷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面的防务空虚,吐蕃相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大唐的大片地区,并在广德元年(763年)10月,乘大唐君臣不和之机,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直入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同时立金城公主的侄子(实际上与金城公主同辈)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并设置百官。后大唐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主动退出长安。在赤松德赞在位的时期,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还多次进到宝鸡,威胁长安,北到宁夏贺兰山与回纥相接,南面以南诏为属国,西面尽有安西四镇,在中亚与大食相抗。据藏文史籍记载,此时吐蕃还一度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据历史记载,从神龙元年(705年)至彝泰八年(822年),唐朝和吐蕃共会盟八次,其中第八次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因为第八次会盟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以也称为“长庆会盟”。盟文如下:

与宋朝的关系

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大宋的所处的地区的缘故,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

大宋开国不久,原吐蕃王国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藏族为主体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大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唃厮啰部统治地区,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到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唃厮啰部地区全部改为宋朝的郡县。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加封凉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

从公元11世纪开始,大宋在今甘肃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东部、西康等地区,大力推行屯田戍边的政策,以对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卫力量。在此基础上,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拨发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中建立类似大宋民兵的军事体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袭扰。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大宋专设市场上进行,开始了尔后数百年藏区马匹与汉区茶叶的经常固定交易。

吐蕃赞普

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赞普,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赞普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会昌六年(842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分裂为贵族领主割据的局面。元朝后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

注释

^ “蕃”,拼音: bō ,注音: ㄅㄛ

^ 在藏语中,“ ཆེན་པོ་ ”(chen po)的意思是“大”。“ བོད་ ”(bod)则是该国的国号,与今“”一词的藏语词汇相同。

^ “赞普”(btsan-po)在藏语中的原意是“强者”,相当于“国王”。

^ 这里“赤松德赞”的汉文系依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写法。

^ 拉萨当时之地名的写法“逻娑”,系引用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相关文献还有不同的写法,比如说“逻些”。

^ 关于朗达玛“灭佛”的确切时间,有种种不同的记载,但是比较多文献将其列为是发生在84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将这个时间列为843年,有可能是错误的。

^贾岛《寄沧州李尚书》:“沈谋藏未露,邻境帖无喧。青冢骄回鹘,萧关陷吐蕃。何时霖岁旱,早晚雪邦冤。……”

参考文献

书籍

王家伟、尼玛坚赞,《中国的历史地位》,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ISBN 978-7-80113-303-8

谭·戈伦夫,《现代的诞生》,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ISBN 978-7-80057-035-3

陈庆英,《基本情况丛书历史》,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ISBN 978-7-5010-166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吐蕃战争中吐蕃帝国究竟多强大?吐蕃帝国为什么会没落
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除了巍然屹立的喜马拉雅山、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漫山遍野的格桑花,还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吐蕃大约和李唐王朝同时建立,和李唐王朝差不多时间兴盛,也差不多时间衰落。吐蕃最强的时候,有多强大呢?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吐蕃的建立者是松赞干布。除了建立吐蕃王朝,一般人对他的最大的印象便是来自中学课本中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后,便开始积极地对外扩张。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便出兵灭亡了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唐朝的藩属国吐谷浑。之后,吐蕃军继续东进,甚至在公元638年屯军二十万于唐边镇松州(约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赞干布除了向东侵入四川境内,还出兵向南攻入尼泊尔境内。吐蕃王朝早期地图唐高宗时期,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战端迭起。公元670年,吐蕃联合西大举攻唐,使得唐朝的安西四镇被废。在今天的云南地...
· 吐蕃是现在的哪里?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吐蕃主要就是现在的藏族。吐蕃除了今天的,但还包括青海省,四川,云南,新疆这些地方的领域。吐蕃(音tǔ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chen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
· 蒙古征服吐蕃
1240年之前1240年蒙古王子阔端,是窝阔台的儿子和贵由的弟弟,在1240年被委派入侵吐蕃(目的是制服南宋)。当时蒙古杀了一些,毁掉一些庙。蒙古人希望找到一个单一的君主来投降,而是发现宗教和政治上的分歧,没有一个中央政府。于是找来势力最大的法主萨迦·班智达到凉州讨论投降。此后的宗教领袖与蒙古君主形成了布施关系。结果蒙古人于是在驻军、普查人口、设立驿站,在元朝中央设宣政院和派亲王出镇,一直到元末帕竹政权成立为止。后续1641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发兵攻打藏巴汗政权,并于次年(1642年)再次降服前后藏,建立和硕特汗国。1716年,蒙古准噶尔汗国派兵入侵,次年(1717年)攻入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末任可汗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遂为准噶尔汗国所统治,直到三年后(1720年)准噶尔军被清朝军队驱除出,进入清治时期。参见元朝治藏历史清朝治藏历史
· 吐蕃怎么灭亡的?吐蕃王朝什么时候灭亡
吐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将领之间又常年发生混战,使吐蕃陷于分裂。848年(大中二...
· 吐蕃为什么衰落?吐蕃衰落原因和信仰有关吗
吐蕃王国是羌民族的一支所建的王国,包括现在的、青海大部份,唐朝时十分强大,“天可汗”李世民和他的唐王朝所向无敌,征服了和西域的绝大部分国家,唯独在吐蕃面前翻了跟头,吃过大亏。但后来吐蕃帝国似乎一夜之间就衰落下去,除了教,其他再没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太多印迹,信仰教后进取心衰退应该是帝国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佛教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文明,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实无论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个人信教会成为其最主要的精神寄托,对社会也有向善的促进作用。但是当一个民族都沉湎于宗教的时候,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信仰并不能拒绝异族的征伐。吐蕃帝国的衰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下嫁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下嫁后三十年,670年,吐蕃王国进攻唐帝国的西域,西域四镇全失。中国大将薛仁贵从青海湖西击,一则希望影响西域的局势,一则希望驱逐侵入吐谷浑牧地的吐蕃部落。但被吐蕃击败,全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