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董其昌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1
转发:0
评论:0
行业时间线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直隶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明朝政治人物,工书画。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生平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应天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查看完整时间地图董其昌的时间地图万历十六年(1588年)参加戊子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万...

行业时间线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直隶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明朝政治人物,工书画。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生平

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应天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董其昌的时间地图

万历十六年(1588年)参加戊子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病逝。谥 文敏 。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

书画成就

董其昌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锺繇、王羲之,参以李邕和柳公权,特色“平淡天真”。其山水画如《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山居图》属明朝的巅峰之作。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徵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康熙帝就酷爱董其昌书法,一生临写董字甚丰,曾遍搜董氏真迹。唯董其昌生前索画者多,董其昌往往请人代笔。

董其昌

《夏木垂阴》,高321.9cm,宽102.3cm

董其昌

《婉娈草堂图》,1597年

评价

董其昌

  崇祯七年自画像

董其昌才艺虽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当作了考试题,以愚弄学生为乐。

董其昌与其子董祖常眷养陈明、施心旭、吴龙、朱观等恶痞,放债霸产、民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九月陆兆芳家的使女绿英被董其昌奸淫得逞,藏娇于白龙潭“护珠阁”。绿英乘隙逃回泖口,其昌唆使其子祖权带领家奴一百多人前往陆家庄,劫走绿英,地方官府不敢办案。有华亭县学学生范昶将其恶行编撰《黑白传》,有“白公子夜袭陆家庄,黑秀才怒斥龙门里”的书目(陆秀才肤色较黑,董其昌别号思白),说书人钱二到处说唱,结果范昶被痛殴,不日暴死。董氏又对范氏家属加以凌逼,终于激起民愤。

万历四十四年三月十五爆发“民抄董宦”一案,儿童妇女竞相传播“若要柴米强(强,方言,指廉价),先杀董其昌”的民谣,当地乡民以至上海、青浦、金山等处的报怨者将董家200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烧成灰烬,董其昌搜集的古今珍贵书画篆刻收藏,全付之一炬。

家庭

长子董祖源,娶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的外甥女

次子董祖常

参考文献

书籍

任道斌《董其昌系年》

《民抄董宦事实》

《明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董其昌像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恩白,香光居士。华亭(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擅长山水,师法董巨二米,讲求笔墨雅韵,倡导“文人画”。书法擅长行草书,初师唐碑晋帖,后临摹真迹,终有所得,创成“董体”。书风与画风甚为统一,文人气息颇浓。堪称是习古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古今书家对其评价极高,清康熙也对董书情有独钟。他强调书家要有广博的知识,字中要有精神注入,他的书法圆润苍劲,俊逸飘洒,内涵丰富,对清初影响很大。传世书迹有《乐毅论》、《王维五言绝句》。楷书作品《乐毅论》,有颜柳笔意,灵秀工稳,“于姿致古澹”,是董字上品。
· 明董其昌像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恩白,香光居士。华亭(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擅长山水,师法董巨二米,讲求笔墨雅韵,倡导“文人画”。书法擅长行草书,初师唐碑晋帖,后临摹真迹,终有所得,创成“董体”。书风与画风甚为统一,文人气息颇浓。堪称是习古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古今书家对其评价极高,清康熙也对董书情有独钟。他强调书家要有广博的知识,字中要有精神注入,他的书法圆润苍劲,俊逸飘洒,内涵丰富,对清初影响很大。传世书迹有《乐毅论》、《王维五言绝句》。楷书作品《乐毅论》,有颜柳笔意,灵秀工稳,“于姿致古澹”,是董字上品。
· 董其昌的成就
综述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绘画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
· 董其昌的轶事
藏书之家善鉴别古书画,擅长写书法。在书法上造诣颇深,由于爱好书法,所以对书籍有很强的收藏欲。遂藏书尤多,家有“玄赏斋”,贮法帖、名画、古书。撰有《玄赏斋书目》,不著撰人及收姓氏,有人疑为是他人所撰,清人张均衡在《适园藏书志》中,认为董其昌的家藏书目较可信。袁董奇缘睢阳(今河南睢县,明代属归德府睢州)的袁可立比云间(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相距千里,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王溢嘉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中引述清代的《秋灯丛话・梦与袁可立同科》:睢州(应为华亭)有一位老儒生(董其昌)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终于找到袁可立。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贫穷恐无力上进后,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亲自课读。到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
· 清梁同书董其昌语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浙江钱塘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官侍讲,晚年加侍讲学士衔。天性好书。初学颜、柳、后学米芾法。与刘墉,王文治齐名。其论书曾说:“笔要软,软则遒;笔要长,长则灵,笔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又说:“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行书《董其昌语》系羊毫软笔书写,典雅洒脱,动人和谐,不激不励,颇具书卷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