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本草纲目》编成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6
转发:0
评论:0
它被喻为“东方医药巨典”,也被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称赞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其所做的序中如是写,“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此等荣誉成就,非中医巨典《本草纲目》莫属。《本草纲目》由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晚年自号濒湖山人,生于湖北蕲春县,被后世尊为“药圣”,也被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亲切地称赞为“药物学中之王子”。李时珍像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耳濡目染之下,李时珍对医学产生极大兴趣,加上之后三次科举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无心科举做官,决心弃儒学医、专研药物,立志悬壶济世。在往后的随父行医年间,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医学典籍,发现古代本草医术典籍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著一部本草书籍,而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编撰,李时珍将《证类本草》作为蓝本...

它被喻为“东方医药巨典”,也被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称赞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其所做的序中如是写,“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此等荣誉成就,非中医巨典《本草纲目》莫属。

《本草纲目》由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晚年自号濒湖山人,生于湖北蕲春县,被后世尊为“药圣”,也被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亲切地称赞为“药物学中之王子”。

《本草纲目》编成

李时珍像

 

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耳濡目染之下,李时珍对医学产生极大兴趣,加上之后三次科举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无心科举做官,决心弃儒学医、专研药物,立志悬壶济世。

 

在往后的随父行医年间,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医学典籍,发现古代本草医术典籍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著一部本草书籍,而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编撰,李时珍将《证类本草》作为蓝本,其间“渔猎群书,搜罗百氏”,翻阅了800余本古书典籍,凡经史子集、声韵农圃、医卜星象、乐府诸家著述,均认真阅读,汲取经验。不仅如此,李时珍还多次离家实地考察、亲身验证,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

 

历经27年的风雨兼程, 万历六年(1578),61岁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著。全书总计16部,共一百九十多万字。

 

《本草纲目》将全书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全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书籍一共收集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除已有书籍收录的1518种药物外,李时珍一人发现了374种新药,此外,为了防止药物混淆,他还手绘药植图谱以避免错认,而每一味药植后都会附上一个或几个药方,共计收集了古代医药学家和民间验方11096个。

 

尽管书中内容丰富冗杂,“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然而成书却并没有七零八碎、篇章错乱,而是采用了最先进的提纲挈领、眉清目秀的科学检索分类法,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清晰明了,一览无余,而且此种分类法的采用时间比瑞典分类学家林奈还要早上200年。

 

虽然《本草纲目》成书早,但其刊行之路颇为曲折,十年间经历了三次改稿,当时已处古稀之年的李时珍长年奔波,终积劳成疾病倒在床,还未等到典籍刊发就与世长辞。最终,《本草纲目》于李时珍逝世的第三年(1596)才在南京正式刊发。

《本草纲目》编成

本草纲目

 

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在江西翻刻,后在国内广为传播。十七世纪初,《本草纲目》被翻译成英、法、德、拉丁、日等多种版本,传至亚洲欧洲等广大地区。

 

《本草纲目》是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集大成者,不仅集取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还很大限度的补足创新;不仅是医药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还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及历史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忽略的是,此书中也有一些荒谬的药方,如“蝙蝠屎可治眼疾”、“饮人尿五升止金疮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华编成《博物志》
[《博物志》书影]西晋时期,张华编成一部广征地理博物琐闻的志怪小说《博物志》。西晋志怪小说盛行,这与当时神仙方士之说盛行、佛道二教广泛流传有密切关系。这时期志怪小说流传至今的便有30多种,内容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炫耀地理博物琐闻,二是夸饰正史之外的历史传闻,三是讲说神仙鬼怪故事。地理博物类小说除《博物志》外,还有《神异记》、《十洲记》等。《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和神仙方术等,既有山川地理知识,又有历史人物传说,奇异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的描述,还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故事,大都取材古籍,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资料,如书中记载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奇闻,成为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始资料。据《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博物志》共10卷,流传至今内容混杂,文辞疏略,注释极少,可能是原书失传后由后人搜集而成。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从第一版出书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了,先后出版过数十种版本。并被英、法、日、俄、德等国翻译成英、法、日、俄、德语出版。《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另在卷首还附刊了一些有关的重要资料,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药方11096首,插图1160幅。其全书可分为三部分:卷首部分----“本草纲目凡例”。其内容包含本卷的目录以及附图1160幅。卷一至卷四部分----“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卷五至卷五十二部分----这是《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它把所收录的1892药物细分为16部,部下又分类,总计60类,在大多数药物后面,都附有历代的经验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是来自李时珍亲自收集。《本草纲目》栏目,本数据库所收录《本草纲目》的版本是金陵版,依据主要是刘衡如的点校本。由于本书内容繁多,且重点又放在1892种药物的主治功能上;因而,本数据库只能着...
· 本草纲目
题解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修改编写完成《本草纲目》,书中说明采轩特别撑不住生病,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非常大的心血。《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体例《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
· 《本草纲目》本草求真五
三六0百草霜(土〔{治血,止血,杀蛊}百草霜(专入肝,兼入肾〔即灶突上?y锅煤也,因烧杂草,故名。味辛气温,观其所主,与伏龙肝相似。凡血见黑即止,蛊毒恶气,得辛温则散;故本经专主蛊毒中恶,吐血血晕,以酒或水或醋,细研温服;亦涂金疮,止血生肌;至於伤寒发斑(斑有阳毒、阴毒〔,疸膈疟痢,咽喉口舌白秃诸疮,亦须用此,以取火化从治之义。三六一兔屎(兽〔{除热结毒积,目翳}兔屎(专入肝〔即名望月沙者是也。兔禀太阴之精,复饵谷精草,明目之药,是以屎能明目,以除目中浮翳。且痨瘵五疳痔漏虫食痘疮等症,服之皆治,亦由热结毒积而成,得此寒以解热,辛以散结,圆以象目,故能服之有功。(时珍曰:兔屎能解毒杀虫,故治目疾,疳痨疮痔方中,往往用之,诸家本草,并不言及,亦缺漏也。按沈存中良方云:江阴万融病痨,四体如焚,寒热烦燥,孙元规使人遗药,服之遂平,叩之则明月丹也。〔若阴气上乘,目障不清,未可用焉。兔肉另详。三六二海...
· 和香上医|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认为,植物的枝干和表皮类香料多走表、入六腑,如桂枝、荆芥、藿香等等;干果类的香味多入里,作用于人的五脏六腑,如一些具有挥发性辛香味的香料如豆蔻、肉蔻、草寇等,有行气、通气的作用,但多用则耗气、散气;花草,水果类的香气大多轻清上浮,入上焦走表。由此可看出,植物性香药在植物整株上的位置,也与人体有至上而下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上者,如花、叶、水果多轻薄,气味散发快,清爽提神,然穿透性不强,传播距离短,留香时间短。而越往下者,如植物的根部、树干,气味越是厚重沉郁,香气散发速度也越慢,如檀香、沉香,安神、镇静的作用加强,香气穿透性强,很远也能闻到,而且留香时间长。中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好十二正经,这些经脉与不同的腑脏相关联。《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内经•灵枢•九针论》:“酸走经,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