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
人物生平
出生于普鲁士公国首都哥尼斯堡,是勃兰登堡- 普鲁士的一部分,哥德巴赫是牧师的儿子。他曾就读于皇家阿尔伯特大学。完成学业后,他从1710年到1724年通过欧洲长途教育航行,访问其他德国各州,英国,荷兰,意大利和法国,与许多着名的数学家会面,如莱布尼兹,莱昂哈德·欧拉和尼古拉斯一伯努利。回到哥尼斯堡,他结识了格奥尔·伯恩哈德和雅各布·赫尔曼。
他于1725 年继续在新开设的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担任数学教授和该学院的历史学家。 1728年,彼得二世成为俄罗斯沙皇时,哥德巴赫成为他的导师。 1742年,他进入俄罗斯外交部。
哥德巴赫擅长多个语种 - 他用德语和拉丁语写日记,他的信件用德语,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写成,而官方文件则使用俄语,德语和拉丁语。
他于1764年11月20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4岁 。
查看详细关系图哥德巴赫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这个猜想最早出现在1742年普鲁士人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与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的通信中。用现代的数学语言,哥德巴赫猜想可以陈述为:
“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猜想与当时欧洲数论学家讨论的整数分拆问题有一定联系。整数分拆问题是一类讨论“是否能将整数分拆为某些拥有特定性质的数的和”的问题,比如能否将所有整数都分拆为若干个完全平方数之和,或者若干个完全立方数的和等。而将一个给定的偶数分拆成两个素数之和,则被称之为此数的哥德巴赫分拆。例如,
4 = 2 + 2
6 = 3 + 3
8 = 3 + 5
10 = 3 + 7 = 5 + 5
12 = 5 + 7
14 = 3 + 11 = 7 + 7
…
换句话说,哥德巴赫猜想主张每个大于等于4的偶数都是哥德巴赫数——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数。哥德巴赫猜想也是二十世纪初希尔伯特第八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
其实,也有一部分奇数可以用两个素数的和表示,大多数的奇数无法用两个素数的和表示,例如:15=2+13 ,而 23、35等数则无法用两素数的和表示。
哥德巴赫猜想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数学家从组合数学与解析数论两方面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目前最好的结果是陈景润在1973年发表的陈氏定理(也被称为“1+2”)。
哥德巴赫猜想另一个较弱的版本(也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是声称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这个猜想可以从哥德巴赫猜想推出。1937年,苏联数学家伊万·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基本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参考资料
哥德巴赫简介
欧拉与哥德巴赫之间的通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